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景观设计方法
2008-04-29 17:09:35 作者:阿诺·拉法日 张春彦 乔羽 来源:《城市环境设计》 浏览次数:
摘 要: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是法国最大的建筑学校之一,贝尔纳?拉叙斯(Be r nard Lassus)是该校景观教学创始人之一。1998年,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成立了景观设计方向的教学组,目的是培养景观设计师。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尤其是“景观感知,感性认知”(La reconnaissance paysagère, L'approche sensible)的教学方法,代表了法国景观设计及教育的潮流。
关键字: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景观设计;教育;欧盟亚洲合作项目
1 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ENSAPLV)简介及其景观园林教学
在法国,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学校隶属于文化部,国家公立学校共20所左右,专业涉及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园林等各个方面。另外还有专门的景观设计院校。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是法国最大的建筑学校之一,在法国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研究机构最多、教师最充足、国际交流机会最多、最国际化的学校。其教学范畴涉及了9个方向:1.艺术,布景艺术与建筑学;2.建筑学,社会与都市化;3.城市,建筑学,居住模式;4.景观设计学;5.方案设计,历史,评论;6.建筑设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7.建筑设计,模型化与施工建造;8.建筑学,艺术与哲学;9.亚洲太平洋大都市。学校有以下研究所:AMP(建筑?风土?景观研究所);ARIAM- LAREA (信息技术研究,建筑设计与模型化);LAA(建筑设计和人类学研究所);LET(工作?空间研究所)。
负责景观教学及研究的为该学院的景观教研组,以及AMP“建筑?风土?景观”研究所,教师包括建筑师、造型师、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等等。AMP研究所教学对象主要为研究生、博士生。其教学及研究内容包括五个主要部分:1.景观哲学及其场所;2.认识论;3.现代历史及文明;4.建筑学,城市规划与景观人类学;5.艺术与景观设计实践。
2 景观设计教育研究及景观设计教学组的总体方法
1998年,在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成立了景观设计方向的教学组,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该教学组已经明确指出了景观设计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教学组是以培养采取景观设计方法的建筑师即景观设计师为目的。
这个景观教学组汇集约20名来自不同学科、不同理论和实践方向的教师,同样也是这些领域的人员共同构成了AMP(“建筑?风土?景观”研究所)。关于这一理论设计方法的补充可以在下面两个出版物中找到,《潮流(Mouvance)》及《潮流 II (Mouvance II),关于景观的70个词》,由拉维莱特出版社分别于1998年和2006年出版。
采取景观设计方法的课程分布于三个教学阶段(LMD即本科、硕士、博士),目前的重点放在了教学后期阶段(硕士阶段及硕士以后阶段,伴随有设计课及专业理论课)。
3 教学所涉及的特殊领域
景观教学组和景观研究所,它们所涉及的理论主题是跨学科的成果。它跨越景观历史(即作为地理实体和美学审美形式的),跨越文学历史及景观艺术创作历史(即在时间和空间中不同形式再现的对照,与现代文化的某组问题的认知相关联),衔接了一个地区社会组成所涉及的众多问题。对于这些现象的文学性和美学性的认知,又与和生命科学相关的方法相衔接,如生物/生态性逻辑和景观的动态性(即关于生命的一些思想的演变),景观人类学(有景观或没有景观的社会,现代乡村化的世界与景观……),景观社会学(景观文化的教育培养,景观演变所引起的社会冲突……)等等。
课程所聘请的进行讲座人员的多样性,有效的促进了这一跨学科方法的实施,并突出强调了各种文化背景所支配的景观认知。重点是揭示不同地域空间的阐释与描述的重要性及益处。伴随这些阐释,该地域被重新认识、陈述,使其能“再现一个景观”。
那么,今天景观概念的重要性和真正的意义在何处?可以肯定的是,它并不仅仅意味着单纯的复苏或思想的革新,而是希望通过将城市与建筑在更大地理尺度的移置中,通过在建设开发对环境感知的不同行为中寻找重要性的揭示,更深刻地思考世界关系的多样性和城市、建筑的本质。这一态度并非厚古薄今、抵制创新与进步,与此相反,它旨在阐述方案构思之前运用一种通过解释学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就是说从本土视点出发,能够理解文化和地区的特殊性。在教学方面,理解这些我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的不同世界关系,理解在建筑及其课程、框架与教学结构上的影响,显得尤其重要。事实上,这一理解也使得我们可以明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4 “景观感知,感性认知”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是去强调教学方法的双面性:一方面是感性的方法,即艺术的、造型的,及文化、历史认知等等;而另一方面是要与实践、设计方案相联系、相结合。
“景观感知”的方法,是向学生提出这一设计实践的基础。在对不同地域构成元素的构成分析中,在学生们作为其“景观创作动机”的感知里,以及在他们各种关系的联系中,学生们应该反复考量承载着记忆现实和地域身份的一些特性元素。首先应该进行观点、看法概括性总结的理论练习(照片记录、草图速写及可以作为解释说明和感性经验的绘图)。这作为与空间及与被研究找寻的自然元素之间进行联系的一种模式。而后,逐渐地,“创造性分析”的理论能够形成其体系形态。
2001年5月28日,在 “景观国家委员会”(1)成立大会期间,贝尔纳?拉叙斯(Bernard Las sus)概括性的解释说明了“最小干涉参与”和1981年提出的“创造性分析”理论:“规划设计一处场所,就是试图通过具体空间的转变,转换替代另一种景观(即那些我们懂得去感受构想的景观)的可能性。我们经常没有充分的了解,也许永远不会了解正是这些转换替代,虽然它们使我们兴奋,但是我们却并不了解它真正能给予我们什么。有时,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介入,也可以与这个场所的习惯性认识解读相关。但是“最小”,并不一定是意味着轻率、随便,它是恰当的干涉、参与。恰当性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中意味着,它承认重新考虑功能性研究的概念。这一初始性方法被分解为不同阶段,第一步是生成创造性分析。今天,我可以这样定义它:这一方法在于超越最初对场地的模糊、不了解,旨在其特殊性里,在其历史及潜在可能中去接近、认知、了解场地……首先,在不同时间及各个时刻,对场地和周围长时间考察参观时,为了深入渗透,采纳一种'游动性的关注'……在这同时'清除过滤',从大地到蓝天,直到几乎厌倦。而后逐步的找寻那些具有优先性的观点,察觉那些细微景观,那些与风景相关联的细微部分……在深入档案资料同时,发现那些'叫做……的地方',它们的那些故事,它们的那些历史……而后去分析现状及到惯例当中去发掘,即使是对于那些被日常的时光磨损所遮盖住的、且正在消逝的场所。”
我们称之为“景观感知”的方法汇集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感性认知方面,涉及艺术、造型、历史、文化;另外一个方面是与方案实施相关联的方法。“景观感知”设计分析方法包括了“现状层面的感性认知”及“文化层面的认知”。在课程中,在作为“景观设计主题动机”的认识与相互联系中,其重点是对所研究地域各种组成元素的分析与定位。这是他们与空间联系,与找到的自然元素联系的主要方式,自然元素是作为去展现、去创造新景观的最有效的对象。
景观设计教学组给学生设定的目标为:
(1)通过景观设计方法,展示公共空间建筑设计或建筑施工方案的产生。在感知认识过程中发现地域潜在的、容易被大众忽略的元素。
(2)寻找及理解那些以空间规划设计为基础的文化模式。这些模式引导着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的认识与创造,它们概括了对园林、地域及区域尺度的理解。
(3)通过具体空间的变化,学习识别那些突出了视角、观点演变的实践,识别景观创作的组成、构成。
(4)获得关于公共空间规划与建筑设计中,景观设计方法的知识与能力,指导构思,衔接设计研究与实践。
(5)认清方案设计与场地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两者不是相互分离的。
(6)允许新的个性化创造实践,这些实践将有力的回应地域所产生的各种视角、观点的转变。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共同讨论,展开论文竞赛。源于内心的阐述和对各元素现状的思考,能够辩证地得出对地域的不同看法。强调表达传递、强调集体构想的组织性和集体意识。为了在综合概括的解读中集中对地域认识的不同方法,为了获得想法、提案和统一了最多数人观点的“景观图卡”(综合了“现状层面的感性认知”和“文化层面的认知”并对场地方案设计有所分析),突出地域特性的部分是首要的。
5 自然现场环境中(in situ)艺术创作的参与作用
在专业课程中,这些特殊方法涉及在自然现场环境中(in s i tu)的艺术创作参与。学生实际上是被置于空间关系中,必须留出时间让学生深入的浸润于场地中,必须在真正的空间场所尺度下参与、实践、完成工作。
自然现场环境中艺术创作行为,其成功的手段是去体验、去确定、去揭示和赋予实践以实体;一些与场所相关的,使人联想起空间的质量或是材质及对象的实践,在利用“关于什么”的定性并与场地相呼应的同时,从根本上揭示和强调了隐藏的或已经初露端倪的实践。
在重新调整方案设计之上,艺术的创作参与允许有去感觉的时间,去阐释的时间,去设想的时间,这是其它任何传统的简单景观设计或城市规划设计所不能够提供的。
这些阶段性艺术创作的对象吸引了公众的注意,之前公众并不一定涉及。无论是对公众还是对决策者,“别样的描述表达”获得或引起了另一种思考。
在一定情况下,艺术造型师的参与和景观设计师的介入相遇。在现实中,为了参与新景观的表现及新地域的认知,他们应该重振和实现最大多数的不同文化2 所承载的视角。
对于景观设计师,视角的转变可以作为既成的艺术品来考虑,而随后被叙述的场所可以提出一种途径方法,这一路径将被视为景观3。自然环境现场取代了博物馆式的规范化、神圣化,艺术家参与到环境现场艺术创作的时刻,包含了时间性。这种情况下,时间性能向可持续的发展延续,因为在参与、介入实践的尾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回归平淡无奇,回归到场所的日常状态。参与者不再停留在现场,他们阶段性的艺术行为开始具有更持久的逻辑性。这些必须以艺术创作与景观设计命题逻辑的正确为前提,于是这一命题将具有独立性,并且催生了地域基础逻辑的显现。在“城市规划尺度下艺术创作实践的演变,及河岸工业荒地的重新规划整理”4的研究报告中,描述了一项给学生设定的工作:在几个星期之内尽可能的接近场地,主要是揭示沙龙(Chalon)北部口岸的景观的潜在性,同时专注于去领会河流的不同空间。
这些自然环境现场参与的造型艺术实践,是面向港口的设备及各种现状元素的,目的是加快城市节奏,激发公共空间,暗示诗意化的动态变化,服务于场地随后的规划整理。尤其是转动桥的重新运转,创造了接近城市与深入自然本身的往返渡船,使这一河岸港口重新复苏。
6 城市规划及较大地域尺度的规划
经过5年的教育及实习后,在DSA(国家建筑学方向专业文凭简称)“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发展开发”教育背景下,学生们得到深化这一景观认知特性的机会。这是DSA文凭,地域规划设计培养跨学科的跨越性思维方法的具体体现。它涉及了建筑学方向文凭的深入教育及源于其他关于城市设计的大学教育。由多个方向构成:“城市设计”方向,“发展开发”方向及“景观设计”方向。在职业实践与理论研究实践之间相互联系的特殊视角下,在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之间的连接领域中,“景观设计”方向提出了一个既深入又特殊的教育教学。
涉及的3个特殊领域为:城市设计/大城市化??城市设计/景观园林??城市设计/发展开发。
在有关建筑师(或者景观设计师)参与设计及确定设计尺度之前,在有关这些设计操作模式及对象之前,整体上的思考揭示了地域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7 教学中国际化的尺度
景观设计教学组首先注意的是文化层面的尺度,集体共享的设想,思考、记忆的设计工作。对于源于不同文化的学生,这一文化尺度具有它的分量和重要性,并很快被他们接受。
欧洲与中国的Asia-Link “通过一项国际课程发展建筑和规划教育中的景观知识”项目,这一欧洲与亚洲建筑教育对比项目的实施始于2005年12月。目的是建立公共教育平台,从分析与项目对比出发,通过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英国(伦敦UCL)、中国(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与重庆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间的交流,思考文化与地理学景观设计教育的不同。
在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关于景观设计教学,这一面向硕士、博士的项目同样衔接了本科教学。目的不是磨平特性,相反是去了解特性,以便实现超越与提升。对于我们之间差异的理解,有助于丰富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使我们生活的环境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在项目交流期间, 教师们在别的学校互相做讲座, 促进交流的同时,目的也是为了发展新的合作伙伴。北京大学的俞孔坚等教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邀请来法国巴黎参加“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国外学校停留期间,欧洲的教授与中国的同僚,应该促进中国建设产业中景观概念新的思考,反之,中国亦应促进欧洲,共同实现中国及欧洲环境下景观概念的思考与对照,促进景观设计这一跨学科综合教学的发展。
注释:
1. 2000年12月8日通过“地域及环境规划部”法令创建的“景观国家委员会”,其职能是作为一处深入思考的机构,提出了法国景观政治政策的整体方向。
2. “从个人感受到一个集体的认识,共享主观性”,《潮流II(Mouvance II)》
3. “现成品景观,参与作用的时间性”,《潮流II(Mouvance II)》
4. “艺术与景观实践”,为文化与交通通讯部,建筑与文化遗产局作的研究。(与Olivier Jeudy, Xavier Juillot 等合作)
参考文献:
[1] ENSAPLV. 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chitecture de Paris La Villette [Z]. Paris :
La villette, 2007.
[2] Augustin Berque,Michel Conan,Pierre Donadieu, et al. La Mouvance,Cinquante
mots pour le paysage[M]. Paris : La Villette, 1999.
[3] Augustin Berque, Pascal Aubry, Pierre Donadieu, et al. Mouvance 2,du jardin au
territoire, soixante-dix mots pour le paysage[M]. Paris : La Villette, 2006.
[4] Bernard Lassus. Vers un paysage plus global(au--delà du rural et de l'urbain) [EB/
OL].http://www.ecologie.gouv.fr/IMG/pdf/20010528_3.pdf, 2008-01-16.
[5] Arnauld Laffage, Olivier Jeudy, Xavier Juillot. Art et pratiques paysagères [Z]. Paris
: le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 (Direction de l'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 2003.
关键字: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景观设计;教育;欧盟亚洲合作项目
1 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ENSAPLV)简介及其景观园林教学
在法国,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学校隶属于文化部,国家公立学校共20所左右,专业涉及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园林等各个方面。另外还有专门的景观设计院校。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是法国最大的建筑学校之一,在法国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研究机构最多、教师最充足、国际交流机会最多、最国际化的学校。其教学范畴涉及了9个方向:1.艺术,布景艺术与建筑学;2.建筑学,社会与都市化;3.城市,建筑学,居住模式;4.景观设计学;5.方案设计,历史,评论;6.建筑设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7.建筑设计,模型化与施工建造;8.建筑学,艺术与哲学;9.亚洲太平洋大都市。学校有以下研究所:AMP(建筑?风土?景观研究所);ARIAM- LAREA (信息技术研究,建筑设计与模型化);LAA(建筑设计和人类学研究所);LET(工作?空间研究所)。
负责景观教学及研究的为该学院的景观教研组,以及AMP“建筑?风土?景观”研究所,教师包括建筑师、造型师、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等等。AMP研究所教学对象主要为研究生、博士生。其教学及研究内容包括五个主要部分:1.景观哲学及其场所;2.认识论;3.现代历史及文明;4.建筑学,城市规划与景观人类学;5.艺术与景观设计实践。
2 景观设计教育研究及景观设计教学组的总体方法
1998年,在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成立了景观设计方向的教学组,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该教学组已经明确指出了景观设计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教学组是以培养采取景观设计方法的建筑师即景观设计师为目的。
这个景观教学组汇集约20名来自不同学科、不同理论和实践方向的教师,同样也是这些领域的人员共同构成了AMP(“建筑?风土?景观”研究所)。关于这一理论设计方法的补充可以在下面两个出版物中找到,《潮流(Mouvance)》及《潮流 II (Mouvance II),关于景观的70个词》,由拉维莱特出版社分别于1998年和2006年出版。
采取景观设计方法的课程分布于三个教学阶段(LMD即本科、硕士、博士),目前的重点放在了教学后期阶段(硕士阶段及硕士以后阶段,伴随有设计课及专业理论课)。
3 教学所涉及的特殊领域
景观教学组和景观研究所,它们所涉及的理论主题是跨学科的成果。它跨越景观历史(即作为地理实体和美学审美形式的),跨越文学历史及景观艺术创作历史(即在时间和空间中不同形式再现的对照,与现代文化的某组问题的认知相关联),衔接了一个地区社会组成所涉及的众多问题。对于这些现象的文学性和美学性的认知,又与和生命科学相关的方法相衔接,如生物/生态性逻辑和景观的动态性(即关于生命的一些思想的演变),景观人类学(有景观或没有景观的社会,现代乡村化的世界与景观……),景观社会学(景观文化的教育培养,景观演变所引起的社会冲突……)等等。
课程所聘请的进行讲座人员的多样性,有效的促进了这一跨学科方法的实施,并突出强调了各种文化背景所支配的景观认知。重点是揭示不同地域空间的阐释与描述的重要性及益处。伴随这些阐释,该地域被重新认识、陈述,使其能“再现一个景观”。
那么,今天景观概念的重要性和真正的意义在何处?可以肯定的是,它并不仅仅意味着单纯的复苏或思想的革新,而是希望通过将城市与建筑在更大地理尺度的移置中,通过在建设开发对环境感知的不同行为中寻找重要性的揭示,更深刻地思考世界关系的多样性和城市、建筑的本质。这一态度并非厚古薄今、抵制创新与进步,与此相反,它旨在阐述方案构思之前运用一种通过解释学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就是说从本土视点出发,能够理解文化和地区的特殊性。在教学方面,理解这些我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的不同世界关系,理解在建筑及其课程、框架与教学结构上的影响,显得尤其重要。事实上,这一理解也使得我们可以明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4 “景观感知,感性认知”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是去强调教学方法的双面性:一方面是感性的方法,即艺术的、造型的,及文化、历史认知等等;而另一方面是要与实践、设计方案相联系、相结合。
“景观感知”的方法,是向学生提出这一设计实践的基础。在对不同地域构成元素的构成分析中,在学生们作为其“景观创作动机”的感知里,以及在他们各种关系的联系中,学生们应该反复考量承载着记忆现实和地域身份的一些特性元素。首先应该进行观点、看法概括性总结的理论练习(照片记录、草图速写及可以作为解释说明和感性经验的绘图)。这作为与空间及与被研究找寻的自然元素之间进行联系的一种模式。而后,逐渐地,“创造性分析”的理论能够形成其体系形态。
2001年5月28日,在 “景观国家委员会”(1)成立大会期间,贝尔纳?拉叙斯(Bernard Las sus)概括性的解释说明了“最小干涉参与”和1981年提出的“创造性分析”理论:“规划设计一处场所,就是试图通过具体空间的转变,转换替代另一种景观(即那些我们懂得去感受构想的景观)的可能性。我们经常没有充分的了解,也许永远不会了解正是这些转换替代,虽然它们使我们兴奋,但是我们却并不了解它真正能给予我们什么。有时,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介入,也可以与这个场所的习惯性认识解读相关。但是“最小”,并不一定是意味着轻率、随便,它是恰当的干涉、参与。恰当性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中意味着,它承认重新考虑功能性研究的概念。这一初始性方法被分解为不同阶段,第一步是生成创造性分析。今天,我可以这样定义它:这一方法在于超越最初对场地的模糊、不了解,旨在其特殊性里,在其历史及潜在可能中去接近、认知、了解场地……首先,在不同时间及各个时刻,对场地和周围长时间考察参观时,为了深入渗透,采纳一种'游动性的关注'……在这同时'清除过滤',从大地到蓝天,直到几乎厌倦。而后逐步的找寻那些具有优先性的观点,察觉那些细微景观,那些与风景相关联的细微部分……在深入档案资料同时,发现那些'叫做……的地方',它们的那些故事,它们的那些历史……而后去分析现状及到惯例当中去发掘,即使是对于那些被日常的时光磨损所遮盖住的、且正在消逝的场所。”
我们称之为“景观感知”的方法汇集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感性认知方面,涉及艺术、造型、历史、文化;另外一个方面是与方案实施相关联的方法。“景观感知”设计分析方法包括了“现状层面的感性认知”及“文化层面的认知”。在课程中,在作为“景观设计主题动机”的认识与相互联系中,其重点是对所研究地域各种组成元素的分析与定位。这是他们与空间联系,与找到的自然元素联系的主要方式,自然元素是作为去展现、去创造新景观的最有效的对象。
景观设计教学组给学生设定的目标为:
(1)通过景观设计方法,展示公共空间建筑设计或建筑施工方案的产生。在感知认识过程中发现地域潜在的、容易被大众忽略的元素。
(2)寻找及理解那些以空间规划设计为基础的文化模式。这些模式引导着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的认识与创造,它们概括了对园林、地域及区域尺度的理解。
(3)通过具体空间的变化,学习识别那些突出了视角、观点演变的实践,识别景观创作的组成、构成。
(4)获得关于公共空间规划与建筑设计中,景观设计方法的知识与能力,指导构思,衔接设计研究与实践。
(5)认清方案设计与场地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两者不是相互分离的。
(6)允许新的个性化创造实践,这些实践将有力的回应地域所产生的各种视角、观点的转变。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共同讨论,展开论文竞赛。源于内心的阐述和对各元素现状的思考,能够辩证地得出对地域的不同看法。强调表达传递、强调集体构想的组织性和集体意识。为了在综合概括的解读中集中对地域认识的不同方法,为了获得想法、提案和统一了最多数人观点的“景观图卡”(综合了“现状层面的感性认知”和“文化层面的认知”并对场地方案设计有所分析),突出地域特性的部分是首要的。
5 自然现场环境中(in situ)艺术创作的参与作用
在专业课程中,这些特殊方法涉及在自然现场环境中(in s i tu)的艺术创作参与。学生实际上是被置于空间关系中,必须留出时间让学生深入的浸润于场地中,必须在真正的空间场所尺度下参与、实践、完成工作。
自然现场环境中艺术创作行为,其成功的手段是去体验、去确定、去揭示和赋予实践以实体;一些与场所相关的,使人联想起空间的质量或是材质及对象的实践,在利用“关于什么”的定性并与场地相呼应的同时,从根本上揭示和强调了隐藏的或已经初露端倪的实践。
在重新调整方案设计之上,艺术的创作参与允许有去感觉的时间,去阐释的时间,去设想的时间,这是其它任何传统的简单景观设计或城市规划设计所不能够提供的。
这些阶段性艺术创作的对象吸引了公众的注意,之前公众并不一定涉及。无论是对公众还是对决策者,“别样的描述表达”获得或引起了另一种思考。
在一定情况下,艺术造型师的参与和景观设计师的介入相遇。在现实中,为了参与新景观的表现及新地域的认知,他们应该重振和实现最大多数的不同文化2 所承载的视角。
对于景观设计师,视角的转变可以作为既成的艺术品来考虑,而随后被叙述的场所可以提出一种途径方法,这一路径将被视为景观3。自然环境现场取代了博物馆式的规范化、神圣化,艺术家参与到环境现场艺术创作的时刻,包含了时间性。这种情况下,时间性能向可持续的发展延续,因为在参与、介入实践的尾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回归平淡无奇,回归到场所的日常状态。参与者不再停留在现场,他们阶段性的艺术行为开始具有更持久的逻辑性。这些必须以艺术创作与景观设计命题逻辑的正确为前提,于是这一命题将具有独立性,并且催生了地域基础逻辑的显现。在“城市规划尺度下艺术创作实践的演变,及河岸工业荒地的重新规划整理”4的研究报告中,描述了一项给学生设定的工作:在几个星期之内尽可能的接近场地,主要是揭示沙龙(Chalon)北部口岸的景观的潜在性,同时专注于去领会河流的不同空间。
这些自然环境现场参与的造型艺术实践,是面向港口的设备及各种现状元素的,目的是加快城市节奏,激发公共空间,暗示诗意化的动态变化,服务于场地随后的规划整理。尤其是转动桥的重新运转,创造了接近城市与深入自然本身的往返渡船,使这一河岸港口重新复苏。
6 城市规划及较大地域尺度的规划
经过5年的教育及实习后,在DSA(国家建筑学方向专业文凭简称)“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发展开发”教育背景下,学生们得到深化这一景观认知特性的机会。这是DSA文凭,地域规划设计培养跨学科的跨越性思维方法的具体体现。它涉及了建筑学方向文凭的深入教育及源于其他关于城市设计的大学教育。由多个方向构成:“城市设计”方向,“发展开发”方向及“景观设计”方向。在职业实践与理论研究实践之间相互联系的特殊视角下,在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之间的连接领域中,“景观设计”方向提出了一个既深入又特殊的教育教学。
涉及的3个特殊领域为:城市设计/大城市化??城市设计/景观园林??城市设计/发展开发。
在有关建筑师(或者景观设计师)参与设计及确定设计尺度之前,在有关这些设计操作模式及对象之前,整体上的思考揭示了地域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7 教学中国际化的尺度
景观设计教学组首先注意的是文化层面的尺度,集体共享的设想,思考、记忆的设计工作。对于源于不同文化的学生,这一文化尺度具有它的分量和重要性,并很快被他们接受。
欧洲与中国的Asia-Link “通过一项国际课程发展建筑和规划教育中的景观知识”项目,这一欧洲与亚洲建筑教育对比项目的实施始于2005年12月。目的是建立公共教育平台,从分析与项目对比出发,通过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英国(伦敦UCL)、中国(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与重庆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间的交流,思考文化与地理学景观设计教育的不同。
在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关于景观设计教学,这一面向硕士、博士的项目同样衔接了本科教学。目的不是磨平特性,相反是去了解特性,以便实现超越与提升。对于我们之间差异的理解,有助于丰富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使我们生活的环境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在项目交流期间, 教师们在别的学校互相做讲座, 促进交流的同时,目的也是为了发展新的合作伙伴。北京大学的俞孔坚等教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邀请来法国巴黎参加“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国外学校停留期间,欧洲的教授与中国的同僚,应该促进中国建设产业中景观概念新的思考,反之,中国亦应促进欧洲,共同实现中国及欧洲环境下景观概念的思考与对照,促进景观设计这一跨学科综合教学的发展。
注释:
1. 2000年12月8日通过“地域及环境规划部”法令创建的“景观国家委员会”,其职能是作为一处深入思考的机构,提出了法国景观政治政策的整体方向。
2. “从个人感受到一个集体的认识,共享主观性”,《潮流II(Mouvance II)》
3. “现成品景观,参与作用的时间性”,《潮流II(Mouvance II)》
4. “艺术与景观实践”,为文化与交通通讯部,建筑与文化遗产局作的研究。(与Olivier Jeudy, Xavier Juillot 等合作)
参考文献:
[1] ENSAPLV. 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chitecture de Paris La Villette [Z]. Paris :
La villette, 2007.
[2] Augustin Berque,Michel Conan,Pierre Donadieu, et al. La Mouvance,Cinquante
mots pour le paysage[M]. Paris : La Villette, 1999.
[3] Augustin Berque, Pascal Aubry, Pierre Donadieu, et al. Mouvance 2,du jardin au
territoire, soixante-dix mots pour le paysage[M]. Paris : La Villette, 2006.
[4] Bernard Lassus. Vers un paysage plus global(au--delà du rural et de l'urbain) [EB/
OL].http://www.ecologie.gouv.fr/IMG/pdf/20010528_3.pdf, 2008-01-16.
[5] Arnauld Laffage, Olivier Jeudy, Xavier Juillot. Art et pratiques paysagères [Z]. Paris
: le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 (Direction de l'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 2003.
编辑:漠北孤狼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