|风景园林网

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

2004-10-28 23:31:28         来源:     浏览次数:

 ??深圳市副市长吕锐锋在生态园林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借着第五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东风,由建设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生态园林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隆重地拉开了帷幕。来自全国建设、园林部门的领导、中外风景园林专家和国家、省级园林城市的市长们相聚鹏城,就生态园林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借此机会,我再一次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各位领导和同志光临深圳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我以《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为题,围绕深圳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实践和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做一简明的汇报,衷心地希望各位领导、嘉宾不吝赐教。

  1979年深圳建市时,城区面积仅有3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万,生产总值1.9亿元,基础设施极其简陋,弹指一挥间,25年的沧桑巨变,昔日的边陲小镇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城市前列。从1980年到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8.3%,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2860.51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GDP6510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目前,全市建成区面积已达5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7万,加上流动人口,深圳己是一个拥有近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深圳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结果,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指引的结果,是中央和省正确领导的结果,更是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

  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城市规模有序扩张的同时,深圳在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建市之初,深圳就注重总体规划的制定。据深圳依山面海自然地形,确立了城市的网状功能和组团式结构,规划的生态用地占到全市土地面积的76%。在各功能组团之间,规划有预留的绿化隔离带、水源保护区、郊野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与农业保护用地。到目前为止,己经建成了800-1200米宽、共约68平方公里的绿化隔离带,划定了84平方公里的一级水源保护区,建设各类城市生态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179个。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43.2%,人均公共绿地15.1平方米。

  作为中国仅有的保留在城市中心区域的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旧红树成林、鹭鸟栖居,一片生机勃勃。而这一片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湿地,曾经在城市规划方案中构成一道示范性难题。一条贯穿深圳东西滨海大道在保护区域成为必经之路,几经论证,深圳的建设者最终选择了向大自然让步250米,绕道而行的明智之举,保护了珍贵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深圳留下了一块永久性的美丽自然生态空间。为了使栖息在保护区内的珍稀鸟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降低交通噪音对鸟类的干扰,市政府又斥资滨海大道保护区段建起了深圳第一道隔音屏障。这些举措最大限度地表达了深圳人对大自然深深的敬意。

  严重污染江河、大气的工业项目,在深圳会得到“NO”的答复,这是深圳独特的环保一票否决制度。拒绝高能耗、重污染项目的引进和投资,会造成一时的经济损失,但却赢得了无法估量的环境效益。深圳每万元GDP能耗只有0.43吨标准煤,低于全国1.4吨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0.65吨的平均水平,万元工业总产值耗电量也远低于国内其他城市。与工业项目同步,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执行率达到100%,是全国第一个全面实现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城市,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国际标准的垃圾卫生填埋场,第一个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尾气污染问题,深圳修改了治理机动车尾污染条例,推出了“黄绿”标制度,重拳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并积极倡导“步行上班”,引导全体市民共同关注深圳蓝天,建设绿色家园。

  城市环境、交通、社会治安,这是现代城市管理的三项基本功,是城市市长的“主业”。新城市的发展道路不能重蹈传统模式的覆辙,必须最大限度地克服和减轻“城市病”的困扰。2003年,深圳市政府开始实施以净化城市环境、通畅城市交通、保障社会安宁为目标的“静畅宁工程”,并将其作为政府的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今年以来,针对城市中愈演愈烈的“乱搭建”现象,作为“静畅宁工程”的一个子项目,我们又开展了一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的“梳理行动”,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共拆除违法“乱搭建”3800多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市容环境,重新塑造了现代都市的新形象。

  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统一为城市与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安居才能乐业,深圳的社区建设充分考虑到移民城市的特点,注意营造亲近、宁静、舒适的家园氛围,每一个小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单位,其中华侨城片区成为深圳乃至全国闻名的生态示范社区。环境陶冶了人,人更加尊重环境,环保意识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深圳所有的学校和幼儿园都开展了环境教育活动,从环境教育基地到绿色校园,深圳的少年儿童正置身于健康的生态怀抱中。

  几代深圳建设者在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不仅赢得了大自然丰厚的回报,全市人民的热情支持,在全国乃至国际上也得到广泛的认同。深圳先后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环境保护“全球500佳”、“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一系列荣誉。

  城市是全球发展的焦点所在,世界上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且城市化的进程仍在不断加快。从经济上看,现代城市是商品和服务的主要消耗和集散地,而从生态上看,现代城市则是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研究对象,“生态城市”的概念最早见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一种理想模式,强调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等因素,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是人类住区和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

  深圳20多年来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的迅速膨胀,深圳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先天不足逐步显现出来,城市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深圳的工业污水实现了达标排放,但生活污水的无害处理还很不理想,市内河流的黑臭问题久治不愈,根源就出在生活污水的排放上。现在深圳阴霾的天气越来越多,机动车尾气成为污染大气环境的头号杀手,尽管己经采取了一些有力的防治措施,但面对机动车数量的井喷式增长,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深圳的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严重倒挂,实际人口规模接近了1000万,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负荷。违法建筑、城中村、乱张贴、乱搭建,已经成为深圳城市发展中的痼疾。

  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为深圳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今年年初召开的深圳市委三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深圳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城市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五个城市”上,其中一个就是建设高品位的文化和生态城市。我们深知,按照生态城市的理想目标来衡量,深圳的差距还很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明确地提出这一目标,体现了深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心、信心,更是代表了全体深圳人民的美好憧景。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全局出发,从长远考虑,真正做到统筹兼顾。

  

编辑:adm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