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古城的保护与利用
演讲人:阮仪三 演讲地点: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
主持人开场语
中国历史古城镇有2000多个,遍及全国各地,大部分都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在世界遗产中,古城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它的建筑,是最能承载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因此,专家们提出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就是维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在这里我们邀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阮仪三教授来讲一讲“中国历史古城的保护与利用”,希望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保护中国的历史古城有所帮助。
阮仪三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4年法国文化部授予文化与艺术骑士勋章。
大家好!在这里我来谈一谈中国的历史古城。其实所谓“历史古城”,就活生生地在我们身边。中国的大都市大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意义。这些城市大多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格局、人文社会环境和独特的城市历史风貌。
近几年来,房地产业兴起,许多城市开始了对旧城区的改建和更新工作。城市的新陈代谢是必须的,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又有进行保护的要求,城市的特色也要继承。继承和发展是一对矛盾,历史传统和现代化都是人们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如何做好这些大都市的历史名城保护和旧城改造工作。
对中国历史古城,我们应该很好地珍惜它、利用它,让它成为我们城市发展的重要源泉。但是,我们对历史古城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误区。我要讲的就是怎么能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古城,从而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一、中国历史古城的特色和价值
中国历史古城总体而言有哪些特色?我简单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历史悠久,历史古城镇遍及全国,约有2000多个,大部分都有两三千年的历史。这些古城古镇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保存了名胜古迹和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其次,中国地区辽阔,民族众多,地理和人文环境差别很大,因而中国的城市类型众多。我们北方的城市和南方的城市,边疆城市和海边城市,都不一样。这些城市在历史上分为都城、州城、县城,特点又不一样。所以说我国历史古城数量之多、传统特色之丰富,世界少有。
第三,中国的古城大多是按规划建造的,事先有周密的规划。中国的建筑、中国的城市规划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比如中轴线要对称;先做地下供水排水设施,后做地面建筑;左府右衙、左双右单等等。而这些古城规划,基本上遵循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因而一脉相承。中国的历史古城,具有重要的文化职能,无论是政治类还是经济类城市,都建有宗教寺观、学宫坛庙,形成城市中最突出的建筑物,也是今天的主要名胜古迹。这是中国历史古城自己的特点。第四,中国历史古城不像欧洲的古城出现过几次衰落。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统一的国家统治下,城市历史延续绵长,古城中留下很多不同时代的历史建筑和文化古迹。
那么保护历史古城有什么价值呢?我想举丽江的例子来说明这个情况。
丽江在雪山脚下,雪水流进古城分成四个渠道通向不同的地方。这个城市家家门前有流水,户户门前有垂杨,现在成了旅游胜地,去年旅游收入是24亿元人民币。保护古城能发展旅游,改善当地居民生活,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使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流传。
大家知道,在世界遗产中,城市是很重要的一类。1995年底丽江古城申报世界遗产,但在1996年3月丽江却发生了一次七级大地震。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给我打电话,询问丽江的古建筑是不是都震塌了?如果原始的古建筑都不存在了,丽江还怎么申报世界遗产!然而丽江地震后的情况却是,新盖的房子都塌了,老房子都没有塌。为什么呢?中国的老房子多是木结构房子,更能抗震。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中国早期木架构的房子,是卯榫结构的。这种构造方式能够应对自然界强烈的外力,就像我们身上的骨骼,摔一跤是不会跌散的。而且在丽江这次地震中,人员伤亡并不多,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粹所在。老房子的屋顶铺的是瓦,一个个叠起来的。地震来的时候先是预震,三五分钟后才是大震,后面是尾震。当预震的时候,屋顶的瓦就哗啦啦地响,人们就跑出来了,大震的时候人们已经在外面了。所以瓦顶就像个警报器,家家户户都有。
丽江的大地震,说明我们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是一种天才的创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的专家看了后很受鼓舞,1996年底,丽江、平遥、苏州园林一举进入世界历史遗产名录。
现在世界上高层建筑用的防震体系是欧洲的体系??筒中筒,中间用钢筋连起来,形成一个牢固整体。地震来了,建筑坚固不动,是以刚克刚。但是日本大坂地震后我去看了,自然的力量有时是人类无法对付的。那里的高架路全部塌了,所有的混凝土柱子就像用刀子切过一样。日本人说地震的破坏力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解决的。但是中国的传统不是以力对力,是用以柔克刚的方法来对付地震的破坏力。木结构的计算方法,和钢结构的计算方法完全不一样,是另一个理论体系,可惜现在大学的建筑系基本不教学生木结构建筑的计算方法了。
这个例子说明,保护中国历史古城,是要让我们的后世子孙知道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有多么伟大!
[分页-landscape]
二、中国历史古城的变迁
今天,中国的历史古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历史古城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在这里也简要介绍一下。
第一个是消失阶段。上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许多城市开始新的建设。由于对历史古城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大多数城市已丧失了原来的古城风貌。尤其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兴起,许多大中城市的旧城区内有了新的大规模的建设活动,许多传统历史街区不复存在,这点非常可惜。
在国外也有这样一个过程。欧洲在二战后开始大规模的建设,五六年时间一下子冒出来好几个崭新的城市。这之后欧洲国家兴起了古城保护运动,一直延续了20年。目前欧洲国家普遍认为,保护古城,就是保护自己的遗产、保护城市的精神,还把保护城市和发扬爱国主义连在了一起。
日本在二战后,随着经济腾飞也进入了城市重建时代。但不久就在全国形成一个古城保护的运动,并制定了法律。日本还建立了各个级别的保护机构,分为国保(国家保护的宝贝)、国财(国家保护的财产)、地方财、传统建筑群(民间自发保护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法国。早在1840年,法国对古建筑保护就开始认真制定法律法规。当时法国一个著名的作家(卡门歌剧的作者)梅里美,对法国领导人提出了建议:我们对国内很多的历史建筑应该进行保护。当时法国政府就接受了他的意见,成立了历史建筑保护局。该局一成立就制定了法兰西建筑保护法。目前我们国家近代历史建筑,保护最好的城市是上海,有632处,共有一千多幢房子。
第二个是抢救阶段。1980年,在建筑专家的建议下平遥古城得到了保护,开创了中国历史古城保护的先河。从那时起,我们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1980年我带着学生在山西搞城市规划实习,当时许多地方都拆掉旧城建新城,而平遥拆得比较慢,但也从西门开路进去了,拆掉30几处明代建筑、100多处清代建筑。这时我们主动提出帮平遥规划,保护古城,另建新城。平遥古城非常精彩,里面清代建筑比比皆是,有138处完整的明代建筑,甚至还有元代、唐代的建筑。这些东西应该好好地继承。那时我去北京争取到八万元钱,帮助平遥修古城市、古建筑,还把它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平遥的保护中人们得到了启示??通过合理的方法可以不拆掉古城。后来建筑专家们建议在全国城市确立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希望这些城市认真保护好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和街区。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重点保护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布了第二批38个,1992年公布了第三批37个,2001年补充了4个,这样共有10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另外有的省也公布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国共申报192个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文化名城都具备三个特点:拥有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有传统特色并拥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的历史地段和街区;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历史遗产,对城市发展与建设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那么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得怎么样呢?有三种情况。一是完整保护了的古城,新城另建,新旧分开,如平遥、丽江等;二是保护了古城格局,保护了几片传统历史街区,其他进行了更新,如苏州、扬州等;三是只保护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城市已全部改观,如南昌、南京等。目前,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属于第三类,虽然国家在不断地努力,但情况不容乐观。
第三个是保护阶段。从1995年起,在专家建议下国务院拨出了专项资金,帮助历史名城的历史街区进行基础设施和风貌保护,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有60余处历史名城得到补助。
中国的古建筑,多是砖木结构,保护不好容易烂。我小的时候住在苏州的一处老房子里,每到春天梅雨季节,家家户户都漏水,就请人把房顶补一下。到了冬天,西北风厉害,就要修门窗了。老房子要二年一小修,三年五年一大修,十五年就要翻修,所谓“偷梁换柱”。修房子需要钱,没钱修它就坏,一坏就烂,烂了就变成危房、破房,拆掉了正好建新房。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批了3000万元给历史名城专家委员会,专门用在中国历史古城保护上。像平遥、丽江这些古城能保存得好,这笔资金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保护与更新的现实矛盾
中国的历史古城,兼有保护和更新的双重要求。
前面我说过,中国的城市不像欧洲国家的城市那样出现过衰落的现象。大多数城市即使新城区发展很快,老城区还是商业繁荣、人口集中的地方。因此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旧城区成为房地产商热衷之地。许多城市就地价的级差效应出发,要把原来旧城区的居住和其他功能,转换成商贸、办公、娱乐功能,从而使低地价转化为高地价,提高经济收益。这样做虽然改善旧城的环境,但改建后旧城区的建筑容量大大增加了,人口增多,交通更加繁忙,基础设施不堪负担,结果又得重新调整改建旧城区。久而久之,历史古城就消失了。
另一方面,中国历史古城的特色地段??文物景点和历史街区,一般也会在旧城的中心地带,是人们汇聚之地。这样也导致商贸等第三产业向这一地区集中,但是由于历史名城的保护要求,一定会提出对这个地区以及其周围环境的种种建设限制,这样就会降低土地收益,对经济发展不利。
在中国的历史古城中,大多保留有成片的传统民居,其中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还会受到特别的保护。但是如何既能长期地保护它传统的风貌,又能继续为居民使用,这是一个难题。因为这些民居大多为砖木结构房屋,至今多已木朽墙危,多数居民因长期居住条件简陋,渴求改善。而且传统生活环境不符合青年人的要求,居民们向往现代化的设施和环境。旧城区一般都缺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要改善居住环境,解决居民的居住问题,需要资金和技术的巨大投入。
因为上述的原因,中国历史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形成了矛盾。房地产开发商因为获利不多一般不愿在保护的基础上更新;政府又拿不出足够的资金进行完全的保护;居民自己改造则大多不愿保留传统形式。这就需要研究一整套适宜的政策来解决这一矛盾。
1986年,苏州曾经开始搞大面积拆迁。当时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给中央有关部门写了封信,要求“救救苏州”,中央有关部门随即批示,要求苏州不能盲目拆迁。于是苏州认真做了规划,古城内不再大规模地搞建设,所有新建筑不得超过24米,工
厂全部迁出去。苏州古城基本得到了完整地保护,留下了历史形态。苏州采取了正确方针后,经济照样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在江苏省排第一。可见保护和发展是可以双赢的。
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卢森堡,是十八世纪的堡垒城市,现在里面的建筑基本上是十八世纪的,看上去很旧,但依然在使用。卢森堡整个城市风貌完全是历史的,可那里并不落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七,所以说经济发展是可以保存城市完整的历史风貌的。
要保护中国的历史古城,又要进行合理的更新,需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念。许多人认为“旧城”就是过去岁月留下的破烂摊子,是城市发展的沉重包袱,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所以中国的许多城市常常大面积地拆迁旧房,将旧城区的老宅旧屋全部拆光,然后在平地上盖新的楼房。这样做,工作简单,工程上马快,规划设计也容易做。但这样一来,把城市原来的社会结构、文化遗存、城市风貌以及地方风情,全都一扫而光,也就是把城市的历史文脉全部割断了。
有的城市,旧城区的利用片面追求高利润。大家知道著名的杭州西湖,“三面湖水一面城”,是唐宋以来完整的历史文化景观。但是现在在西湖的周围,盖了一些高层建筑,应该说是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不错,西湖旁的高层建筑有很大很好的景观位置,窗户打开西湖就在眼前,一片美景,因此楼价很高。可是当你看西湖很美时,回过头来西湖要看你了,又是一种什么景象呢?
有的城市,旧城区成了危屋简楼棚户地段,居住环境很差。由于人口多,用地少,拆迁费用大,房地产开发商不感兴趣,旧城区迟迟得不到改造,加上人口密度大,基本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有的城市,大量地拆除了反映城市特色的传统建筑,在短时间内改变了城市的历史风貌。如沈阳市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可原来围绕在沈阳故宫周围的传统民居全被拆掉了,沈阳故宫藏身于混凝土高房子的丛林之中。
有的城市,在旧城区更新中保留了文物建筑,但忽视了文物周围的历史性环境。如福州市计划在“三坊七巷”地区投资35亿元人民币,在占地44.1万平方米的地区中,建29幢高层住宅,6幢高级办公楼及公寓,5个大型商贸中心和娱乐场所。这样虽然保留和修复了当地39幢古建筑,但整个历史街区将无法完整呈现给后人。
[分页-landscape]
四、中国历史古城保护的规划模式
下面我们来谈谈保护历史古城的两种模式。
一种模式是尽量保护旧城的传统风貌,不在旧城内大拆大建;同时在旧城外开辟新城,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这样既满足了现代建设的需要,又缓解了旧城中人口过密、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等矛盾。
上世纪50年代初,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教授就曾建议首都北京采取这种模式,在旧北京城西郊公主坟一带另建新城。在同一时期,古城洛阳的总体规划就采用了这种“保护旧城,另辟新区”的做法。洛阳将新兴的工业区放在远离旧城的涧河以西,这样就保护了已有700多年历史始建于金代的洛阳旧城,旧城内密集的文物古迹,精良的古建筑均未受到破坏,同时也保护了旧城近旁的地下遗存。现在洛阳新区已具规模,功能合理,道路通畅,设施完善,在经济有了一定基础后,可以从容地来研究在改造的同时保护古城风貌的问题。在中国历史古城中采取这种模式的还有苏州、安阳、潮州等城市。
这种脱开旧城另建新区的规划布局模式,适用于旧城面积不大,历史文化遗存较多的城市。这样既可对旧城的历史风貌予以保护,又可使新的建设较为方便和顺利。它的好处是容易两全,减少矛盾;问题是旧城长期破旧,旧城内基础设施和建筑、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缓慢,居民意见较多。
另一种模式,是保护旧城的主要格局和主要文物古迹,并对旧城进行改造和建设;同时向旧城四周幅射,进行新的城市建设。
西安的城市总体规划,就是这一模式的实例。西安市在城市规划中,把文物古迹和古都风貌作为重要因素考虑,以现存的明城为中心,向四郊均衡发展,将全市分为五大块:旧城(明城)为行政商业区;在文物古迹较少的东、西郊,各布置一个工业区;南郊有众多古迹,规划为文教区;北郊为汉长安和唐大明宫等遗址,全划为文物保护区,只准农耕,不准基建。西安的城市规划突出了保护明城的完整格局,对标志性古建筑如钟楼、鼓楼、城墙、城楼,特别注意保护维修,它们仿佛是城市的眉眼,眉眼分明则古都面目清晰。对汉唐都城的宏大规模,规划则用城南宽阔的林带和道路来体现。西安的城市规划明确划定历代遗迹的保护范围,也增强了西安国际旅游的吸引力。
南京也是这样。南京存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八处,它的明代城墙和一些城门均保存完好,明代的故宫遗址以及许多近代历史文物景点,如太平天国天王府、中山陵、雨花台烈士陵园等,都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在南京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注意控制住这些保护地段的空间环境和绿化环境,并使其成为城市的主要旅游景点。在一些有开发价值的历史地段,如夫子庙秦淮河地段,就着意地恢复其原有的市民活动功能,修复了祭祀孔子的文庙,修整了沿河建筑,并开辟了小商品和特色小吃商场,使其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有传统风貌的新的地段,经济上有很大的收益,受到市民的欢迎,也吸引了众多的外地游客。这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中,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上海这座城市是近代形成的,不具有中国传统城市的风貌,对它的保护引起过许多争论。但是上海抓住了最有影响的外滩、南京路和老城区,做出了保护历史地段的城市规划。上海外滩优美的滨江轮廓线是上海的标志,它虽是外来的艺术形象,但却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汇和相容。外滩的建筑物,可称是世界建筑博览会,从1880年到1937年,世界上最著名的设计师,最好的建筑材料,最豪华的建筑设施,都在外滩。比如法兰西俱乐部里面,有亚洲地区最长的酒吧台(103米长);汇丰银行大楼有希腊式和罗马式两种,里面大厅采用的大理石全是实心的,全部的窗户都是真铜的。所以上海的城市规划就对外滩优秀的建筑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及空间轮廓要求,划定保护范围,对新建筑的高度进行限制。规划还明确地提出了这些优秀近代建筑,都应该逐步恢复它们原来的使用功能,占用这些建筑的办公机构及工厂等都应退出去。现在许多中外资银行、大商行争相出高价购买这些著名大楼的使用权,一方面为国家争取了大笔资金,同时使外滩重新成为上海重要的金融贸易中心。而这些建筑物,又按保护要求进行了彻底的维修,这个收获是巨大的。通过这样的努力,外滩不仅能继续保持它的特色风貌和魅力,又进行了更新改造。
这种规划模式,适用于旧城面积较大、文物古迹多而分散、情况比较复杂的名城,采取分工、分片和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办法。像北京、南京、开封、杭州等,也大体采用这种模式。有些城市成效不很理想,矛盾较多,其原因不在于这种模式本身,主要是由于未能严格按规划办事,缺乏对历史名城的全面认识所致。
城市需要更新,城市不更新就会衰落,但城市更新不能摒弃历史,而是要在历史基础上发展,要从旧环境中滋生新的东西,而不是生硬地搬异地外域不相干的东西。特别是大城市,影响面广,牵涉问题多,这些城市代表着我们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形象,更要慎重地对待,不注意的话,留下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的。
[分页-landscape]
五、保护中国历史古城的四项原则
我们既然认定要保护中国的历史古城,具体要遵循什么工作原则呢?
第一个是原真性。
历史古城及其里面的文化遗存,在经过修缮以后,应该还是原来的历史遗存和历史风貌。我们进行的保护修缮,是为了让原本破败的历史遗存延年益寿,让它健康永存,而不是要拆旧换新,这是很重要的原则。比如建筑,明清的建筑和现代仿明清时期的建筑是完全不同的。仿造也许能得到迎合商业的“形似”,但文化内涵却被遗漏了。江苏省的古镇周庄,就是按历史风貌的原样进行修缮的,应该说保存了明清古镇的风味。但是在上海附近还有一个古镇,就是全部拆掉重新修好,以此重现“明清风光”的。我称此为“假古董”。大家想想,现在我们重修的房子,是用钢筋混凝土建的吧?清朝有这个东西吗?我们在大门上刷红漆,明朝有吗?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不着红不着绿的。所以,我们应该原样原修,该木头的还是木头,该石墙的还是石墙。原真性就是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原本的真实历史原物,要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整治修缮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原样,以求达到原汁原昧,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第二个是整体性。
一个历史文化遗产,是连同其他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风貌,整体性还包括其文化内涵,形成的要素,如街区就应该包括居民的生活活动和与其相关的所有环境对象。
第三个是可读性。
是历史遗物就会留下历史的印痕,我们可以直接读取它的“历史年轮”。可读性,就是在历史遗存上应该读得出它的历史,就是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不要按照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它。大片拆迁和大片重建,就是不符合可读性的原则。比如我坐在这里,一看就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但如果我去整形、染头发、做美容,虽然人漂亮了,但也看不出我的岁月经历了。在淮安,有一座很大的水闸,是大运河上挡黄河水的闸栏,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还很完整,现在也还在,但是改了。水闸旁边的老房子都拆了,改成了草坪、绿化、花坛,很漂亮,可是历史景观没有了。历史风貌是有价值的,如果改变了,无论新的景观多漂亮,这个价值就没有了。
第四个是永续性。
保护历史遗产,是长期的事业,不是今天保了明天不保,一旦认识到,被确定了,就应该一直保护下去,没有时间限制。有的一时做不好,就慢慢做,不能急于求成,我们这一代不行下一代再做。要想一朝一夕恢复几百年的原貌,必然是做表面文章,要加强教育使保护事业持之以恒。
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都是黑的,但它们在出土的刹那间都是彩色的,手上拿的东西在出土的一刹那也自然毁灭了。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去保护它,挖一个坏一个。但是我们现在先不动,等以后有了这种保护能力时再去发掘,这不就能让子孙看到彩色的兵马俑了吗?我们有的历史古城提出要重现汉唐历史风貌,其实以现在的经济和科技水平,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六、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新城市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下,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城市的建筑,是最具体和最能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保护和永续利用我们共同的城市文化遗产,就是维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
保护古城,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用作展览、旅游、开展文化活动,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的精华,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中国特色建筑和城市来。过去,许多人把保护古城、保护传统,看作与现代化城市矛盾的行为,把传统特色看成落后的东西。现在,对这一点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清楚起来。上海的一位市长就认识得比较清楚,他说:“不要把保护历史遗产和现代化对立起来,保护也是为了发展。不保护就没有发展,现代化可以这样发展,那样发展,但历史遗产不保护就没有了,它是不可再生的。”但是,我们很多城市到现在还没有领悟过来。
另外,就是很多人对古城作错误的理解,以为保护古城就是要恢复历史遗迹,要重建要新建,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假古董”。还有一些人出于保护发展,一味地追求经济回报,出现了许多短期行为,发展旅游就是为了赚门票。我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如果周围的高层建筑一建造,那么桂林的山峰都变成小土堆了,变成“桂林高楼甲山水”。
大家都应该认识到,我们中国原来真的很漂亮,很有中国特色,很有科学性。中国这么多的历史古城,都应该追寻、发掘、提炼、升华自己的特色。各个古城,都要提倡、引导、鼓励规划师、建筑师、城市建设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努力钻研,精心设计,不赶时髦,不求功利,做出有自己城市的特色,自己地区的特点,自己民族的新建筑、新景点、新风貌、新城市。继往才能开来!
要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21世纪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历史古城的安危,不仅仅在于城市特色,而是牵涉到我们民族文化生存的根基。所以我们这代人,在城市建筑上走了一道弯路。我们能不能使自己的文化传递下去?对历史文化遗产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需要我们深思。所以,我们要喊出响亮的口号:保护中国历史古城,振兴中华文化。
[分页-landscape]
问答
问: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古城的三个关系:保护、利用和开发?这方面在我们国内有没有特别好的范例?
答:这正是我们现在逐步想做、要做的事情。比如浙江的西塘、乌镇做得就很好。它们的新区开发由政府来引导,原有的旧区就让它保存着,发展旅游,也做好了利用。但是发展旅游不应该影响对历史古城的保护。比如今天的周庄跟我心目中的周庄有很大的区别。当时我到周庄去的时候,江南很多古城镇在迅速地消失。而周庄没有建公路,交通的不便使它留传了原来的东西,基本没有受到现代文化的侵袭。当时规划周庄提出来的十六字方针是“保护古城,另辟新区,发展旅游,振兴经济”。我认为这种古镇发展旅游是合适的。小小的周庄,一年的旅游收入就达到5亿元人民币。可是现在商业过分发展,当地人都走掉了,把房子出租给外地人做生意。这种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古城镇发生了变化。后来我给周庄重新做了个规划,要求1995年以后开的店都应取消,同时要保存当地原来的风貌。但是商品经济发展以后,这很难控制住。按照合理的规划,周庄每天的游客应该保持在3000人左右,那样风景还是优美的。可现在周庄每天接待1万游客,限制游客人数就是限制当地的门票收入啊。所以在经济利益面前保持头脑的清醒很重要。
问:古村落,是我们祖先创建的美好家园,也是我们子孙后代永远的心灵家园。现在社会上对保护古城古镇,比以往重视多了。但是对于那些古村落,特别是散落在偏远乡村的古村落保护,好像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对这个问题,您有什么看法?
答:我一直在注视这个问题。连续5年来,我每年都利用假期,带着我的学生到全国各地的古村落去调查,今年我在运河沿线做了调查。我觉得这个听众说得非常对,古村落里有很多很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曾经专门为此写了封信给有关部门,希望全国各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不要以为拆了古城建新城,就是新农村了。中央给了我认真的回答,对这个问题有关部门已经专门下了通知,首先要把我们每个地方的古村落进行调查,要立案。所以,我们都要做有心人,提高我们的认识,特别是提高自己的能力。
问:现在许多城市都已经认识到了规划的重要性,请问您对这些城市有什么建议?
答:我觉得重点还是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上,要进一步提高规划审定的洞察力。对于历史建筑,首先要进行认真调查和研究,确定哪些是要保护的,哪些是要修复的,哪些是可以改造的。然后,能保的尽量多保,需要改造的确定怎样能改好,否则一旦改坏了就没办法恢复。比如上海市黄浦区的犹太人保护区,当初为发展经济原本打算拆掉,后来确定为保护区后当地领导认为影响了他们经济的发展。前几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一些在上海居住过的犹太人回来,其中有一个是银行的行长。他13岁时来到上海,现在已经90多岁了。他说不需要领路,他能记得自己住过的地方,后来果然找到他当年的住所。大家看,保护区留存了人们的记忆,它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以后很多犹太人都愿意到这里来投资,经济反而快速发展起来了。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