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宁:关于中国园林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一些看法

2008-05-14 01:51:51    作者:chla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     浏览次数:

   2008年5月6日,青年风景园林师座谈会在京召开,这是继第六届厦门园博会青年风景园林师论坛后,国内风景园林专家们再次对中国风景园林行业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建宁在会上的发言:

  由于事先并不知道会议的议题,一下要谈"中国园林艺术传承与发展问题"这么个大命题,感觉有点措手不及。下面零散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吧,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实际上,看待任何一个作品,我们都要抱着传承和发展的态度。因为作品一旦完成,就可以看作是过去了,就需要传承与发展。因此,传承和发展是我们看待一切文化艺术的基本态度。我们谈论中国园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就不一定要局限在中国传统园林方面,而是以传承与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古今中外的园林作品。认为中国园林艺术只能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园林的观点,其实是很片面的。

  谈到传承与发展本身,就要涉及传承与发展的方法。就我个人看到的一些资料而言,我觉得西方人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可能比中国研究西方园林要深入。受传统的文化和习惯的影响,我们往往偏向于表面化的东西,而西方人更善于抓住一些本质方面。西方人把西方文化的解释发展到极致,而中国人对待中国文化往往强调感悟,讲不出道理,这可能是需要我们改变的地方。谈到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做到理解和认识,只有加深理解和认识,才能做到传承和发展。我们现在对理解和认识方面做得很少,习惯于从表面形式上看待传统、模仿传统,这实际上可能就是一个障碍,阻碍了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所以,我想说的第一个观点,就是既然谈到中国园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就不要局限在中国传统园林,而要把世界园林艺术当成传承和发展的主体。西方人认为,从本质上进,东西方园林没有很大的差别,就像东方和西方人可以通婚一样。由于气候、饮食、生活习惯的影响,东西方人表面看来差异很大,鼻子高一点或矮一点,眼睛大一点或小一点,但从功能上来讲实际上是一样的。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就更多了。首先不要抱着批判西方园林的态度,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就和我们没有关系。这实际上是一个东西,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我的第二个观点,就是到底要传承什么?到底怎么做才是发展?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对园林本质的认识,以此作为出发点。在中国学校的教学中,甚至在中国的社会上,都不太强调本质的东西,园林也是一样。而西方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法国的学校。我们的园林设计,我们做这样那样的东西,到底本质在哪里?要达到什么目的?我有时候也在想,园林这个行业到底是做什么的?到底什么是园林行业的特殊性和它存在的必要性?它和其他行业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要做园林?没有园林又怎么样?我觉得这是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应该考虑的问题,要考虑我们这个行业到底该怎么样发展。即使没有园林又怎么样?至少死不了人。故宫里面只有一个后花园,前面一棵树都没有,说明园林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在世界发展史上,园林行业也是好一阵坏一阵,冷一阵热一阵,说明它并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行业。要知道,园林是一个十分脆弱的行业,需要各方面的呵护。继承和发展,就是为了这个行业更好地生存下去。

  我始终认为,园林是一门艺术,甚至是一门哲学,反映出人的思想和观念。思想更重要,是园林行业立足社会的根本。对我来说,园林这个行业最重要的,在于它是反映自然观的艺术,反映了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园林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而是两者的结合,反映的是我们对待自然和社会的态度。作为风景园林师,我觉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环境问题,我们也解决不了人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否则国家不需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部、公安部等部门了,只设一个园林部就够了。过分夸大园林的作用,其实并不利于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园林绝不是包治百病的大力丸。但是,通过建设园林,我们可以表达我们的观点,表明我们的态度,这就是针对自然、环境、社会等问题的态度。尤其是对自然的态度,怎样利用好自然,怎样更好地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我们的每一个设计,都应该表明我们针对这片场地、针对这个自然的态度。这一点恰恰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绝大部分作品所忽视的,也是被西方人诟病的方面。西方人普遍认为我们的作品在做装饰,我们做得许多东西都是出于装饰的目的,要好看,要吸引眼球,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作品背后隐含的道理,到底我们在关注什么?我们在注重什么?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观点,传承和发展的本质问题。

  第三个方面,是想谈谈园林行业的发展方向问题。我们不能埋头做项目,还要琢磨园林行业的发展方向,要努力扩大园林行业的涉及面,这是中国园林最大的发展问题。在我看来,园林行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在于一下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就是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推动的园林城市工作。从西方的发展来看,园林行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师应努力成为城市设计师。城市从发展期进入调整期后,城市规划师的作用将大大削弱,做城市设计有风景园林师、建筑师就可以了。在城市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尤其是在比较成熟化的阶段,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强于城市规划师。在此方面,欧洲的风景园林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城市设计的方法应该从公共空间做起,从开敞空间做起,从外部空间做起。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合理利用土地、场地,营造适宜的城市公共空间。甚至有人认为,所谓的建筑,应该是指街道、广场、公园等外部空间,而不仅仅是建筑所包围的内部空间。这就为风景园林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建设部推动园林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园林的方法设计城市,是城市环境像园林一样优美、和谐。但是我们现在的城市设计,还是以规划师和建筑师为主,园林放在规划和建筑之后,成为一个次要的方面。城市设计成为建筑设计的扩大化了。这就使得很多人看到中国的城市后,都认为中国的城市已经病入膏肓了,已经无药可救了。但是,中国的城市还在发展,城市化进程还在加快,对风景园林师而言还有很多的机会,很大的空间。风景园林师在新型城市的建设中,有着很大的发展余地。这是中国园林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第二个方面对我们来说更加迫切,那就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切入。我觉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或者说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园林行业应有很重要的地位,要表明我们的态度,这是中国园林发展的核心问题。前面说过,园林行业无法做到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在思想上、观念上和行动上可以影响到政府和公众。园林绿化不仅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作用,而且风景园林作品反映出园林行业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态度,如何使公众深刻认识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是我们需要表明的态度。在此方面,我觉得我们做得还很不够,甚至表达出一些不太好的态度,园林行业中也有一些不太好的做法,而且这些做法已经成为一种模式和样板。比方说正在兴建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可能就是注重形式胜于内涵的代表,只考虑是中国式样的,而没有考虑到形式产生的背景,现在还有没有必要性,甚至有没有意义。这种方式并不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传承和发展,而是在不了解中国园林本质情况下的滥用。比如例如挖湖堆山,过去许多城市地下水位很高,尤其是南方,这样一来植物生长不太好,为了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有必要挖湖堆山。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尤其是北方城市,一味地挖湖堆山只能造成植物生长更加困难,给养护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而且耗费大量的资源、财力、人力。所以说,传承和发展首先要理解,要与时俱进,不能照搬照抄。园林的很多做法都有很强的适用性,适用在某一个范围或环境,在一个地方是好的,用到别的地方就完全变了。。抛开这些,只追求造园手法的普遍性,会带来很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将特殊的手法变成普遍性的东西到处用,绝不是传承和发展的好方法。

  我的第三个观点是关于传统和现代的问题。记得十几年前,我刚刚从法国回来,就参加过一个中法历史园林保护的研讨会。法国专家提出了一个观点,十几年前就在法国流行的观点,那就是针对遗址而言,如果有遗物的情况下,应该很好地保护遗物,相反,如果没有任何遗物的情况下,与其再造或仿制一个遗物,做一些毫无历史价值的假古董,不如做成一个好的现代园林作品。这样一来,就显得我们做的一些工作就什么都不是了,既不是保护修缮,也不是再创造,而是一大堆赝品,可能反而造成古迹和古物的破坏。这就要求我们区分传承与发展,必须保护的要保护好,要修旧如旧,要了解传统的工艺、材料、做法。需要保护或修缮的文物,绝不能任意发挥。相反,对于可以创新的地方,就一定要努力创新,就不能再造假古董。传承和发展,就是要找到过去的一些积极的方面,产生意义的意义。保护的目的是学习,是研究,是为了发展和创新。我们需要从中国传统园林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也要学习西方园林,从各种园林艺术中找到一些积极的手法,尤其是启示意义。这对我们来说才有帮助,也是我们开这个会的意义,在此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第四个观点是关于继承的手法问题。在我看来,传承和发展,就是要用现代人的观点,重新审视传统和其他作品。在传统的园林中,不管中国园林还是西方园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追求完整性,好像在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过去的农业社会,一个农民就能够完成从生产到收获的整个过程,一个人就可以脱离社会生存下去。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信息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使得我们作为一个个体,或者作为一个行业,很难完成一个整体,必须要合作。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已经不是培养全才的社会了,一个人不可能完整地认识一个真理,只能从局部发现真理,认识局部真理。这就要求传承和发展,应从局部做起,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注重解决问题,而不能面面俱到地模仿传统园林。如果每个设计师都能做到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创新,能够抓住一个局部,抓住某一个方面,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一些突破,那么合在一起就会形成强大的整体。相反,每一个人都面面俱到的话,必定做得非常肤浅,合在一起也是如此。我们在厦门园博会的青年风景园林师园区中的作品,就是想尝试这样的思路和做法。

  我的第五个观点,是想说传承和发展,必须从加深认识做起。中国人讲含蓄,然而在西方文化里面,含蓄和模棱两可是近义词,有时很难分清楚。如果我们的的观点、态度太强调含蓄,太模棱两可的话,可能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难以生存。留下太多想象的余地,反而使创新的余地受到限制,在传承和发展方面,态度和观点明确一些会更好。但是,在这个社会上,态度太明确了,个性太强了,往往又很难被社会所接受,从而带来一些新问题。所以,大家都在这个体系之下,玩弄一些文字或设计游戏,才使得中国园林艺术真正的传承和发展受到限制。应该说,如果没有适宜的社会环境,对传承和发展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从园林发展史和艺术发展史角度出发,我们发现都是哲学思想先发展,纯艺术紧随其后,然后才是建筑艺术,最后影响到园林。园林的发展和艺术相比,常常晚半个世纪。所以,园林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哲学、美学、艺术思想的发展。我说的影响,是指思想观念方面等深层次的影响,造园手法是为思想观念服务的。如果园林师只把自己当作技术人员,不能拓宽我们的专业面,不能从哲学、艺术和建筑的发展角度看待园林,那么园林的发展是很受限制的。我们的思想水平、艺术水平和建筑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园林发展水平。目前,我们要突破这个规律,突破哲学、美学和建筑、艺术方面的限制,我个人觉得就要在行业里统一认识和思想,不管是老中青,都要从园林的思想做起。前面说过,表明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态度,是我对园林设计行业的思想认识,认为这是我们行业的最大特点,希望能够成为行业人员共同遵守的准则。中国园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我们口头上在说"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明眼人一下就能发现,从我们的作品中已经难以看出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了,这对于我们这个始终强调以自然为师的国度来说,其实是莫大的讽刺,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在设计师对待自然的态度方面,我们确实做得还很差,基本上反映不出我们的自然观。我们对自然的认识还停留在18世纪之前,仅仅关注自然的外形,并且把自然看作是中性的东西,想怎么改变就怎么改变,想在场地上放些什么就放什么。甚至认为设计就是改变场地,改变得越大越好。这是我们形成的一个固定模式,也是传承和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个观念不转变的话,传承和发展只能是一些空谈。

  谢谢大家!

编辑:joj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