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居环境角度谈景观设计和场地规划
2008-04-26 01:43:14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既然我们现在认为规划的中心的目的是为人和人们创造一个满足其需要的环境,那我们必须考虑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是那些因素是我们必须考虑的。
1.气候 2.土地 3.水 4.植物 5.地形 6. 场地容积 7.可视景观 8.交通 9.构筑物 10.居所。
下面我们来分别来看看这些因素。
1.气候 也许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年度、季节和日间温度变化。这些特征随纬度、经度、海拔、日照强度、植被条件以及海湾气流、水体、积冰和沙漠等这些气候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为完善区域气候状况,应综合所有自然要素对生态系统进行描述。气候直接影响人们的生理健康和精神状态,这反过来对规划提出要求。所以我们在规划中对一些区域的社会特征作详细的调查是必要的。
人类对世界的气候除了去适应别无他法。可选的途径,是尽量利用所在地区中存在的条件。广义地说,地球可分为四个气候带:寒带、寒温带、暖湿带、和干热带。虽然不能准确定义这些气候带的界限,且没每一气候带内部有相当大的变化,但每一带都有自己显著的特征,且强烈地影响所规划场地的发展和建筑。所以我们提出在每一个区域内,固定的气候条件下都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方案。对不同条件,都必须有一个适应性的社区布局,场地规划和建筑设计。显而易见,为了一个文明群体的健康幸福,建筑或景观规划要求不仅理解区域和场地的自然特征也要理解人。然后根据一个区域内的一个位置和一个项目的特定需求,进行一个合适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关系协调的二维规划。
2.土地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火烧迹地变成了道路,分散的农场以连成一片,沼泽地和林地面积减小,甚至消失。早期建在河流堤岸上的村庄大面积向外扩展,并通过增加道路,铁路以及运河连接起来。在那些土地利用与其场地环境非常相适应的地方,农场,道路,社区处处显得协调。我们曾沿着宜人的道路驱车,畅然于景观之中,引我们穿过森林,草地,溪流,井然有序的田野,果园和丰饶的山谷。我们曾留恋那些自然的花朵盛开于山中的小镇,陶醉于沿海滨或河岸层层分布的幽雅城市。
科学的规划的合理开发能够创造比原有景观更出众的设计形式和人工景观,保存和融合当地最好的自然要素,或限制利用以保留其乡土环境。这些规划在自然景观中歌唱,唱着一支和谐的歌。
然而,那些不恰当的规划和一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都能使我们的视觉和知觉都感到不适。而且人类也许会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甚至是灾难性的代价。因为大自然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抵制土地破坏的力量。
3.水 对大多数人来说,水面的粼粼波光可以引发发现般的激动和快乐。这种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狂喜的呼喊或是无声的精神激荡。不仅是景色,水声也会激起愉悦的感觉。我们似乎完全习惯了水的声音----冰消的滴落与水声,溪流的飞溅声,湖水的拍岸声和水边的鸟鸣声声??我们几乎可以用耳朵欣赏。
水景是最美的景色。河流和水体是我们阅读景观的标点符号,为我们解释地貌和地质组成。由于水体是如此令人向往,由于只有一定规模的水面和水边地供人享用。而且由于水体和水边地带的保护在环境规划中 变得至关重要。所以我们的规划在保护水体完整性的同时,应充分发挥临水陆地的最大功效。但必须经受三个条件的考验:1.所有相关的用途必须与水资源和景观相融洽。2.引水用途的强度不得超过土地和水域的承载能力或生物耐受力。3.应保证自然和人工系统的连续性。这样我们的规划的风景质量和生态功能都得以维持。
4.植物 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质,在自然界中已形成了固有的生态习性。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性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特点。“静”是指植物的固定生长位置和相对稳定的静态形象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物境景观。“动”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植物受到风、雨外力时,它的枝叶、花香也随之摇摆和飘散。这种自然动态与自然气候给人以统一的同步感受。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在《绿柳》一诗中所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栽去,二月春风似剪刀”,形象地描绘出春风拂柳如剪刀栽出条条绿丝的自然景象。又如高骈的诗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是自然界的微风与植物散发的芳香融于同一空间的自然美的感受。二是植物体在固定位置上随着时间的延续而生长、变化,由发芽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由小到大的生命活动。如苏轼在《冬景》一诗所描述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园林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了“春花、夏叶、秋实、冬枝”的四季景象(指一般的总体季相演变)。这种随自然规律而“动”的景色变换使园林植物造景具有自然美的特色。
5.地形特征 于大多数目的的土地利用规则,地形特征的描叙是必须的。而这又是建立在地形测量的基础上的。这些测量的地图不但可以利用等高线和高程点描述地表结构,而且可以显示地产分界,地表属性和地下特征,以及其他一些指定的补充的信息。
6.场地容积 在二维场地规划中。我们关注的是如何确定用地区域以及区域间,区域和整个场地间的相互关系。为了进一步深化概念规划,要集中注意力于平面区域向空间的转化。每一容积或空间要从尺度、形状、材料、色彩、质地和其他特征上进行考虑,以便更好地调节和表达自身用途。可以说规划是二维的,而三维构思则属于设计领域。
当规划师觉悟到人们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区域而是空间时,许多土地规划的艺术和科学才会展现在他们面前。例如高速公路的设计不仅仅是横贯平地的铺装带。经过适当的设计在视觉上也考虑了容积,在需要屏蔽出围合,不断变化空间格局以吸引人且使人从疲劳中解脱出来,调整方向以最佳方式展现周围景观。优质高速路是经过科学设计的,有收有放的,形式变幻多样的立体空间。
一座城市不单单是按照僵硬的棋盘模式排列的参差不齐的建筑合体。一座规划良好的城市应该是不断演化的建筑物和互联空间的组合。不是建筑,而是开放空间的形式和特征赋予城市以基本特征。也许令人烦恼的美国城市中最令人头疼的一个事实是,绝大部分的建筑像墙一样沿着交通堵塞的街道两侧排列着,而不是围绕着无汽车通行的院落,广场和集市成组分布。为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功能创造具有良好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空间,是我们设计者的宗旨。
7.视景 (1)视景是从一个给定的观察点所能见到的景致。通常一个绝佳的视景就足以成为选址的理由。对视景的恰当处理是最有待理解的视觉艺术之一。必须以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的艺术手法分析和组合视景,以利用其中极为细微但却充满潜在生机的部分。同其他景观特征一样,视景可以通过处理得以保护、弱化、缓和及强化。
(2)视景具有景观特征,这一点势必会决定与之结合的那些区域和功能。
(3)视景是一驱动装置。为了便于更好地控制其局限性或以一种新奇有趣的方式来看某些局部,直至看到全景。
(4)视景是可以细分的。可以分为一个个局部进行欣赏。但必须要主义的是,视景的处理一定要遵循兴趣集中的原则。在景观中,要么处于陪衬地位,要么处于主导地位。
8.交通 大多数人工构筑物只对人类有意义。而且只有当人类去体验他们时才有意义。在各类交通格局及线路的导引下,借助徒步等一切旅行运送手段,我们得以接近、经过、环绕或上下穿越人工构筑物。正是在这种过程中,构筑物的蕴意力得到展现。我们因此意识到:交通格局是任何规划项目的一项主要功能,它决定了感知视觉展现的速率、序列和特性。感知视觉展现的速率、序列和特性都是设计中需要控制的因素。而这些因素的控制大都要受到规划过程的影响。
9.构筑物 理论上,各类建筑物和工程都是由设计师构思的,作为与特定时间、地点和功能相适应的最优设计。一旦得以实现,最终的构筑物都会以其艺术魅力而流传久远。城市和历史景观中散布着这类杰作,许多甚至是作为弥可珍贵的文化标志而续存下来的。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还能去研究和学习它们实在是一件万幸的事情。
构筑物有它的共通之处:(1)直截了当实现并表达了它们的目的(2)更多地反映了所处时代、地点和使用者的文化(3)与天气、气候和季节适应(4)应用了或拓展了当时的技术和艺术(5)与建成环境和居住景观和谐融洽。
我们现在发展的速度很快,楼盖得越来越高,还能以光速通讯,但在这个机械奇迹的时代,建设的结果就是:不仅污染了我们身边的生活环境,而且污染了更大范围的陆地、海洋和大气。我们的期望是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完全考虑到自然的形式和力量,从而与我们地球家园融洽。但是很显然,我们的技术和建造能力已经偏离了我们的期望。
10.居所 居所是人类维系地球之所在,是人类在凡间的寄托。规划住宅和花园时,人类利用伟大的创造天分使其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而且有意识地使其植根于自然之中。取材于地球的房屋和花园是地球模式与结构的人为延展,并和自然过程充分协调。
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勘察分析场地;
(2)适应地质构造;
(3)保护自然系统;
(4)结合土地现状;
(5)反映气候条件;
(6)依据自然要素;
(7)考虑人为因素;
(8)减少负面作用;
(9)强化最佳特点;
(10)发扬本土特色
(11)整和各种要素。
对于任何形式的居所,无论是城市中还是乡村中,山区还是平原,荒漠或湖边,规划的途径都是一样的。
现代城市中所有建筑不到百分之一是根据盛行风、太阳光或自然温度变化而规划的。如果规划从根本上而言,是试图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那么似乎只能不断地顺应太阳光的辐射、气流、山峰和谷地、土层、植被、湖泊和河流、流域和自然排水通道。如果忽视了他们,将会导致无数不必要的矛盾和损失,丧失那些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和满足的、与环境适应协调的体验。
所有的景观规划将寻求人和其生存环境之间的最佳关系,寻求人间天堂的创造。毫无疑问,这是永远不可能完全实现的。然而规划是一种人性的体验,活生生的,搏动的、重要的体验。如果构思为和谐关系的图解,就会形成自己的表达形式。这种形式发展下去就像鹦鹉螺壳一样有机:如果规划是成功的,不管是否达到我们的期望,同样是美丽的。
参考文献
1.王仲谷、李锡然. 居住区详细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俞孔坚等.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郑强 卢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气象出版社,2001
5.杨乃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6.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气候 2.土地 3.水 4.植物 5.地形 6. 场地容积 7.可视景观 8.交通 9.构筑物 10.居所。
下面我们来分别来看看这些因素。
1.气候 也许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年度、季节和日间温度变化。这些特征随纬度、经度、海拔、日照强度、植被条件以及海湾气流、水体、积冰和沙漠等这些气候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为完善区域气候状况,应综合所有自然要素对生态系统进行描述。气候直接影响人们的生理健康和精神状态,这反过来对规划提出要求。所以我们在规划中对一些区域的社会特征作详细的调查是必要的。
人类对世界的气候除了去适应别无他法。可选的途径,是尽量利用所在地区中存在的条件。广义地说,地球可分为四个气候带:寒带、寒温带、暖湿带、和干热带。虽然不能准确定义这些气候带的界限,且没每一气候带内部有相当大的变化,但每一带都有自己显著的特征,且强烈地影响所规划场地的发展和建筑。所以我们提出在每一个区域内,固定的气候条件下都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方案。对不同条件,都必须有一个适应性的社区布局,场地规划和建筑设计。显而易见,为了一个文明群体的健康幸福,建筑或景观规划要求不仅理解区域和场地的自然特征也要理解人。然后根据一个区域内的一个位置和一个项目的特定需求,进行一个合适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关系协调的二维规划。
2.土地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火烧迹地变成了道路,分散的农场以连成一片,沼泽地和林地面积减小,甚至消失。早期建在河流堤岸上的村庄大面积向外扩展,并通过增加道路,铁路以及运河连接起来。在那些土地利用与其场地环境非常相适应的地方,农场,道路,社区处处显得协调。我们曾沿着宜人的道路驱车,畅然于景观之中,引我们穿过森林,草地,溪流,井然有序的田野,果园和丰饶的山谷。我们曾留恋那些自然的花朵盛开于山中的小镇,陶醉于沿海滨或河岸层层分布的幽雅城市。
科学的规划的合理开发能够创造比原有景观更出众的设计形式和人工景观,保存和融合当地最好的自然要素,或限制利用以保留其乡土环境。这些规划在自然景观中歌唱,唱着一支和谐的歌。
然而,那些不恰当的规划和一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都能使我们的视觉和知觉都感到不适。而且人类也许会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甚至是灾难性的代价。因为大自然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抵制土地破坏的力量。
3.水 对大多数人来说,水面的粼粼波光可以引发发现般的激动和快乐。这种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狂喜的呼喊或是无声的精神激荡。不仅是景色,水声也会激起愉悦的感觉。我们似乎完全习惯了水的声音----冰消的滴落与水声,溪流的飞溅声,湖水的拍岸声和水边的鸟鸣声声??我们几乎可以用耳朵欣赏。
水景是最美的景色。河流和水体是我们阅读景观的标点符号,为我们解释地貌和地质组成。由于水体是如此令人向往,由于只有一定规模的水面和水边地供人享用。而且由于水体和水边地带的保护在环境规划中 变得至关重要。所以我们的规划在保护水体完整性的同时,应充分发挥临水陆地的最大功效。但必须经受三个条件的考验:1.所有相关的用途必须与水资源和景观相融洽。2.引水用途的强度不得超过土地和水域的承载能力或生物耐受力。3.应保证自然和人工系统的连续性。这样我们的规划的风景质量和生态功能都得以维持。
4.植物 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质,在自然界中已形成了固有的生态习性。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性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特点。“静”是指植物的固定生长位置和相对稳定的静态形象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物境景观。“动”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植物受到风、雨外力时,它的枝叶、花香也随之摇摆和飘散。这种自然动态与自然气候给人以统一的同步感受。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在《绿柳》一诗中所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栽去,二月春风似剪刀”,形象地描绘出春风拂柳如剪刀栽出条条绿丝的自然景象。又如高骈的诗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是自然界的微风与植物散发的芳香融于同一空间的自然美的感受。二是植物体在固定位置上随着时间的延续而生长、变化,由发芽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由小到大的生命活动。如苏轼在《冬景》一诗所描述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园林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了“春花、夏叶、秋实、冬枝”的四季景象(指一般的总体季相演变)。这种随自然规律而“动”的景色变换使园林植物造景具有自然美的特色。
5.地形特征 于大多数目的的土地利用规则,地形特征的描叙是必须的。而这又是建立在地形测量的基础上的。这些测量的地图不但可以利用等高线和高程点描述地表结构,而且可以显示地产分界,地表属性和地下特征,以及其他一些指定的补充的信息。
6.场地容积 在二维场地规划中。我们关注的是如何确定用地区域以及区域间,区域和整个场地间的相互关系。为了进一步深化概念规划,要集中注意力于平面区域向空间的转化。每一容积或空间要从尺度、形状、材料、色彩、质地和其他特征上进行考虑,以便更好地调节和表达自身用途。可以说规划是二维的,而三维构思则属于设计领域。
当规划师觉悟到人们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区域而是空间时,许多土地规划的艺术和科学才会展现在他们面前。例如高速公路的设计不仅仅是横贯平地的铺装带。经过适当的设计在视觉上也考虑了容积,在需要屏蔽出围合,不断变化空间格局以吸引人且使人从疲劳中解脱出来,调整方向以最佳方式展现周围景观。优质高速路是经过科学设计的,有收有放的,形式变幻多样的立体空间。
一座城市不单单是按照僵硬的棋盘模式排列的参差不齐的建筑合体。一座规划良好的城市应该是不断演化的建筑物和互联空间的组合。不是建筑,而是开放空间的形式和特征赋予城市以基本特征。也许令人烦恼的美国城市中最令人头疼的一个事实是,绝大部分的建筑像墙一样沿着交通堵塞的街道两侧排列着,而不是围绕着无汽车通行的院落,广场和集市成组分布。为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功能创造具有良好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空间,是我们设计者的宗旨。
7.视景 (1)视景是从一个给定的观察点所能见到的景致。通常一个绝佳的视景就足以成为选址的理由。对视景的恰当处理是最有待理解的视觉艺术之一。必须以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的艺术手法分析和组合视景,以利用其中极为细微但却充满潜在生机的部分。同其他景观特征一样,视景可以通过处理得以保护、弱化、缓和及强化。
(2)视景具有景观特征,这一点势必会决定与之结合的那些区域和功能。
(3)视景是一驱动装置。为了便于更好地控制其局限性或以一种新奇有趣的方式来看某些局部,直至看到全景。
(4)视景是可以细分的。可以分为一个个局部进行欣赏。但必须要主义的是,视景的处理一定要遵循兴趣集中的原则。在景观中,要么处于陪衬地位,要么处于主导地位。
8.交通 大多数人工构筑物只对人类有意义。而且只有当人类去体验他们时才有意义。在各类交通格局及线路的导引下,借助徒步等一切旅行运送手段,我们得以接近、经过、环绕或上下穿越人工构筑物。正是在这种过程中,构筑物的蕴意力得到展现。我们因此意识到:交通格局是任何规划项目的一项主要功能,它决定了感知视觉展现的速率、序列和特性。感知视觉展现的速率、序列和特性都是设计中需要控制的因素。而这些因素的控制大都要受到规划过程的影响。
9.构筑物 理论上,各类建筑物和工程都是由设计师构思的,作为与特定时间、地点和功能相适应的最优设计。一旦得以实现,最终的构筑物都会以其艺术魅力而流传久远。城市和历史景观中散布着这类杰作,许多甚至是作为弥可珍贵的文化标志而续存下来的。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还能去研究和学习它们实在是一件万幸的事情。
构筑物有它的共通之处:(1)直截了当实现并表达了它们的目的(2)更多地反映了所处时代、地点和使用者的文化(3)与天气、气候和季节适应(4)应用了或拓展了当时的技术和艺术(5)与建成环境和居住景观和谐融洽。
我们现在发展的速度很快,楼盖得越来越高,还能以光速通讯,但在这个机械奇迹的时代,建设的结果就是:不仅污染了我们身边的生活环境,而且污染了更大范围的陆地、海洋和大气。我们的期望是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完全考虑到自然的形式和力量,从而与我们地球家园融洽。但是很显然,我们的技术和建造能力已经偏离了我们的期望。
10.居所 居所是人类维系地球之所在,是人类在凡间的寄托。规划住宅和花园时,人类利用伟大的创造天分使其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而且有意识地使其植根于自然之中。取材于地球的房屋和花园是地球模式与结构的人为延展,并和自然过程充分协调。
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勘察分析场地;
(2)适应地质构造;
(3)保护自然系统;
(4)结合土地现状;
(5)反映气候条件;
(6)依据自然要素;
(7)考虑人为因素;
(8)减少负面作用;
(9)强化最佳特点;
(10)发扬本土特色
(11)整和各种要素。
对于任何形式的居所,无论是城市中还是乡村中,山区还是平原,荒漠或湖边,规划的途径都是一样的。
现代城市中所有建筑不到百分之一是根据盛行风、太阳光或自然温度变化而规划的。如果规划从根本上而言,是试图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那么似乎只能不断地顺应太阳光的辐射、气流、山峰和谷地、土层、植被、湖泊和河流、流域和自然排水通道。如果忽视了他们,将会导致无数不必要的矛盾和损失,丧失那些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和满足的、与环境适应协调的体验。
所有的景观规划将寻求人和其生存环境之间的最佳关系,寻求人间天堂的创造。毫无疑问,这是永远不可能完全实现的。然而规划是一种人性的体验,活生生的,搏动的、重要的体验。如果构思为和谐关系的图解,就会形成自己的表达形式。这种形式发展下去就像鹦鹉螺壳一样有机:如果规划是成功的,不管是否达到我们的期望,同样是美丽的。
参考文献
1.王仲谷、李锡然. 居住区详细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俞孔坚等.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郑强 卢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气象出版社,2001
5.杨乃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6.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编辑:joj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