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洋风”会不会冲淡中国建筑文化?

2008-06-20 17:20:56    作者:宗和     来源:建筑时报     浏览次数: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建筑文化的争论不绝于耳,欧陆风狂吹、洋设计进军、大多标志性建筑与中国建筑师无缘,因此有很多人担忧:我们正在失落着自己的城市文化、建筑文化。而持乐观态度的也大有人在:相信现今人们的喜好和判断力,能坦然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刺激。

  近日,一次“关注中国建筑现状”研讨会上,来自建筑、艺术高等学府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就“中国建筑现状”展开了讨论。中国城市建设中正在发生的现象在他们的描述中更加具体,在担忧、期盼以及咒骂、争论中,我们感受到,超速发展的城市给人的思想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萧默(《建筑意》主编、博士)

  城市刮起洋风,给我们造成的损害不止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上的

  这股洋风的主要表现是:北京、上海和其他地方最重大的建筑设计项目,几乎都被外国人囊括一空,有些以新、奇、特为时尚的设计并不是最好的,不但缺乏中国建筑文化特色,有的公然嘲笑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功能混乱、造价惊人、结构荒谬。

  各地“欧陆风”狂吹不止,越演越烈,误导并破坏了中国的城市形象,甚至也吹向了政府建筑??例如,某市代表国家政权的法院竟然照搬了美国国会大厦;在杭州、天津等地,由各国设计师完成的很多酒店、“城堡”都直接抄自欧洲城堡。

  可怕的是,上至决策层,下至青年学生,包括某些业主、建筑师、青年教师甚至著名教授、著名学者,都是这股洋风的吹捧者和崇拜者。而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则不屑一顾。与此同时,文物建筑还在不断受到破坏,有人说,近20年来文物建筑受到的破坏,已经超过了过去200年。

  但建筑师并不是问题的全部,甚至不是关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问题的关键何在?需要大家来讨论。

  秦佑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急需要做的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审美意识的思辨和凝练

  这一百年来,中国建筑师一直在探索,我们是不是真的探索到一条把现代主义和我们中国建筑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路?所以我说的问题就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审美意识的思辨和凝练。就建筑形式来讲,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审美意识作抽象的哲学的思辨和精神上的凝练。让文化都渗透到你的血液中去,当你一出手,就不仅是简单的比赋、对概念的理解。

  在理论上尤其应该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统的审美意识应该做批判。“批判”不是说它不好,是要做哲学的思辨。要抽象,不要太多的形象。如果总拘泥于在形象上做文章,做东西的话,永远也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强的说服力。

  王其钧(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

  如果把只选中国人的方案,作为是否爱国的评判标准,那么建筑设计连我国汽车工业的起步的阶段都还没有达到。

  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但又通过一些载体,譬如和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体现。

  “住”就是我们建筑师要关注的话题。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都十分丰富,但是,民居的形式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文化相契合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与一百年前相比,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公寓楼这种工业化的建筑产物就十分符合中国的现状。再回到国家重要的建筑项目都选用外国建筑师的方案,是否说明了某些不正常的思潮存在?我认为,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大众是有判断力的,他们知道什么文化适宜中国,什么文化不适宜中国。

  有学者认为:国家重大项目的设计应该选中国建筑师的作品,我认为这种观点心胸不够开阔。在中国的现阶段,外国著名建筑师的作品能够在重重阻力之下中标而且被采用,正代表着中国人民族自信心的提高。如果把只选中国人的方案,作为是否爱国的评判标准,那么我国的建筑设计就连我国汽车工业这种开始起步的阶段都还没有达到。

  最后,文化侵略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都普遍存在。其一般规律为,富裕地区的文化侵略贫穷地区的文化。可喜的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民族文化的发展大致同步。在中国经济强劲发展的今天,中国建筑设计的优秀作品正在不断涌现。中国建筑师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建筑造价的不断提高,其作品的艺术层次正在同步提高。中国建筑师的作品将来也会在外国的重大招标中被选用。

编辑:royal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