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市江阴市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新路径

2008-02-29 17:59:13    作者:王敏 贡敏华 程伟虹     来源:经济参考报     浏览次数:

?? 环保理念化为生动实践

  春节刚过,国家生态市江苏省江阴市又传来荣膺国家园林城市的好消息。而就在此前一个月,该市近千家重点企业以优化发展为主题,吹响了冲刺新高地的号角;10家百亿元级企业投身绿化建设,与学生、市民代表一起种植了纪念林。一连串的信息表明,江阴科学发展的理念已转变为深入人心的观念,并通过全市上下身体力行的作为,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新路径。

  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江阴这个工业强市冷静审视自身所处环境,意识到资源、环境已成为发展“瓶颈”时,便超前谋求经济突围,理性选择发展新路径,作出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与数量同步提高的战略决策。

  依靠科技创新,把产业结构“调轻、调高、调优”,做优做强经济是江阴选择的第一条新路径。该市充分发挥区域产学研究战略联盟、高新技术创业园、风险投资基金平台作用,加大“三创”载体建设力度;启动节能环保科技行动,全面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科技创业进程。去年,全市完成工业投入260亿元,其中50%以上用于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产业,形成了特色冶金、风力发电设备等10个全国领先的生产出口基地。江阴开发区三大板块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开发区高新产业与高层次人才互动发展,临港新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靖江园区体制创新与项目质量实现同步提升。

  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高度融合的时代脉搏,江阴3年前在全国首创“绿色信贷”制度,率先开辟了一条用经济手段替代行政手段推进工业转型、推进节能减排的新路径。该市金融单位不断加码压缩环保等级差的红、黑企业贷款指标,让它们受困贷款,举步维艰;而环保等级高的绿、蓝企业,可以享受到充足的资金“口粮”,企业发展如鱼得水,蒸蒸日上。目前这一制度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显示出强大活力,催促江阴工业纷纷“弃黑奔绿”,通过更新环保设备,延伸产业链,转变发展方式,削减排污总量。如今,该市红、黑企业的提升转化率已超过了70%,电力、钢铁和化工等行业创建了10多家废水循环利用以及粉煤灰、煤渣、钢渣回收利用企业,使全市灰、渣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水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去年,该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5%。

  江阴还独辟蹊径,借市场之手打破环保投入“瓶颈”,使环保用钱产业成为赚钱产业。政府在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注重运用经济的、市场的力量,建设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在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工业污泥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外地资本进入环保市场。该市利用社会资本,在各镇建设了30多个污水处理厂,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实行集中处理。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在江阴成功投资建设全国县级市最大规模垃圾焚烧发电厂后,今年1月下旬,再度与该市合作,在全国首创综合治水模式,将通过归并、整合、提升全市范围内的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形成厂网一体、城乡统筹的污水处理产业链,使江阴污水综合治理目标提前2年实现。

  生态文明下的发展,不仅是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也是生态环境的发展,如今,生态文明已深刻地影响到江阴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节约资源、力行环保已化为全民自觉行动。绿地建设的“投入产出机制”吸引来众多工业企业、社会资本开发林业,阳光、华西、利安达等一批大企业集团先后加入生态园区开发行列,全市“三资”已投入绿化建设超过16亿元,建绿面积8万多亩。家园绿化,门前“三包”,绿地认养,种植“三八”林“共青林”“红领巾林”等形式层出不穷,党员干部、企业职工、学校学生、工青妇、民兵、城乡居民等社会力量投身义务植树,全民造林绿化高潮迭起,义务植树的人数累计达到了1500万人次,义务植树近亿株,城乡已建成了400多公里长的生态廊道,城区400米就能步入绿地或公园。“河长制”、公众参与机制、“清洁家河”运动,使该市再现水清、鱼游的水乡风韵,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

编辑:joj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