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居住社区的规划应对

2007-10-31 08:00:00         来源:网易园林     浏览次数:
多元化居住社区的规划应对
  1 居住社区?
 
  “居住社区”作为“社区”的一种类型,是一个微型的市民社会,具有一整套相对独立的自主性机构,其成员在整个国家、社会中有自己的角色,又在其所居住的居住社区中承担另一种责任。另外,居住社区的个性也来源于它自身创造或继承的一整套地域性文化,即居住社区具有能独立于其它地域共同体的精神基础。?
因此,本文将“居住社区”的概念定义为:一定规模人群集聚而居的地域共同体。包括围绕居住活动而展开的社会活动,以及为居住活动提供各种服务设施和为了确保这些活动正常运行的一整套相对独立的自主性机构。?
 
  2 居住社区的多元化发展?
 
  2.1 多元化发展背景?
 
  当今的国际社会已逐步呈现多元化的格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初露端倪;文化上提倡多元共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正在经历一个多元化发展过程。政治、经济上的体制改革直接引起我国的社会结构和体制的全面转型。由于各方面利益整合的结构趋向,我国社会阶层出现了较大的分化,文化也形成了多流派、多观点的多元格局。?
 
  2.2 居住社区的多元化发展?
 
  在城市住房制度转轨时期,一般大城市居住社区空间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①城市中心的住房向高层化发展,趋于综合型,周边居住社区强化,档次提高。②城市边缘居住社区的成片开发,安居工程的启动。③城市边缘高收入别墅区的出现。④近郊工业区周围的中低收入居住区。⑤城郊结合部的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社区的出现。⑥人口分布逐步向外疏解。针对上海城市的现实状况,按居住社区建构过程的差异及由此引起的居住社区差异,居住社区可分为六种类型:旧城改造区、旧宅保留区、近建居住社区、市政运迁居住社区、新辟高档居住社区、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社区。?
 
  综观我国大城市居住社区空间结构和类型的分布变化与重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在市场体制下,住宅连同其所在地域作为商品所引起的一种必然的再分配现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城市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居住社区多样化的空间表征,这是研究如何建构、优化和完善居住社区所必须关注的现象。?
 
  3 居住区规划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城市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居住社区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格局,不同类型的居住社区无论从建构过程,建构内容以至社区的发展需求都不尽相同。然而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居住区规划依然延续着上世纪50-60年代的规划模式。本文主要应对近年来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进行反思,从规划的基本理念与模式上作出根本的检讨。
? [分页-landscape]
  3.1 对居住社区经济目标的片面理解?
 
  基于50年代从前苏联的以“功能第一”为本的我国居住区规划体系与80-90年代房地产发展商对经济利润的追求一拍即合,产生了以追求最大开发利润为目标的居住区开发运作模式,部分规划工作者从计划经济时期由上而下的城市建设指挥省蜕变为房产开发商的附庸,使居住社区在建成之初便隐藏了诸多产生社会问题的诱因,诸如生活起居不便、交通拥挤、小孩入托上学问题、老年人生活照料问题、社会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另外,在居住社区经济发展方面,出现了街道工商业、劳动服务业、居委会经济、社区服务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这一方面虽然丰富和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增加了就业机会,但是由于其小规模、低水平的经济基础,不可避免地存在结构不合理、基础条件差、设备陈旧、资金短缺等缺陷,限制了其进行大规模社会合作,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居住社区生活环境质量。?
 
  3.2 规划缺乏对居住社区文化的尊重?
 
  我国古代的文化观念对古代城市形态有着明显的影响,如天圆地方说、天人感应思想、风水说和伦理观念等。而住宅作为数量最大的建筑,更深深地烙记着这些文化观对它的影响。然而在近期的居住区规划与建设中,尤其是在旧城改造中,大规模的居住区规划缺乏对居住社区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对创造居住社区新型、有个性的文化缺乏信心。其实,对传统的传承与文化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扎根于传统的土壤才能开出创新的奇葩。在逐步摆脱了改革初期住房短缺问题的当今社会,居住社区已不能再满足于保障生活需求的低层次发展,应该追求居住社区历史性格的自我确认,在审视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出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居住社区空间。?
 
  3.3 对居住社区社会结构特征的忽视?
 
  居住社区建构的内涵并不仅是居住形态、空间、建筑质量、住房设备、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等显性环境的架构,还包括了隐性环境的延续与创造。主要分为两个层面:①表层层面,指直接反映“物-人”关系的空间结构意象(image)、场所识别性、环境纹理等;②深层层面,指反映“物、人-人”的社会精神内涵,包括如社会网络、认同感和定居意识、感知密度、环境意义以及多样选择性等。长期以来缺乏对深层隐性环境的关注和研究,总是延续“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分级结构模式的居住区规划,不仅无益于居住社区社会网络的形成,也阻碍了物质设施更好地发挥作用和促进居住社区的发展。?
 
  3.4 单一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模式与多样化居住社区的矛盾?
 
  居住区规划设计长期维持着单一的模式:相同的结构模式;面面俱到的用地构成;统一的用地指标;依据标准的技术经济指标布置的居住建筑容量;按照居住人口数量分级配备的设施与服务等等。这种无视个体需求差异的均质规划模式,可能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行政手段指导居住社区快速建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城市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居住社区类型多样化,需求与发展目标多样化,住宅建设成为一种商品与服务进入市场,显然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是需要迫切改正的。譬如,一处旧城改造的居住区与另一处新区开发的居住区从传统居住区规划的视角找不出任何区别,然而在相同的物质载体上,却要承载着可能截然不同的居住生活和迥异的文化认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单一模式的反思。?
 
  4 居住社区的多元化规划应对?
 
  居住社区的良性发展既关系到我国亿万人生活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持续发展,而居住区规划又是我国现行制度对城市居住建设的有效控制手段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实践中努力把居住区规划与社区发展整合起来,寻求一种更有利于居住社区发展的规划机制。?
 
  4.1 宏观层面的规划理念转换?
 
  4.1.1 规划发展观的整合?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既不放弃经济发展的目标,也不片面强调社会发展,而是将这些发展目标整合在居住社区“内在的”、“平衡的”、“公正的”和“自主的”发展基础上,保证居住社区发展的协调与持续。?
 
  4.1.2 可持续战略观的再认识?
 
  (1)居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消费需要与资源环境提供的有限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是一种互动过程。?
  (2)居住社区可持续发展包括:①可持续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充分发展的经济能为居住社区、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发展提供永续的支持;③可持续社会发展,培育和引导建立为所有人们提供认识社会、交流文化以及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机会;④公平的社区管理体系,确保所有的居民在社区服务以及对政策的发言权方面享有平等权利。
  (3)居住社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它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局部到整体,由要素向系统优化演进。居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居住社区予以相应的关注与努力,以不同的发展战略应对不同的居住社区。?
 
  4.1.3 规划政策制定的多元整合?
 
  在居住社区规划政策的制定方面,首先要注意的是在政策适用范围上的平衡,针对整个城市发展的宏观总体政策应与针对局部管理的微观局域政策协调与配套。其次是在微观层面的政策制定上应充分考虑多元化的可能,促进居住社区个性化的发展。再者要与其它相关政策相协调,诸如房改政策、住宅发展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相关政策与居住社区规划政策加以整合,以便更有力地促进居住社区发展目标的达成。?
 
  4.1.4 规划体制、程序的多样化应对?
 
  城市规划的运行过程基本可划分为规划编制、制定法规和规划实施三个部分。以往强调的是规划的编制和审批,而对规划实施的过程和组织则少有限定,甚至未涉及。?
 
  居住社区的类型多样化和动态发展,要求居住社区规划不能只是局限于前期建设,而应涵盖整个居住社区物质形态形成之前的研究分析,以及对结果作出的合理设计,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与及时调整,建成后的跟踪调查与再一轮的信息反馈和后续完善的整体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应有广泛的居住社区参与机制的运作。居住社区参与是社区居民作为社会管理的客体,更作为社区管理的主体,参与居住社区发展的制度,是确保规划对多样化居住社区有效应对的有力武器。?
 [分页-landscape]
  4.1.5 规划方法的整合?
 
  强调居住社区规划方法的整合,就是强调将多学科、多方面的研究与工作方法和现有规划方法的有机融合。这种整合首先要重视行政手段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借行政命令的力量,更有效地推行有专业指导的社区发展;其次是政府行为与民间活动相结合,在房地产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在政府制度化运作方式之外,大力推动居住社区的内部与外部各种民间组织的功能,发挥其在促进居住社区的自我发育、自我发展上的作用。?
 
  4.2 微观层面的规划技术应对?
 
  4.2.1 规划设计多元目标的整合?
 
  从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可发现,强调“物质性传统”规划容易把规划工作引入以工程技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怪圈。?
  规划设计不能再是一个简单的以解决物质空间问题为惟一目标的经济操作,还应包括对社会目标的考量,文化目标的建构,甚至是对政治目标的体现。尽管规划设计分项目标是多元的,但其最终目标还是“以人为本”,这便是“一体多元”的整合观。?
 
  4.2.2 规划法规条令的多样化支持?
 
  居住区规划一贯沿用的“人口定量指标”和“居住区分级制度”已逐步显现其落后于时代的缺陷,限制着居住社区的发展,不仅直接导致了单调的城市居住形态,无法满足不同居住社区的特殊需求,也破坏了居住社区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网络的建构。因此,规划法规条令应给予居住社区规划多样化设计以更灵活的政策支持,以求设计能真正反映居住主体的需求。?
 
  4.2.3 对多类型居住需求的多样化设计?
 
  在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现代生活也产生了多样化的居住需求:①居住质量衡量标准的变化。②社会构成的多样化发展,如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社会信息化等对住宅功能提出进一步要求。③对住宅设施的智能化、程序化调控功能要求加强。④居民更多地要求生活个性化,表现自我。⑤对社会化服务需求提高,居住文化、居住教育和居住保健等发展有了更丰富的内涵。⑥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居民回归自然的心态需求趋多。?
 
  基于居住社区呈现出的多样化需求,规划工作者应整合社会平衡发展与文化继承创新的目标,把居住区规划设计从被动地服从市场,作委曲求全的妥协,转变为主动的引导市场开发,合情、合理、合法的贯彻规划思想,体现“人本”目标内涵。?
 
  第一,针对不同类型居住社区规划布局的研究。居住社区布局研究包括在城市宏观区域的总体分布研究与微观区域上的功能布局研究。在总体分布研究中,不仅要关注城市土地区位的经济因素,还应关注城市文化区位的构成与城市整体社会网络的结构。在微观的功能布局上,应将重点放在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在居住生活需求上的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设计与创造居住社区的规划布局。?
 
  第二,针对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建筑设计的探讨。居住建筑设计本身有着追求富涵人性色彩设计的历史传统。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源自工业化以来的公寓式住宅平面加上或中式仿古,或西洋仿古,又或中西结合的立面设计可以出现在任何一种类型的居住社区里,居住建筑已渐渐失去其承载与表达不同文化认知、不同社会关系的特征,沦为一种批量生产的行货。建构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空间特色,应要求建筑设计在风格定位、功能布局、形式选择、材料运用等多个方面,以不同的居住社区特色需求为设计依据,以满足不同类型居住人群的生活需要、文化需要和社会需要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第三,不同类型居住社区设施、服务需求的满足。分析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选择交通、绿化、房型、社区及设施配套,而物业管理基本上被列为最后考虑的因素。这既反映出这一类居住社区的区位弱势,交通出行不便,绿化环境不佳;也反映出这一阶层居民经济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据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主体需求而不是根据人口规模进行设施与服务的配置,将是居住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
 
  第四,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环境设计的多样可能性。不同类型的居住社区有着不同的整体文化背景和个体文化认知,且通过环境设计对居住社区的文化特性进行物质化、空间化,形成特色化的居住社区标识。?
 [分页-landscape]
  第五,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社会空间的规划设计应对。在快速城市化和全面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之中,如何结合现有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充分考虑不同的地域、功能类型、人口特质等诸多因素,促进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社会空间的整合,将是能否保证国家稳定的关键,也是居住社区规划面临的一大难题。不同类型的居住社区主体,在社会交往的习惯和方式上,以及在对居住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社会网络结构等方面均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而另一方面,城市人口异质化及同质聚集的趋势已然形成,如何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在防止城市人群过度分化,甚至异质群体对立局面的出现,同时又保证适度竞争的存在与发展,并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等多目标中,寻求最佳的平衡,达成居住社区的社会整合发展,将是居住社区规划不容轻视的一大课题。

编辑:adm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