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萎缩超过60% 若尔盖何日再现草地美景
2007-08-29 08:00:00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
这里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湿地草原”,如今却草场退化,沙化加剧――
“本来由松潘入甘肃有三条路可走,有两条是走草地,一条是过大山林……我们因为没有走草地的设备,所以走的是第三条。”
――范长江 ?《中国的西北角》
范长江文中所说的“草地”指的便是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若尔盖大草地。当年,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又缺少必要的设备,范长江绕过了草地,进入甘肃。在“重走中国的西北角”采访途中,记者走进了若尔盖大草地。
站在若尔盖草原核心区的一条公路上,记者看到的景色与“茫茫草原”大不相同: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眼前草场上的草大概只有20厘米高,草地中遍布着一块块伤疤般丑陋的沙地,成群结队的牛羊在啃路边的草根。
这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曾经沼泽遍布的茫茫草地吗?这就是“中国最美的湿地草原”吗?这就是那个令人魂牵梦绕的“中国黑颈鹤之乡”吗?
茫茫草地正在加速消失,沼泽难觅踪迹,湿地面积萎缩超过60%
若尔盖湿地草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地,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地。这里泥炭总储量达70亿立方米,蓄水总量近100亿立方米,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国西部高原之肾”。
1935年8月,红军右路军进入若尔盖草地。据资料记载,“草地的情景令人怵目惊心,红军战士举目望去,茫茫无边的草原上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很难辨别方向。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水呈黑色,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在这广阔无边的沼泽中行军,红军战士稍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被它无情地吞没。”
70多年过去了,当年留下无数心酸和故事的茫茫大草地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它正在加速消失中。
现在,沼泽已经难觅踪迹,草地中的300多个湖泊干涸了200多个,湿地面积萎缩超过60%,草原沙化面积已达草原总面积的13%,而且还在以每年11.65%的速度递增。
“翻过前面那座小沙山,就可以看到连绵几千亩的沙地。”若尔盖县林业局副局长左林说:“10多年前,这个位置的沙地还不到10亩,现在已经有几千亩了。”
“若尔盖县草场总面积是1212万亩,1995年,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当时的沙化土地面积是24万亩。”若尔盖县林业局副局长米军说:“12年过去了,我们陆续在1999年、2004年和今年进行了三次普查,这个数字分别增长到38万亩、92万亩和158万亩。”
70年时间,若尔盖草原似乎经历了一场生态噩梦。“我在草原上治沙十几年,却看着沙地越来越多,沙化越来越快,我心疼啊!”左林低声的话语里透出一种无奈。
过度放牧、鼠虫肆虐、气候变化……草原生态逐步恶化
“我小时候骑马,在草原上只能看到马背。大人们带小孩子到草原,都要给孩子背上拴个绳子,要不然孩子一走远,就淹没在草里找不到了。”
50多岁的泽仁多吉在黄河边的辖曼乡长大,对草原的变迁感受深刻:“大概1986年的时候,牛羊到了一定数量,草原开始变差,出现了一些沙地。这十几年下来,草地上的牛羊越来越多,很多沙地都连起来了。”
在二十几年的时间,草原沙化为什么会如此严重呢?
据若尔盖县畜牧局统计,在上世纪50年代,若尔盖全县共有各类牲畜33万混合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县牲畜就增加到87万混合头;2002年,全县牲畜就已超过117万混合头。据测算,若尔盖草场的载畜量6倍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提高草原载畜率和草场利用率,若尔盖草原上开展了一场“向沼泽湿地要草场”的大行动,在沼泽里开出上千个排水沟,把水一直排到黄河里。
脱水的沼泽地非但没有变成丰美的草场,反而板结硬化,并迅速退化、沙化。那场耗时耗力的人工开沟排水工程致使120万亩的水沼泽变成半湿沼泽或干沼泽。现在,很多排水沟渠仍在正常运行。
“过去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是风吹草低见老鼠。”县畜牧局的李开章说,鼠害虫害是沙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草原面积最大的热尔大坝地区,记者看到鼠洞非常之多,有些草地每平方米有三四个鼠洞,还不时有几只老鼠探头探脑。每个鼠洞口都是一小片沙地,小的有脸盆大小,大的超过1平方米。
若尔盖草原的鼠害以高原鼢鼠为主,虫害以草原毛虫和草原蝗虫为主。现在,全县鼠虫害分布面积高达800.5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1.9%。每年因鼠虫危害导致直接经济损失2400万元。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生态专家张镱锂介绍说,高原鼢鼠是草地害鼠之首,每只鼢鼠一年可以打最多150个洞,破坏近1亩草原。
“草原鼠虫害的加剧和它们的天敌减少有关系,过去打猎的人很多,草原上的狐狸、狼、鹰、鹫和其它动物的数量大大减少。现在禁止打猎了,这些动物的种群正在慢慢恢复。”
气象资料显示,从1957年到2000年,若尔盖44年间平均气温上升了1.36℃,远高于我国升温0.8℃的平均水平。过去10年,若尔盖冬春干旱更加严重,降雨量下降,为草地沙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有气候专家指出,面积广阔的泥炭地与气候变暖息息相关,泥炭地退化会造成大量碳素的释放,或许是气候变暖的诱因之一。“因此,要遏制气候变暖,保护和恢复泥炭沼泽地生态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治沙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治早、治小”,大草原期待抢救性的治理
在唐克乡一片草原中间的沙地上,左林用手挖了一个坑,里面出现了湿润的沙子。
“现在若尔盖草原的沙化还只是表面沙化,土壤结构还没有本质变化,现在治理还来得及。”左林说,“等到完全沙化再治就困难了,可能要比现在多付出几十倍的代价。”
他介绍说,这里每年降水有600多毫米,而400毫米是草类植物生长的临界点,如果应对及时得当,恢复植被大有希望。
过去10多年,若尔盖进行了大量的治沙试验,通过试验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建设,对不同的沙地类型都有成功的治理模式和方法,已经累计成功治理各类沙地近6000公顷,差不多9万亩。
“但是与草原沙化的速度相比,我们治沙的速度太慢了。”左林说,我们10多年治了9万亩,而沙化面积却有大约150万亩。他坦言,现在最大的困难还是经费问题,投入有限,一年只有几十万元,只能搞一些试点,还无法大规模推广。
“草原退化沙化已经直接影响到本地新农村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若尔盖县县委书记张锐说,目前,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必须进行抢救性的治理,“治早、治小”,不治不行。
对于过度放牧,当地畜牧局负责人道出了无奈:若尔盖牧民传统的生产活动就是放牧,牛羊是他们惟一的经济来源和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
专家认为,要解决过度放牧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生态移民,将牧民从草原上迁移出来。但是牧民搬迁不仅需要修建房屋,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安排。
李开章说,“过去传统散养的放牧方式,几乎是‘牛羊吃掉1/3,踩掉1/3,浪费1/3’。”现在,若尔盖县正试图帮助牧民改变这种方式,推行舍饲和半舍饲。
“对于鼠虫害的问题,很多专家都来考察过,却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每年我们都组织大规模的人工灭鼠,但只能控制其发展的趋势。”若尔盖在草原上修建很多鹰架,吸引老鹰。“要恢复鼠类天敌的数量,使草地的食物链趋于正常。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了保持和加大降雨量,特别是给黄河补水,若尔盖实施人工降雨的力度很大。在记者采访的这些天里,几乎每天都能不时听到人工降雨大炮“轰轰”的声音。但是至少在这几天里,“雨炮”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基本上没有下雨。偶尔一场雨来了,也很快就停了。
在若尔盖大草原采访这几天,我的心情格外沉重。
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最美的高原湿地”美丽的一面。但是,与这美景伴生的,还有伤痕累累的草地、严重沙化退化的草场、连绵起伏的沙丘。
若尔盖草原正处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交界地区。黄河从草原西部流过;长江支流白龙江在其境内发源,逶迤向东流去。专家认为,若尔盖草原和湿地的退化,将会对黄河、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产生严峻的影响。
一组沉重的数字:国家林业局2004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沙化土地已经有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影响着近4亿人的生产和生活。
沙化,不仅仅是若尔盖,更是整个中国都必须正视和积极应对的生态考验。
赵亚辉 2007年08月23日
“本来由松潘入甘肃有三条路可走,有两条是走草地,一条是过大山林……我们因为没有走草地的设备,所以走的是第三条。”
――范长江 ?《中国的西北角》
范长江文中所说的“草地”指的便是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若尔盖大草地。当年,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又缺少必要的设备,范长江绕过了草地,进入甘肃。在“重走中国的西北角”采访途中,记者走进了若尔盖大草地。
站在若尔盖草原核心区的一条公路上,记者看到的景色与“茫茫草原”大不相同: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眼前草场上的草大概只有20厘米高,草地中遍布着一块块伤疤般丑陋的沙地,成群结队的牛羊在啃路边的草根。
这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曾经沼泽遍布的茫茫草地吗?这就是“中国最美的湿地草原”吗?这就是那个令人魂牵梦绕的“中国黑颈鹤之乡”吗?
茫茫草地正在加速消失,沼泽难觅踪迹,湿地面积萎缩超过60%
若尔盖湿地草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地,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地。这里泥炭总储量达70亿立方米,蓄水总量近100亿立方米,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国西部高原之肾”。
1935年8月,红军右路军进入若尔盖草地。据资料记载,“草地的情景令人怵目惊心,红军战士举目望去,茫茫无边的草原上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很难辨别方向。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水呈黑色,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在这广阔无边的沼泽中行军,红军战士稍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被它无情地吞没。”
70多年过去了,当年留下无数心酸和故事的茫茫大草地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它正在加速消失中。
现在,沼泽已经难觅踪迹,草地中的300多个湖泊干涸了200多个,湿地面积萎缩超过60%,草原沙化面积已达草原总面积的13%,而且还在以每年11.65%的速度递增。
“翻过前面那座小沙山,就可以看到连绵几千亩的沙地。”若尔盖县林业局副局长左林说:“10多年前,这个位置的沙地还不到10亩,现在已经有几千亩了。”
“若尔盖县草场总面积是1212万亩,1995年,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当时的沙化土地面积是24万亩。”若尔盖县林业局副局长米军说:“12年过去了,我们陆续在1999年、2004年和今年进行了三次普查,这个数字分别增长到38万亩、92万亩和158万亩。”
70年时间,若尔盖草原似乎经历了一场生态噩梦。“我在草原上治沙十几年,却看着沙地越来越多,沙化越来越快,我心疼啊!”左林低声的话语里透出一种无奈。
过度放牧、鼠虫肆虐、气候变化……草原生态逐步恶化
“我小时候骑马,在草原上只能看到马背。大人们带小孩子到草原,都要给孩子背上拴个绳子,要不然孩子一走远,就淹没在草里找不到了。”
50多岁的泽仁多吉在黄河边的辖曼乡长大,对草原的变迁感受深刻:“大概1986年的时候,牛羊到了一定数量,草原开始变差,出现了一些沙地。这十几年下来,草地上的牛羊越来越多,很多沙地都连起来了。”
在二十几年的时间,草原沙化为什么会如此严重呢?
据若尔盖县畜牧局统计,在上世纪50年代,若尔盖全县共有各类牲畜33万混合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县牲畜就增加到87万混合头;2002年,全县牲畜就已超过117万混合头。据测算,若尔盖草场的载畜量6倍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提高草原载畜率和草场利用率,若尔盖草原上开展了一场“向沼泽湿地要草场”的大行动,在沼泽里开出上千个排水沟,把水一直排到黄河里。
脱水的沼泽地非但没有变成丰美的草场,反而板结硬化,并迅速退化、沙化。那场耗时耗力的人工开沟排水工程致使120万亩的水沼泽变成半湿沼泽或干沼泽。现在,很多排水沟渠仍在正常运行。
“过去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是风吹草低见老鼠。”县畜牧局的李开章说,鼠害虫害是沙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草原面积最大的热尔大坝地区,记者看到鼠洞非常之多,有些草地每平方米有三四个鼠洞,还不时有几只老鼠探头探脑。每个鼠洞口都是一小片沙地,小的有脸盆大小,大的超过1平方米。
若尔盖草原的鼠害以高原鼢鼠为主,虫害以草原毛虫和草原蝗虫为主。现在,全县鼠虫害分布面积高达800.5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1.9%。每年因鼠虫危害导致直接经济损失2400万元。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生态专家张镱锂介绍说,高原鼢鼠是草地害鼠之首,每只鼢鼠一年可以打最多150个洞,破坏近1亩草原。
“草原鼠虫害的加剧和它们的天敌减少有关系,过去打猎的人很多,草原上的狐狸、狼、鹰、鹫和其它动物的数量大大减少。现在禁止打猎了,这些动物的种群正在慢慢恢复。”
气象资料显示,从1957年到2000年,若尔盖44年间平均气温上升了1.36℃,远高于我国升温0.8℃的平均水平。过去10年,若尔盖冬春干旱更加严重,降雨量下降,为草地沙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有气候专家指出,面积广阔的泥炭地与气候变暖息息相关,泥炭地退化会造成大量碳素的释放,或许是气候变暖的诱因之一。“因此,要遏制气候变暖,保护和恢复泥炭沼泽地生态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治沙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治早、治小”,大草原期待抢救性的治理
在唐克乡一片草原中间的沙地上,左林用手挖了一个坑,里面出现了湿润的沙子。
“现在若尔盖草原的沙化还只是表面沙化,土壤结构还没有本质变化,现在治理还来得及。”左林说,“等到完全沙化再治就困难了,可能要比现在多付出几十倍的代价。”
他介绍说,这里每年降水有600多毫米,而400毫米是草类植物生长的临界点,如果应对及时得当,恢复植被大有希望。
过去10多年,若尔盖进行了大量的治沙试验,通过试验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建设,对不同的沙地类型都有成功的治理模式和方法,已经累计成功治理各类沙地近6000公顷,差不多9万亩。
“但是与草原沙化的速度相比,我们治沙的速度太慢了。”左林说,我们10多年治了9万亩,而沙化面积却有大约150万亩。他坦言,现在最大的困难还是经费问题,投入有限,一年只有几十万元,只能搞一些试点,还无法大规模推广。
“草原退化沙化已经直接影响到本地新农村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若尔盖县县委书记张锐说,目前,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必须进行抢救性的治理,“治早、治小”,不治不行。
对于过度放牧,当地畜牧局负责人道出了无奈:若尔盖牧民传统的生产活动就是放牧,牛羊是他们惟一的经济来源和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
专家认为,要解决过度放牧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生态移民,将牧民从草原上迁移出来。但是牧民搬迁不仅需要修建房屋,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安排。
李开章说,“过去传统散养的放牧方式,几乎是‘牛羊吃掉1/3,踩掉1/3,浪费1/3’。”现在,若尔盖县正试图帮助牧民改变这种方式,推行舍饲和半舍饲。
“对于鼠虫害的问题,很多专家都来考察过,却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每年我们都组织大规模的人工灭鼠,但只能控制其发展的趋势。”若尔盖在草原上修建很多鹰架,吸引老鹰。“要恢复鼠类天敌的数量,使草地的食物链趋于正常。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了保持和加大降雨量,特别是给黄河补水,若尔盖实施人工降雨的力度很大。在记者采访的这些天里,几乎每天都能不时听到人工降雨大炮“轰轰”的声音。但是至少在这几天里,“雨炮”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基本上没有下雨。偶尔一场雨来了,也很快就停了。
在若尔盖大草原采访这几天,我的心情格外沉重。
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最美的高原湿地”美丽的一面。但是,与这美景伴生的,还有伤痕累累的草地、严重沙化退化的草场、连绵起伏的沙丘。
若尔盖草原正处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交界地区。黄河从草原西部流过;长江支流白龙江在其境内发源,逶迤向东流去。专家认为,若尔盖草原和湿地的退化,将会对黄河、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产生严峻的影响。
一组沉重的数字:国家林业局2004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沙化土地已经有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影响着近4亿人的生产和生活。
沙化,不仅仅是若尔盖,更是整个中国都必须正视和积极应对的生态考验。
赵亚辉 2007年08月23日
编辑:adm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