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发挥优势 加快发展西藏旅游业
2007-08-22 08:00:00 作者:陈靖滨 来源:http://www.fjms.net 浏览次数:
旅游业是西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西藏旅游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增强我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和谐西藏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新形势下,实施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的战略部署,迫切需要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加快发展西藏旅游业。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1978年以前,西藏的旅游业几乎是一片空白。1980年,西藏仅有一家可接待海外旅游者的招待所,床位不足100张。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旅游资源情况
西藏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宫殿式古寺庙建筑群布达拉宫,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桑耶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古格王朝遗址,历代班禅额尔德尼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藏传佛教的主寺萨迦寺,活佛转世第一寺楚布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根本道场甘丹寺等,还有卡若文化遗址、曲贡文化遗址、藏王墓等文物保护单位及以纳木错、羊卓雍湖、羊八井地热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数十处。
西藏也被称之为“山的海洋”。北有连绵千里的昆仑山脉及其支脉唐古拉山脉,南有地球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西有高峻耸峙的喀喇昆仑山脉,东有壁仞峻峭、山高沟深的横断山脉,境内还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及其支脉纵贯东西。整个西藏高原群山莽莽,雪峰林立,蔚为壮观。
西藏境内江河纵横,水系密布,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0余条,大于2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在100条以上。不仅有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江及其五大支流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帕隆藏布河、察隅河,而且有怒江(下游称萨尔温江)、金沙江(中下游称长江)和澜沧江(下游称湄公河),还有森格藏布(又名狮泉河,印度河上游干流)、朗钦藏布(又名象泉河,萨特累季河上游干流)以及一些内流河。西藏的水能资源蕴藏量占中国总量的15%,居中国首位,其中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多达365条。
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西藏高原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出现了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生物资源非常丰富。这些资源都是西藏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财富。
(二)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持续猛增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西藏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逐年增加。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旅游业迅猛发展,2003年至2006年,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持续猛增。2003年,全区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92?86万人次,旅游收入首次突破了10亿元大关。2004年全区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2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3亿元。2005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80?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35亿元。2006年全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7亿元,已占到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的9%,旅游业初步成为西藏第三产业的“龙头”。
(三)旅游客源市场情况
近几年来,欧洲市场一直在西藏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西欧市场。国外游客入境人次潜力巨大。游客消费主要有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等;国内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即北京、上海、广东。由于四川、重庆距离西藏近,也是重要客源市场。
(四)住宿设施状况
2006年,全区宾馆饭店达到606家,餐饮店达到5800多家,购物点4800多个,文化娱乐场所3200多家。较2005年新建餐饮住宿场所86家,增加床位9000多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有1?9万人,比上年增长了30%;间接参与旅游的人数达11万,同比增长23%。
二、西藏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社会局势稳定,为西藏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我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均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局势的稳定为西藏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大大改善了游客进藏的交通条件
青藏铁路通车运营,从根本上改变了“出国容易进藏难”的局面,提升了西藏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西藏经济从供给型、输血型向市场型、造血型转变。火车的大运量使大量游客的进入成为可能,其次火车运输的低成本,大幅度降低了游客进入西藏的门槛,另外青藏铁路将各旅游景区串联起来,形成了以拉萨市为辐射点,带动周边旅游业发展的格局。
(三)旅游业的地位不断提升
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一定要把西藏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旅游业作为西藏的支柱产业来加以扶持,近年又把旅游业作为西藏支柱产业的龙头来抓,不断加大投入,使旅游业支柱产业的地位不断提升和巩固。
(四)旅游环境日益改善
近年来,我区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地价、税收、审批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深入开展了旅游环境整治管理工作;坚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以规划为龙头、以环保为第一”的开发思路;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使西藏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旅游环境日益改善。
三、西藏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西藏各级旅游部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其他各行业的大力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改革创新,不断促进各项工作有效落实。旅游行业的规划管理、市场监管、促销推广、人力资源培训等工作不仅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文化底蕴的挖掘,城市旅游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市旅游功能的提升,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往往也是矛盾问题的凸显期。当前西藏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但旅游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不相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说到底就是要针对焦点问题做工作,只有及时解决思想观念滞后,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才能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制约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多种因素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制约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流资源、三流服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影响了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制约了旅游产业素质的提升;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改进;旅游就业门槛较低,人才培育与市场需求不完全适应,业内缺乏有利于人才成才的激励机制,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旅游节庆活动产品单一,社会经济效益不显著;旅游企业管理权限分散,无法形成促销合力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壮大。
(二)经营管理缺乏科学性
在经济条件大致相同的两个企业之中,因管理水平高低造成的生产力差距可达38%以上。许多企业在大方向、大的决策上似乎没有大的错误,但企业却做不大做不强。以青藏铁路通车为例,火车开通初期出现了西藏旅游热,随后便逐渐降了温。7月中下旬曾经出现部分旅行社退团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游客团队投诉部分旅行社不履行合同、导游服务质量差。8月至9月,旅行社接待团队量明显减少,9月21日起有关部门对全区47家旅行社中的28家进行了调查,其中19家旅行社因电话号码更换等原因,未取得联系。调查表明28家旅行社只有7家未受损失,占调查数的25%。21家旅行社自7月份起损失总计超过398万元,接待团队量减少1124人次。其中,1个旅行社损失超过30万元,1个旅行社接待团队量减少1000多人次。7月10日至8月10日之间,旅行社普遍不敢接新的游客团队。其原因在于这些旅行社忽略了策划与规划、科学经营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盲目地开发不可储存的产品项目。
管理滞后使西藏许多旅行社普遍存在组织结构刚性不足、效率低下、浪费资源等诸多问题。管理既是科学又是综合艺术,只有实行科学管理,在管理水平与技术含量能够综合运用的前提下,才能够对社会生产力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管理科学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要求管理者创造性地、科学地运用综合知识、技能,便捷地通过管理艺术来达到预期的效果。科学管理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管理落后则制约企业发展壮大。一些旅游企业缺乏策划和规划,盲目开发不可储存的产品项目,导致接待人数上升,利润却下降。问题出在缺乏科学管理的基本功,不讲培育、不讲规范、不重标准,诚信度差,这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要善于科学地运用并放大管理理念。好比生存与生活,在实质与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一样。简单地照搬管理模式,会脱离实际,商界没有皆准的赢利经验。西藏旅游企业需要做到本土化经营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结合点是在旅游企业的服务第一线,源于实践与思考、演练与调整、调整与演练,管理者还要及时回到管理的起源“补课”,补充与当代相适应的职业精神和思维方式。并在企业界开展科学管理宣传及推动工作,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夯实管理基础才是真正的强企之路。
四、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促进西藏旅游业加快发展
(一)政府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当今时代,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是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提高对旅游产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放宽政策,把招商引资的工作重点放在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上,科学地吸引海内外对旅游项目的投资,同时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和支持力度;加大对外旅游营销力度,增加旅游促销经费,塑造优质旅游产品品牌;加强对旅游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机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本着“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保护,坚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先”的原则,开发旅游资源项目,合理、科学地利用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二)因地制宜,抓好旅游资源项目的促销和营销工作
旅游资源项目的促销是旅游产品与旅游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营销的基础。发展旅游业,对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特色”定位至关重要。因此,要把“特色旅游”作为支撑点,并制定以“特”取胜的营销战略,将西藏特有的藏民族人文、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纯自然生态景观毫无保留地展现给国内外游客,使游客真正体会到北部的“美”(自然风光),南部的“神”(宗教文化),使游客们的心灵感到震撼、得到升华。这就决定了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必须科学地抓旅游项目,经营“诚信与质量”体系。西藏旅游品牌项目的“诚信与质量”关系到“特色”是否可持续,要通过经营“诚信与质量”,保持西藏旅游品牌的特色,把“美”与“神”的结合形成亮点,充分展现给国内外宾客。
(三)建设高素质的旅游队伍
科学发展西藏旅游业必须具有鲜明的创造性,只有切实将创造性运用到旅游工作实践中去,才能真正成为推进西藏旅游事业发展的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与推广,传统的旅游观念、资源开发与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旅游项目科研,推进旅游产品创新,塑造特色旅游品牌,是迎接全球旅游业高信息化发展挑战和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兴旅之要,重在人才。当前要充分利用对口援藏的有利条件,大力实施人才兴旅工程,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勤政廉洁的高素质旅游干部职工队伍,以适应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科学地抓项目,注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利用专业管理人才优势,科学地抓项目,克服旅游产业项目单一、追求眼前利益、追求形式的现象,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遵循社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效果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项目,科学地抓项目。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可选择与之配套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具有规模,而且能满足运营成本的旅游项目、深加工技术项目,体现自然资源与项目开发的互补性,对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矿产业)要进行科学论证,采取一票否决制。城市建设项目的开发,旅游景区(点)等项目,特别是自然生态景观的建设开发,要充分利用专业技术人才,把好环境保护关。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更需要可持续发展。再好的思路,不真抓实干,就不可能落到实处,更不可能见到实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在工作作风和管理方法上必须有较大的改进。
(五)树立企业观念,为旅游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环境
加快发展旅游业,直接关系到第三产业的大发展。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振兴。加快发展旅游业,十分需要以企业为主体,增强发展的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增强发展的驱动力,以塑造品牌为核心,增强旅游的吸引力,以拉长产业链条为重点,加大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力,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增强资本运作对旅游发展的支撑力。这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树立企业观念、产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资本观念、产业链观念,不断提高旅游业的产业化水平。因此,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应着力倡导能力原则,主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帮助企业培育健康的市场环境。
(六)鼓励引导农牧民参与旅游项目旅游产业的特性是直接面对消费市场,我们要全面地打开西藏的旅游消费市场,使之可持续发展,必须塑造纯粹的、具有原汁原味的西藏传统文化“特色”的、内涵十分丰富的、质量标准上乘的、民俗旅游产品精品项目形象,其中的亮点之一,就是科学地引导农牧民直接面对旅游市场,使农牧民通过参与旅游项目运做致富奔小康。拉萨市旅游局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2004年他们就经常深入堆龙德庆县羊达乡桑木村进行调研,积极扶植、规范桑木村农牧民参与旅游工作示范点项目,对进一步促销桑木村旅游品牌给予专业指导和帮助。同时协调各方为农牧民提供政策支持。
桑木村有条件的农牧民参与旅游工作,70名就业人员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150元。2006年桑木村接待游客28260余人次,比2004年增长465?2%,收入22万余元。由此证明鼓励、引导农牧民参与旅游项目,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对具有旅游资源可开发价值的乡村,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塑造具有西藏特色的旅游精品项目,规范指导农牧民严格按标准规范化运作,帮助农牧民增加收入。
长期计划不在于未来决策,而在于现在决策之未来。我们要科学决策、科学管理,调动一切有利于西藏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切实把握目前的大好时机,将西藏的旅游事业做大做强,促进西藏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1978年以前,西藏的旅游业几乎是一片空白。1980年,西藏仅有一家可接待海外旅游者的招待所,床位不足100张。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旅游资源情况
西藏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宫殿式古寺庙建筑群布达拉宫,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桑耶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古格王朝遗址,历代班禅额尔德尼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藏传佛教的主寺萨迦寺,活佛转世第一寺楚布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根本道场甘丹寺等,还有卡若文化遗址、曲贡文化遗址、藏王墓等文物保护单位及以纳木错、羊卓雍湖、羊八井地热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数十处。
西藏也被称之为“山的海洋”。北有连绵千里的昆仑山脉及其支脉唐古拉山脉,南有地球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西有高峻耸峙的喀喇昆仑山脉,东有壁仞峻峭、山高沟深的横断山脉,境内还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及其支脉纵贯东西。整个西藏高原群山莽莽,雪峰林立,蔚为壮观。
西藏境内江河纵横,水系密布,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0余条,大于2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在100条以上。不仅有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江及其五大支流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帕隆藏布河、察隅河,而且有怒江(下游称萨尔温江)、金沙江(中下游称长江)和澜沧江(下游称湄公河),还有森格藏布(又名狮泉河,印度河上游干流)、朗钦藏布(又名象泉河,萨特累季河上游干流)以及一些内流河。西藏的水能资源蕴藏量占中国总量的15%,居中国首位,其中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多达365条。
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西藏高原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出现了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生物资源非常丰富。这些资源都是西藏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财富。
(二)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持续猛增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西藏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逐年增加。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旅游业迅猛发展,2003年至2006年,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持续猛增。2003年,全区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92?86万人次,旅游收入首次突破了10亿元大关。2004年全区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2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3亿元。2005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80?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35亿元。2006年全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7亿元,已占到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的9%,旅游业初步成为西藏第三产业的“龙头”。
(三)旅游客源市场情况
近几年来,欧洲市场一直在西藏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西欧市场。国外游客入境人次潜力巨大。游客消费主要有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等;国内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即北京、上海、广东。由于四川、重庆距离西藏近,也是重要客源市场。
(四)住宿设施状况
2006年,全区宾馆饭店达到606家,餐饮店达到5800多家,购物点4800多个,文化娱乐场所3200多家。较2005年新建餐饮住宿场所86家,增加床位9000多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有1?9万人,比上年增长了30%;间接参与旅游的人数达11万,同比增长23%。
二、西藏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社会局势稳定,为西藏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我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均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局势的稳定为西藏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大大改善了游客进藏的交通条件
青藏铁路通车运营,从根本上改变了“出国容易进藏难”的局面,提升了西藏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西藏经济从供给型、输血型向市场型、造血型转变。火车的大运量使大量游客的进入成为可能,其次火车运输的低成本,大幅度降低了游客进入西藏的门槛,另外青藏铁路将各旅游景区串联起来,形成了以拉萨市为辐射点,带动周边旅游业发展的格局。
(三)旅游业的地位不断提升
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一定要把西藏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旅游业作为西藏的支柱产业来加以扶持,近年又把旅游业作为西藏支柱产业的龙头来抓,不断加大投入,使旅游业支柱产业的地位不断提升和巩固。
(四)旅游环境日益改善
近年来,我区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地价、税收、审批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深入开展了旅游环境整治管理工作;坚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以规划为龙头、以环保为第一”的开发思路;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使西藏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旅游环境日益改善。
三、西藏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西藏各级旅游部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其他各行业的大力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改革创新,不断促进各项工作有效落实。旅游行业的规划管理、市场监管、促销推广、人力资源培训等工作不仅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文化底蕴的挖掘,城市旅游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市旅游功能的提升,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往往也是矛盾问题的凸显期。当前西藏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但旅游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不相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说到底就是要针对焦点问题做工作,只有及时解决思想观念滞后,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才能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制约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多种因素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制约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流资源、三流服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影响了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制约了旅游产业素质的提升;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改进;旅游就业门槛较低,人才培育与市场需求不完全适应,业内缺乏有利于人才成才的激励机制,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旅游节庆活动产品单一,社会经济效益不显著;旅游企业管理权限分散,无法形成促销合力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壮大。
(二)经营管理缺乏科学性
在经济条件大致相同的两个企业之中,因管理水平高低造成的生产力差距可达38%以上。许多企业在大方向、大的决策上似乎没有大的错误,但企业却做不大做不强。以青藏铁路通车为例,火车开通初期出现了西藏旅游热,随后便逐渐降了温。7月中下旬曾经出现部分旅行社退团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游客团队投诉部分旅行社不履行合同、导游服务质量差。8月至9月,旅行社接待团队量明显减少,9月21日起有关部门对全区47家旅行社中的28家进行了调查,其中19家旅行社因电话号码更换等原因,未取得联系。调查表明28家旅行社只有7家未受损失,占调查数的25%。21家旅行社自7月份起损失总计超过398万元,接待团队量减少1124人次。其中,1个旅行社损失超过30万元,1个旅行社接待团队量减少1000多人次。7月10日至8月10日之间,旅行社普遍不敢接新的游客团队。其原因在于这些旅行社忽略了策划与规划、科学经营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盲目地开发不可储存的产品项目。
管理滞后使西藏许多旅行社普遍存在组织结构刚性不足、效率低下、浪费资源等诸多问题。管理既是科学又是综合艺术,只有实行科学管理,在管理水平与技术含量能够综合运用的前提下,才能够对社会生产力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管理科学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要求管理者创造性地、科学地运用综合知识、技能,便捷地通过管理艺术来达到预期的效果。科学管理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管理落后则制约企业发展壮大。一些旅游企业缺乏策划和规划,盲目开发不可储存的产品项目,导致接待人数上升,利润却下降。问题出在缺乏科学管理的基本功,不讲培育、不讲规范、不重标准,诚信度差,这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要善于科学地运用并放大管理理念。好比生存与生活,在实质与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一样。简单地照搬管理模式,会脱离实际,商界没有皆准的赢利经验。西藏旅游企业需要做到本土化经营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结合点是在旅游企业的服务第一线,源于实践与思考、演练与调整、调整与演练,管理者还要及时回到管理的起源“补课”,补充与当代相适应的职业精神和思维方式。并在企业界开展科学管理宣传及推动工作,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夯实管理基础才是真正的强企之路。
四、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促进西藏旅游业加快发展
(一)政府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当今时代,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是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提高对旅游产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放宽政策,把招商引资的工作重点放在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上,科学地吸引海内外对旅游项目的投资,同时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和支持力度;加大对外旅游营销力度,增加旅游促销经费,塑造优质旅游产品品牌;加强对旅游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机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本着“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保护,坚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先”的原则,开发旅游资源项目,合理、科学地利用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二)因地制宜,抓好旅游资源项目的促销和营销工作
旅游资源项目的促销是旅游产品与旅游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营销的基础。发展旅游业,对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特色”定位至关重要。因此,要把“特色旅游”作为支撑点,并制定以“特”取胜的营销战略,将西藏特有的藏民族人文、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纯自然生态景观毫无保留地展现给国内外游客,使游客真正体会到北部的“美”(自然风光),南部的“神”(宗教文化),使游客们的心灵感到震撼、得到升华。这就决定了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必须科学地抓旅游项目,经营“诚信与质量”体系。西藏旅游品牌项目的“诚信与质量”关系到“特色”是否可持续,要通过经营“诚信与质量”,保持西藏旅游品牌的特色,把“美”与“神”的结合形成亮点,充分展现给国内外宾客。
(三)建设高素质的旅游队伍
科学发展西藏旅游业必须具有鲜明的创造性,只有切实将创造性运用到旅游工作实践中去,才能真正成为推进西藏旅游事业发展的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与推广,传统的旅游观念、资源开发与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旅游项目科研,推进旅游产品创新,塑造特色旅游品牌,是迎接全球旅游业高信息化发展挑战和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兴旅之要,重在人才。当前要充分利用对口援藏的有利条件,大力实施人才兴旅工程,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勤政廉洁的高素质旅游干部职工队伍,以适应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科学地抓项目,注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利用专业管理人才优势,科学地抓项目,克服旅游产业项目单一、追求眼前利益、追求形式的现象,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遵循社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效果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项目,科学地抓项目。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可选择与之配套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具有规模,而且能满足运营成本的旅游项目、深加工技术项目,体现自然资源与项目开发的互补性,对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矿产业)要进行科学论证,采取一票否决制。城市建设项目的开发,旅游景区(点)等项目,特别是自然生态景观的建设开发,要充分利用专业技术人才,把好环境保护关。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更需要可持续发展。再好的思路,不真抓实干,就不可能落到实处,更不可能见到实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在工作作风和管理方法上必须有较大的改进。
(五)树立企业观念,为旅游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环境
加快发展旅游业,直接关系到第三产业的大发展。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振兴。加快发展旅游业,十分需要以企业为主体,增强发展的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增强发展的驱动力,以塑造品牌为核心,增强旅游的吸引力,以拉长产业链条为重点,加大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力,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增强资本运作对旅游发展的支撑力。这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树立企业观念、产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资本观念、产业链观念,不断提高旅游业的产业化水平。因此,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应着力倡导能力原则,主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帮助企业培育健康的市场环境。
(六)鼓励引导农牧民参与旅游项目旅游产业的特性是直接面对消费市场,我们要全面地打开西藏的旅游消费市场,使之可持续发展,必须塑造纯粹的、具有原汁原味的西藏传统文化“特色”的、内涵十分丰富的、质量标准上乘的、民俗旅游产品精品项目形象,其中的亮点之一,就是科学地引导农牧民直接面对旅游市场,使农牧民通过参与旅游项目运做致富奔小康。拉萨市旅游局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2004年他们就经常深入堆龙德庆县羊达乡桑木村进行调研,积极扶植、规范桑木村农牧民参与旅游工作示范点项目,对进一步促销桑木村旅游品牌给予专业指导和帮助。同时协调各方为农牧民提供政策支持。
桑木村有条件的农牧民参与旅游工作,70名就业人员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150元。2006年桑木村接待游客28260余人次,比2004年增长465?2%,收入22万余元。由此证明鼓励、引导农牧民参与旅游项目,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对具有旅游资源可开发价值的乡村,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塑造具有西藏特色的旅游精品项目,规范指导农牧民严格按标准规范化运作,帮助农牧民增加收入。
长期计划不在于未来决策,而在于现在决策之未来。我们要科学决策、科学管理,调动一切有利于西藏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切实把握目前的大好时机,将西藏的旅游事业做大做强,促进西藏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四批援藏干部现任拉萨市旅游局副局长】
编辑:adm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