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识的力量美化苏州?苏州科技学院服务地方的三重贡献

2007-08-08 08:00:00    作者:中国风景园林网     来源:景观中国     浏览次数:
 

  景观中国38讯:近年来,每一个到过苏州的人都会称赞苏州的美丽。

  但是,人们未必知道,在苏州变得越来越美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用知识的力量美化苏州。

  作为一所地处苏州、以工科为主的省属高校,苏州科技学院以其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决策咨询这三支生动的画笔,为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点染出一幅幅绚丽画卷。

  科学性艺术韵,点化苏州水

  苏州园林美,美在一池水。然而,水污染却长期困扰着苏州的园林,从一池春水到一潭死水,一不小心就会角色转换。如何解决让苏州园林伤透脑筋的难题,但看苏州科技学院教授们的神来之笔。

  突破口选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

  拙政园水治理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难度可想而知。

  参加拙政园水治理的是黄勇和沈耀亮教授。对于拙政园的治水之道,教授说得很风趣:水要清,可不能太清,要有一点朦胧,朦胧才美,太清了池底的治水管网就要露出来,煞风景;水要流动,不动则腐,又不能流得太快,流得哗哗响就丢了园林韵味。

  这有点像瓷器店里捉老鼠。但这难不倒智慧的教授们,他们将物理、生物、化学三种技术方法组合,在东花园涵青亭,埋在草坪下的净水装置先将混浊的水吸进去,经过微生物和过滤装置净化后,再流回池中;在西花园,提高局部水位,形成自然落差,让水动起来;而在整个水循环系统的各个池边水中都种上净化水的植物。整套装置静悄悄躺在地下,除了池边冒出的几个细细的进出水管口,看不到一点痕迹。值得一提的是,这套净水装置运转成本每吨水只有0.1元。从经济型治水策略看,这套净水循环装置有着特定的推广价值。

  正月初三,小阳春的天气,拙政园游客比年前增加了数倍。清冽的池水,映着游人幸福的表情。同一年多前相比,拙政园的水明显清了,特别是涵青亭旁那长长的一带,绿汪汪的,泛着细细的涟漪,会让人想到上世纪80年代的乡村小河。

  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拙政园的水去年经苏州科技学院专家调理后,水质改善明显。往年,温差大的时候,水中藻类繁殖很快,池水会发红泛混,去年就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这个春节,水质更是格外地好。

  学院科研处处长王建平介绍,近年来,科技学院特别是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两大优势学科,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新技术,实实在在帮助地方解决了不少难题。拙政园水治理只是其中的一例。城市河道水系修复技术、有机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社区生活污水和中水回用应用示范技术、小城镇污水截流工程技术、城市地震危险性评价、苏州地区淤泥(软土)固化及改良技术、高抗裂性和耐磨性砼路面制作技术、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仅校科研处掌握的具有相当科技含量的就有10多项。

  一批新技术因紧扣当前发展需求,还推向了全国。马三剑教授的小城镇污水截流工程技术,运行成本很低,效果却不错,特别适合农村,在苏州乡镇试验成功后,消息不胫而走,各地争邀教授去“传道”,如今这项“马氏技术”已覆盖全国40多个县市区,为新农村建设助了一臂之力。

  要让城市出美景,更要让城市产黄金

  可以说,今天苏州很多的城市风景都源于这座高校的智慧。

  搞城市规划是科技学院的强项。科学规划,意味着避免误区和浪费,对城市意义重大。为苏州,科技学院做过多少这样的规划已难以统计,放眼望去,成果琳琅满目:苏州古城一二三号街坊保护规划、张家港市循环经济建设总体规划、常熟旧城改造详细规划、昆山旧城更新概念设计、苏州新区发展规划研究、苏州物流园建设方案……

   规划所指涉及了苏州及各县市区,小到数平方公里的区域、小城镇规划,大到古城保护、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循环经济建设方案。

  学院副院长杨新海的老本行就是搞规划,对于科学规划苏州,他能说出成串的故事。杨新海说,从上世纪到目前,他和科技学院同行们规划苏州的历程,大致能拎出“三个中心”:小城镇规划、有关苏州保护与建设规划、城市化战略规划。

  小城镇规划做得很早,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到目前,全院设计的小城镇规划已有300多个,主要集中在苏锡常一带,其中昆山的淀山湖镇、张家港塘桥镇都相当成功,是当年国家级的现代化试点镇和建设部第一批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规划突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很好地处理了经济繁荣与环境优化的关系,就是放在今天看也不过时。

  “三个中心”,杨新海最看重的是苏州保护与建设规划。杨新海自豪的是,1994年到1998年间,他和学院同行曾描绘过苏州工业园区外围140平方公里的系列蓝图,这套蓝图包括园区周边地区概念规划、5个镇控制性规划及5镇各自的总体规划、园区北部地区规划、阳澄湖地区规划,等等。园区外围今天发展的总基调最初就从这些城市设计师的心中唱响。今天,当他们驱车这片热土,看到宽敞的大道,群起的高楼,旖旎的湖岸风光,心底总会涌起无比的自豪。

  近年,杨新海依然在规划苏州的保护与建设,但他的目光已转向苏州老城。从2003年到2005年,他接连做了两个老城区发展规划,一个是胥江周边地区约4平方公里规划,另一个是苏福路周边地区约3平方公里的区域方案。“这7个平方公里,可是老城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政府既要它出美景,又要它产'黄金',两者一定要科学结合,规划难度不小啊。”杨新海告诉记者,两个周边地区的规划目前已全部完成,随着建设的推进,整体规划正在一点点地落实。最明了的,从胥江的东部往西,新起的建筑总是从临近阊胥路的三四层到劳动路的五六层,然后再一路渐渐地高去,直到运河边矗立起小高层,而建筑风貌也是由东往西向着现代渐变,建筑走向完全来自这套规划的精彩理念。

  学院的“软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也不断被运用到地方建设中,王旭章、王仲君、姚海等一批教授名字频频显露报章,成果每每受决策层关注。近几年学院承担的各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有100多项,去年5月出台的《苏州市“十一五”服务业布局规划研究》就凝聚了学院数百名师生的心血,为了这个规划,师生们耗时一年多,做了大量调查分析,写下30多万字的规划素材,然后数易其稿,直至浓缩为1万字的“规划研究”。不久的将来,苏州的服务业将按本规划作科学的调整和布局,一个全新的服务业态即将现身苏州。

  打造苏州发展的智囊团人才库

  坐落在西环路上的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国唯一上市的装饰公司。公司“中坚人物”,就有10多名苏州科技学院毕业生,从设计总院院长、设计分院院长到景观公司总监,很多工程技术骨干都从科技学院走出。

  公司董事长倪林也是上世纪90年代科技学院建筑系的毕业生。拿着手中的苏州科技学院校友会通信录,粗粗排算后告诉记者,金螳螂公司的科技学院毕业生来路相当广,至少有建筑、土木、计算机等四五个系,涉及十多个专业。对母校的毕业生,倪林这样评价: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不错,努力敬业,属于“信得过”产品。

  这么多科技学院的毕业生汇集金螳螂并非“近亲繁殖”的结果,反过来只能说明科技学院的毕业生适应市场,具有竞争力。

  科技学院将办学类型定位在教学型,人才培养始终处于学院中心地位,也是根本任务。建校20多年来,科技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27000多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1.1万名学生为2000年后培养。

  记者从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科技学院毕业生很受市场欢迎,近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7%%,毕业生扎根的空间大多在苏州和长三角。数据为证,近5年该校服务苏州的毕业生为48.01%%,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占29.24%%,两者相加达77.25%%。从毕业生就业方向看,主要是企业,约占学生就业总数的56.89%%,其次是机关、事业单位,占33.24%%。从学院走出的学生,很多已成骨干。苏州市规划局、建设局、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环保局,苏州新区、园区、吴中区以及各区市的建筑设计院、规划院、园林设计院等的主要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是科技学院的毕业生。在苏州二建,中层管理和技术人员近50%%来自科技学院,这个比例比金螳螂公司还高出了许多。

   科技学院对苏州人才的高贡献率,得益于它面向市场办学,专业设置和课程调配与时俱进,充分体现苏州和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的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从2001年以来,学院专业从原来的26个扩展到42个,新增的17个专业大都是城市建设和地方产业的急需专业。如环境科学、应用物理、地理信息系统等。同时拓宽了某些专业的方向和调整了某些专业的课程重心,如环境工程就增加了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环境监察两个专业方向,并启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3+1”教学模式,送出的学生因此基础厚,口径宽,能灵活适应多种工作;根据国内的发展形势,世界史专业将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比较列为重点课程,让学生学有所用,毕业后能迅速为苏州和江苏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出谋划策。

高校的生命力在于走出围墙,出了围墙,它的人才培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功能才会起到实效。苏州科技学院“服务江苏面向全国首先融入苏州”的策略,让它一头扎进苏州深处,酣畅地在这片中国经济发展最迅猛的热土上热舞,成为苏州现代化进程中智慧的传输点和能量汲取中心之一。 

http://www.Landscapecn.com/news 2007-3-8 苏州新闻网

编辑:adm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