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
关键字:城市规划;教育培养;方案
On the revision of the Training Plan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 Urban Planning
Chen Bingzhao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urban planning includes the training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occupational ethics,view of value and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different categories and at different levels.Al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clearly set out the key emphases and cultivate the strong points,stres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methodology in teaching.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education and training,plan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与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是相辅相成的,城市规划已成为城市建设有序协调开展的重要环节。面对这样历史性的挑战和机遇,城市规划人才的培养已是一项十分急迫的任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之初(1998年8月),全国设置有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不足30所,设置有五年制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的院校仅10所左右,然而今天已猛增到100多所,这种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1、对城市规划学科历史的简单回顾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源于工业革命。由于工业化,促成了生产的社会化大分工,使城市出现了工业区、商贸区、居住区……城市的活动方式、城市的功能、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城市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城市的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已严重危及社会的稳定。在英国政府资助下,由霍华德所主持的调查研究成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二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就充分说明城市规划本质就是以规划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对城市的认识与主张最终都要落实到地面上,体现在城市空间上。于是一些有宏观思想的建筑大师们就着手描绘现代的城市,如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莱特的《广亩城市》等。建筑师们能够把对城市的理想通过技术手段表达出来,这说明城市规划必须是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然而建筑师难免受到自身专业的局限,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问题,把城市看成扩大了的建筑。
正如W?鲍尔深刻地指出:“过去的规划虽出于好心,但却是以主观猜想为基础,不是用科学方法或以客观标准为基础。”“有些我们设计的自以为非常理想的环境,会由于人们的活动和习惯等被糟蹋得不成样子。我们同行们都逐渐了解到,最根本的社会和经济的力量,是形成我们环境的最重要的因素……”①因此,西方城市规划的领域逐渐扩大了,开始关注经济、社会、法律、管理、环境、公众参与等方面(图1)。
然而城市规划学科领域的拓宽、知识的膨胀在西方曾造成城市规划的核心部分被淡忘,形成了“黑洞”。如规划教育和研究喜欢钻牛角尖,以致各自声称是城市规划者,彼此却没有共同的语言,无法对话,沟通。于是又都回到核心:规划、建筑、地景(Landscape)。因为城市规划毕竟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它必须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2、西方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
学科的发展自然会影响到城市规划的教育。近三、四十年来西方国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相应在发生变化②:
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规划教育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1)社会、行为科学大量介入规划教育,否定了“功能主义”,但未能建立起新的理论、技术系统,并且与规划教育展开了大论战。规划工作者仍然采用传统的“功能主义”的方法,以致教育与实际工作脱节。
(2)改进城市规划教育有利于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城市“分析”的关系,寻找“设计”与“分析”的结合,正确处理建筑、工程与社会、行为科学的学科交叉问题。
(3)“中间地带”是思考系统,而理论、技术的作用是发展城市规划的实用和专用理论、技术。城市规划是实用科学,处理的是具体的土地利用问题。因此,规划应以建筑、工程为基本,以社会、行为科学作支持。
3、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
2003年7月,建设部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在广州举行联席会议,总结了近4年来实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方案所取得的经验,并对方案做了修改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愈加依靠市场力量进行优化配置;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则愈加依靠政策的导向,同时为防止市场力的自发性、滞后性与市场力的失效,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这些都要求城市规划工作者摆脱计划经济时代城市规划只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延续和具体化的思维方法与规划模式,而必须关注城市物质空间后面的经济动因。规划工作者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学习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地理学、生态学及经营管理行政学等。因为规划师的职责是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对城市各项建设实施整体的控制,这些都深含着对规划专业人才职业道德、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心的要求。
我国还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新城镇及大量新城区正在建设,因此,规划师进行物质性规划的技能培养仍然是当前规划和建设的需要。规划师要具有较强的建筑和市政工程等学科知识的基础。
同时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师还需要有政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道德。
除此之外,规划师还得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方法论这类课程在西方国家城市规划专业中都占有很重的份量。所以,此次方案修订中,核心课程缩减了三门,增加了一门,即增设城市系统工程学课程。
但是,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的发展更加需要从区域的环境中去协调与定位。于是城市规划工作从宏观的区域到城市的一个局部地段的微观设计,跨度之大是一般人难以全都胜任的,因此,城市规划人才的培养应当是多类型、多层次的。这就需要各院校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基础来确定各自的重点,培育强项,办出特色。这是制定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方案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为此,将原方案10门核心课程③进一步减少到8门④,核心课程的学时数上下限幅度保持一倍,8门核心课程的学时合计大约占总学时数的1/3弱,目的就是留出更大的空间给各院校自主办学。这实际上是对各学校的办学提高了要求,从8门核心课程的学时确定到众多选择课程的选定,通过自主的组合,可以形成多种多样、富有特色的培养方案。也许在专业评估时,应考虑将特色作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市场经济促使人才流动,规划设计人才已明显在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如果说规划设计可以跨地区提供服务的话,那么,规划管理人才则必须驻地化,这也是众多地方院校对人才市场定位时应当充分注意的。对于以管理为主的市场定位,则应加强管理、法规方面的知识以及有关行政能力的培养,而对设计类的课程则可偏重对规划、设计方案的评析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总之,惟知识结构的宏观化、多元化,才能有力地把握城市这个复杂与开放的巨系统。在制定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方案时,既要把握住专业发展的大方向,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和对人才市场的分析办出特色。虽然规划人才需求很旺,但要悉心培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同时,要不断地总结、交流经验,共同进步。
[注 释]
①W?鲍尔著,倪文彦译.城市的发展过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②梁鹤年.我对中国引进城市规划模式的一些意见[J].
③10门核心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建筑设计概论与初步、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详细规划(课程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
④8门核心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含城市道路与交通)、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建筑设计(课程设计或评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或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供选择)、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课程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
[作者简介]
陈秉钊,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设部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