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以人为本”融生态、景观、健身于一体的济南“燕山健身广场”建园实践

2007-04-09 08:00:00    作者:杨庆绪     来源:园林科技     浏览次数:


杨庆绪

(山东济南市园林局  250002)

 摘 要:位于泉城济南东部闹市中心的燕山立交桥环境建设,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定位于“游园、休闲、健身”;立足于营造自然景观;着眼于改善环境生态。以大绿量园林植物配置为载体,以健身型公园为主题,合理利用有限空间,化立交桥环境旧“三高”(高粉尘、高噪音、高废气)为花园式立交桥环境的新“三多”(绿量多,色彩多,健身多),变城市“热岛”的源头为水泥构筑群中脱颖而出的一方绿洲,成为省城城市立交桥环境生态建设的新样板。

关键词:城市立交桥;人居环境;风景园林;植物配置;健身广场

前言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城市交通流量越来越大,城市立交桥应运而生。它突破了阻滞城市发展的“瓶颈”,最快捷地连接和组织城市交通大道,在构建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在交通得以改善的同时,由于立交桥占地广、构筑物体量大、互通式桥座密度高,且完全由钢筋混凝土构建而成,加之使用期间,上有穿梭的车流,下有涌动的人流,必然产生出一个新的城市“热岛”源,亦必然加剧立交桥周围人居环境的破坏,成为噪声、粉尘、废气污染的高发区域,其生态领域的负面效应是十分突出的。

  如何让城市立交桥的生态环境化“害”为“益”,让占地宽广、交通功能单一的立交桥下“寸土寸金”的城市土地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而产生持续的公益作用,这既是当前城市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环境建设和保护面临的新课题。

当人们对绿色植物在改善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功能作用越来越信服,对园林绿化越来越关注之际,终于认识到:实施桥下绿化是立交桥环境建设最理智的选择,也是立交桥占用土地再利用的最佳途径。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各地在立交桥绿化的景观模式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大草坪和模纹图案曾经风靡一时。实践表明,单纯的草坪和模纹虽有快速覆盖裸露地面的作用,但其生态效益毕竟十分低下,景观也比较单调,绝非立交桥绿化景观和土地利用的最优化。

作为承担绿化规划、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的济南园林,从燕山立交桥所处环境及其围合区域改造的可行性出发,瞄准生态园林这个大课题,依托“以人为本”这个大理念,抓住人们崇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这个大根本,从200310月至20044月,在立交桥下满目水泥和沥青的21.6hm2硬质环境中打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绿满立交、健身休闲的新型主题公园,创出了省城园林绿化一块新品牌。不仅让“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周边单位和居民因饱览绿色和健身“大餐”而交口称赞,也赢得了所有在此逗留参观的各地领导和游客的好评和肯定。

1 概况??水泥群中脱颖而出的一方绿洲

燕山立交桥位于济南城区东部闹市中心,因南倚泉城“燕翅山”而得名。是济南市历下区政务、商务、文教的集结点,也是连接南北向二环东路和东西向经十路与经十东路的交通枢扭占地。东西长1500m,高差4m,南北长1100m,高差40m,系大型互通式立交桥。桥下占地21.6hm2,以主题公园的模式,修建成“健身、休闲、游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被定名为“燕山健身广场”。200310月施工,历时半年,200451日开园使用。整个工程绿化面积占广场总面积80.1%,栽植各类常绿落叶乔灌木80个品种约49万株树,种植白三叶、早熟禾、麦冬等草坪17hm2,修筑健身路径2850余米。在桥下绿荫丛中修建了全开放的活动广场18个,装置了各类健身器材86件,在东西主桥下面,以桥面为棚顶,绿树为围栏,修建了全天候高规格门球场8个,地掷球场6个。整个围合空间除了“顶天立地”的桥柱穿行于桥下的车行道、人行道、停车场外,其余土地全部为绿色植物和健身活动场地所“占”有。远观燕山立交桥,仿佛是被片片绿林托起;近看燕山立交桥,眼前是绿树、青草、翠竹、鲜花;身边是门类齐全的健身器材和活动场地。透过路口,树隙,南眺群山,青黛如烟,恰似燕山立交桥的一面屏风;环视周边,高高低低的楼群被环绕立交桥的林带隔离,虽近犹远。所有进入燕山立交桥的行人车辆,或路过,或逗留,或漫步休闲,或驻足眺望,或掷球于桥下球场,或练拳于“山”间林荫场地,或于林中捧书苦读,或扶老携幼嬉戏于树下健身器材,……总之,进燕山立交桥,顿失闹市的喧嚣纷扰;入丛枝深处,皆沐浴树木花草的奇艳清香。虽桥面车行近在咫尺,却隐隐约约如闻遥远天籁之声。中心岛仰观飞流直下,好似瀑从立交桥顶注入;俯看溪水潺潺,慢悠悠绕竹丛深处遁去。虽明知是堆山叠石桥下造景,却总觉似山高水长,飘飘渺渺如入域外胜境。人们早已习惯,城市立交桥理当为钢筋水泥铺天盖地,未料想,此地水泥群中竟脱颖而出一方茵茵绿洲。古人盛赞江南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未料想今日燕山立交桥,也有这般惬意去处。

2 健身??“运动”融入“自然”的最佳场所

燕山立交桥广场的建设者深知,时代的发展唤起了人们对自身生存质量和生活品质的反思和追求。让“自然”与“运动”和谐共处,让休闲运动融人自然赏景之中,让人们对自然和运动得以双重参与,成为广场建设体现的重要主题。

燕山立交桥广场的建设者还了解,燕山立交桥周围的单位和居民众多,但供户外近距离休闲的去处几近于无。群众对环境建设的需求就是环境建设者理应实现的目标。省城济南虽有多处享誉中外的园林景观,也有堪称上乘的体育运动场址,但两者的有机结合尚无先例。基于此,燕山立交桥广场建设自始至终将“运动”主线与“景观”主线紧密结合,为居民创造足够的公共户外活动空间,合理设计各种运动项目,设置休闲健身活动设施。广场内被互通式干道自然切割成东、西、西南花园式绿地3大片,东南为保留的购物广场。每片都有大小不同的活动广场,林中设有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可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不同体质市民的健身需要。广场及路径在材料选择上,尽量减少人工痕迹,健身路径采用冰纹石与雨花石相间铺装,既好看又可作为健身路径,在行走间实现脚底按摩,还便于联系各个功能空间。园路两侧不设路牙石,使园路与绿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门球场、地掷球场位于东西主桥下,空间宽敞,两端有绿林掩护,上顶有桥面遮盖,灯光照明齐备,场地规范,不受天气变化影响,可全天候地满足练习和比赛。人们在趣味中充分体验健身的快乐,在挥洒汗水的同时,呼吸到林间散发的清新空气。

健身需要运动,运动需要器材。而健身器材向来都是冷冰冰无生命的硬质材料。但当它置身于林下花丛之中,成为绿色植物的点缀和绿地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时,此时此地的运动氛围已绝然不同于体育场馆的力量角逐,而是人的生命与绿色植物的生命在众多负氧离子簇拥下轻松地交融和渗透,几乎就是在随心所欲的观物赏景中“玩”出了兴致和健康,所以,它深受上至古稀老者下至活泼幼童的欢迎,这就是燕山健身广场凭借植物优势融入人们健身需求,吸引人们慕名而来积极参与的独到之处。

3 浓缩景观张扬生态呈现园林美景

20世纪末,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在《北京宣言》中宣告,新世纪“要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同时指出,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不仅要注重人居室内环境,“更侧重于人居室外环境”。但是,“现代人居趋势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着眼于环境的利用与塑造”。立交桥,不仅是现代化城市交通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立交桥=钢筋+水泥的模式已成人们的惯性思维,如何“利用”和“塑造”这一十分特殊的人居室外环境?科学的认定是:园林是塑造人居最佳环境的基础,舍绿化别无它途。大至国土、城市,中至建筑、交通,小至住宅、社区,概莫能外。燕山立交健身广场建设认真遵循这一理念,浓缩园林景观,张扬绿色生态,让有生命的植物取代立交环境中除交通功能以外所有几何型僵硬铺装,成功地使城市污染高发区的立交桥环境转化为充满活力的良性生态绿洲。

31 重塑起伏地形,营造立交“小气候”

燕山立交桥环境的原始基础是:四周为稠密的建筑水泥群,立面景观很差;桥体是大型交叉叠加的互通式立交,交通主体功能必须确保;桥下是清一色水泥沥青路面,平面基础很糟(仅对生态而言)。建设者们首先从路面改造切入,按照因地制宜的方针,采取随形就势的思路,本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手法,先破路面硬铺装,再根据围合空间“量体裁衣”,依随自然,做微地形,堆山置石,借外就里,新辟层次叠加的园中园;以“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盆景微景观手法塑造山、石、水、树交相辉映的“山水园”;因势利导,借景随形,依照桥下空间渐起渐落的不同高差,选取不同高度的植物疏密间植成自然丛林。微地形的变化丰富了植物景观的平台,人工造就若干个略有差别的小气候环境,让各种不同类别、不同习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同时又巧借立交桥独有的各个桥柱在不同方位的组合,形成天然的“框景”,让本来属于造园障碍物的立柱变成园林空间组合的“障景”;并将周边山体,楼宇建筑拉入“框”内成为“借景”的衬物。使得广场景观高低呼应,远近交织,错落有致,“俗则蔽之,雅则收之”。围绕东北、西北、西南3处匝道外侧30m为界,做成四周高、中间低,外侧地形坡度较大内侧较为平缓的3个向心型活动广场,各广场均被微地形分割,上借立交空间相互呼应联系,下借桥下各条干道自然隔离,各自为“圈”,互不干扰,形成相对安静的休闲空间。主桥下的门球场、地掷球场及停车场外侧也采用微地形起伏,广植树木,成为缓冲隔离带,将外侧车流人流不息的道路与内侧安静的空间分割开来,外面闹闹哄哄,里面安安静静,夏天外面热浪扑面,里面凉风习习,冬天外面寒风凛冽,里面冬练活动兴致勃勃,实现了“闹中取静,温馨幽雅,回归自然”的效果。

32 巧用植物造景尽显自然景观

森林是陆地生物圈的核心,园林是城市生态的基础。植物特有的绿色和季相变化更是城市生态不可或缺最具生命力的“活力素”。

植物最能体现自然景观,燕山广场建设重在植物造景。

广场内栽植了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各类常绿、落叶乔木24万株。且都是原型(形)易地,略作疏剪,全冠栽植。由于注意了科学技术的配套保护和胆大心细的谨慎操作,成活率均达95%以上。从外地引进的一些优良观赏树木如紫玉兰、白玉兰等也因微地形改造后形成的小气候而得以成活生长。这不仅使市民提前20年享受到了大树绿荫的效果,而且形成了唯燕山立交桥才有的“人在林中走,车在树梢行”的奇妙景致和游人们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感受。在植物造景中,整体上以乔木为骨架,尤其是高大挺拔的法桐、银杏、毛白杨、刺槐、元宝枫、白蜡、国槐、柳树、楸树、栾树、苦楝、梧桐、桧柏、龙柏、水杉、雪松,成为分布于绿地各个制高点与高大立交桥相匹配的“标志性”植物,视线通透,速成林荫;桥体外围广植杨树为主的落叶乔木成“树阵”或片林,状如屏风栅栏,形成内外空间的隔离带,对内围合空间成每个大景区的背景;对外让整座立交桥掩映在绿树丛中。一些亚乔木、灌木如金枝槐、百日红、红叶李、合欢、木槿、榆叶梅、冷杉、美人梅、海桐,各种海棠,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大叶女贞、小叶女贞、金叶女贞、红叶小檗、红瑞木、连翘、剑兰、月季、迎春……广布于林间,或单墩()孤植,或成丛组团,高高低低,或密或疏;彩叶随处可见;鲜花四季相随;苹果、桃树、柿树、软枣等北方特有的水果树和干果树也各有一席之地;散立于各个绿地的桥柱被五叶地锦等攀缘植物围绕,化“灰色”为绿色,既“包装”了混凝土立柱又扩大了空间绿量,形成了立体绿化;各种适生的宿根花卉,一、二年生的时令花卉,或“无意”地零散分布,或有意地拼图成画;花叶繁茂的白三叶取代了北方不易管理的冷季型草坪,成为整个广场绿地覆盖面最广的底色,承担了“黄土不露天”的重任;活动场地的入口处,一棵迎客松,两株合欢树彰显了“仁和”与“人性”的东方文化内涵;成团成片的竹林让广场为数不多但又必须存在的建筑设施隐于其间,移竹当窗,粉墙竹影,使之清幽恬静;间或点缀几块景石,借助于石材自然奇趣的纹理形态,激活了绿地的平板和植物的拘谨,更加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增添了观赏的兴致。……在这里,既注重了每种每株植物长势形体的精选,使之实现每个景点植物的单体美,更强调了乔灌花草的复式种植结构,使之浓缩了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实现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而且通过自然围合的手法模糊了自然与人工的界线,整体上予人以清静的氛围,归宿的感受,同时又巧妙地分割空间,借植物形态,色彩和光影产生“动”的效果,给人以详和亲切无拘无束的自由感。中国园林追求的情景交融,“意会”胜于“言传”的“意境”,在燕山立交广场得以较好实践和体验。

在生态上燕山立交广场高质量大容量的绿林浓荫明显地起到了纳凉、滞尘、挡风、减噪、净化空气和夏日降温冬日御寒的作用;也弱化了立交桥下特有强劲的“过堂风”对行人和植物的伤害。就这样,本应成为城市“热岛”源头之一的立交桥“污染区”,一反常态变为城市繁华地带的“绿洲”,制氧送爽的“绿肺”,不可多得的休闲健身场地。同时,一向远离喧嚣闹市的多种飞禽益鸟,也纷纷投奔昔日避之忧恐不及的燕山立交,筑巢丛林,“落户”燕山广场。

3.3 画龙点睛,汇集园景精华

  桥体中心部位是一个占地约1000m2,形似于“井”字中心但又四面开敞的平地,是燕山立交广场的“心脏”。桥面是整个立交的制高点,桥下是交通的枢扭地,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车辆行人都与它擦身而过;这里又是燕山立交桥景观的辐射源,立交桥下东南西北的各片绿地,都从这里延伸出去。桥下有18根支撑桥面的立柱,居全立交支柱体量和密度之最,处理难度较大。但它又是整个燕山立交桥刚性最强最具震憾力的景观所在地。建设者运用缩微集锦的布局技巧,上顶“天”,虚接桥顶,下入地,据土筑池。因地制宜地做成了假山、叠水、溪流、景桥,栽植了耐荫和半荫为主的多种植物,建成了一种独特的“盆景式”园林景观。借助18根桥桩的捉对组合,“框”出了不相雷同变幻景致,每换一个角度透视,都折射出一个新颖的画面。山石居中,轴线分明,溪流环绕,刚柔并济,叠石重纹理,理水有章法。山,紧凑而不拥肿;石,厚重而不笨拙;水,缓流急泄,声形并蓄;植物,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景桥古朴;松竹梅兰齐备,有典雅可品;小桥流水俱在,有村风可寻。远观,大中见小,幽远深邃,俨然山水如画;近看,小中见大,飞流直下,如临境外山川。尤其是水景的设置,满足了游人的亲水情结,激活了广场景观的灵气,柔化了桥顶和桥柱的笨拙与压抑,宛若置身于大型“山水盆景”园中。

4 “以人为本”于细微处为民谋

  燕山健身广场环境建设的立足点是便民。人,是广场活动的主体,人们在活动过程中有各种不同的需求。为此,广场建设在张扬生态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使各种配套设施完善:停车场、商亭、公厕、座凳、管理房、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照明设施等一应俱全。各个活动空间依照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合理布局,小广场、健身器材场地90?160m2大小不等,地面都用彩色混凝土面材,仿大理石纹理,既防滑又丰富了地面色彩,每个场地都有4?5个出入口,进出疏散十分方便。

广场的路径随地形起伏,绕场地迥转,既实现了对游人的景观引导,又方便了游人的出入停留。所有园路和铺装均实现防滑无障碍。路径根据不同坡度设计台阶,所有台阶都按照人们步行的生理特点和最佳状态建设,控制在13cm高,39cm宽,行走落步非常舒适轻松。同时,在高杆灯下、林间路旁安置了便于游客小憩的坐凳,高42.5cm,宽50cm,人坐上去非常合体解乏。

每个大广场约1400m2,既方便团队集体活动,又适合家庭休闲游戏,采用机耕樱花红石材铺装,简洁自然,每个健身广场设一组由红、黄、蓝、绿、黑五色磨光花岗岩形成的奥运五环标志,寓意“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融入群众健身活动。林间的休息铺装利用道路或林间空地拓展形成较灵活随意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可以独享,可以同乐,林下花丛间的小空间可以静坐、可以闲聊。分布于东北、西北、西南3个被群林围合的健身广场,为人们练太极拳、跳舞、扭秧歌提供了各得其所的空间。细微处,处处充满人性,活动时,处处凝聚人气。

5 关于城市立交桥生态环境建设模式的几点思考

5城市立交桥生态环境建设应纳入城市绿地总体规划,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一致,融入城市大园林。尤其要珍惜城市用地、科学地利用立交桥下的土地,“以人为本”树立改善人居环境的意识,进行绿化和建设公园广场,既可大大减少拆迁费用,又可充分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色景观。

52 城市立交桥生态环境建设设计应与交通、市政管网的规划设计同步进行,在总体设计上应具有创新意识。提高立交桥绿地的利用率,使广场绿地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53 城市立交桥环境建设应坚持生态为主的基本原则,创建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态环境的园林绿地系统。

54 城市立交桥环境建设应突出功能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避免千桥一面。

结语

  立交桥建设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和城市发展历程的忠实纪录;立交桥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和标志;立交桥形象在于“以人为本”,营造最佳人居环境;立交桥环境建设重在植物为主材,张扬生态,“师法自然”,浓缩景观。泉城燕山立交桥健身广场以它近两年的施工建设与养护管理的实践和群众赞许的口碑,忠实地纪录了这一环境建设的历程和形象品牌的确立。其亮点,即在于此。

     

1]孟兆桢.人居环境中的园林.《中国园林》2005(1)56-58

2]庄伟.上海城市立交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初探.中国园林,20052

3]培根等.城市设计()ED

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

 

编辑:adm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