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在“三江并流”区域建立试验区
开展以
“世界遗产地应该由国家
我国“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连续4次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社会各界颇为关注。本报《损失一个世界遗产是否值得》的报道(本报8月10日11版),再次引发相关专家、环保人士以及一些地方官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关人士指出,目前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都是由地方政府代为管理,有相关专业经验的专家型人才没有参与遗产管理和保护工作,地方对“世界遗产”的利用更多地趋向于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标。
记者了解到,2003年,云南省政府成立了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这是我国拥有世界遗产的省份中,第一个直接管理世界遗产的权力机构。但是,由于其管理的是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世界遗产地,而且,保护区内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使得管理工作十分复杂。
这一设在云南省建设厅的委员会,在这几年的运行中显示出局限性。各地相继设立的“三江并流”保护
“遗产地的经济建设受到多方制约,拥有遗产地越多就越难发展。让地方来管理世界遗产,就让当地陷入了又要发展经济又要承担保护责任的两难境地。”杨福泉说。
“因为当地人对生态的保护,给社会提供了优质的旅游
为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研究者呼吁,“把‘三江并流’作为西部地区开发式扶贫的试验区”,探索可持续的开发方式。例如,采取多样化的官员考核制度,对遗产所在地官员的考核就是保护。同时,实行生态补偿,让当地政府和社区民众因承担保护责任而获益。
“所谓试验区就应该有新的政策,发展水电、采矿都不是试验。以国家公园为主导的生态旅游、在‘三江并流’区域实施生态补偿、对当地干部实行绿色GDP考核、开发项目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和社会影响评价、对口支援等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潮流的试验。”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主任于晓刚说。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