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理想城市

2008-07-11 16:53:27    作者:严葭淇     来源:建筑时报     浏览次数:
    近日,英国某杂志对全世界各著名城市进行了评选,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凭借前卫的设计、强大的交通运输系统、美味的餐馆和良好的环境一举夺得“全球生活质量最佳城市”桂冠,而德国除慕尼黑名列亚军外,柏林也被评为最佳文化城市。非常遗憾的是中国没有城市上榜。

  而近期,世界巡回的“街道是我们……大家的!”建筑展也继上海之后来到了北京……种种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自己居住的城市和建筑,而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了自己的理想城市之旅……

  向西看,他们的城市

  德国人对于城市历史建筑的珍爱保护和人文环境的坚持,一向是非常出名的。最著名的柏林就相当完整地保留了19世纪以来没被战火摧毁的建筑,甚至有原东德规划建设的风格乏善可陈的居民楼。而这一切,只为了留住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和原貌。

  保留80年以上的建筑

  约翰尼斯?戴尔先生是德国著名的项目建筑师,目前是AS&P建筑师事务所上海分公司执行董事。对他的采访,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了日尔曼民族在保护自己城市历史和环境上的“固执”和遗憾……

  在柏林市的历届政府里都备有一份历史遗迹的清单,而他们就是根据这份清单,相当完整地保存了许多80-10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任何个人和公司只有对建筑物内部进行改造的权利,而没有任何在建筑物外表动手脚的余地。所以在德国,百年以上的建筑随处可见,而经过简单的改造后,这些建筑虽然外墙斑驳,室内却出乎意料地舒适。对于此举,柏林市府官员曾有过发人深省的解说:“保存旧的建筑更多的只能从保存文化的角度上考虑,否则,柏林、马尼拉、洛杉矶、广州,又有什么区别呢?”

  战乱和战后重建都对德国的历史遗迹造成了重大损失,约翰尼斯?戴尔说:“很多地方由于战争,历史遗迹所剩无几了,对于这些城市来说,我们只有把剩下的遗迹都保护下来。但是对于像柏林这样的城市,要是试图把所有的都保护下来,那费用是无法承担的。而造城的进程也带来很大的损失,像中国一样。城市就像是鲜活的器官,也会成长、老化,也会如人类般死亡,这个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所以,总得有舍弃啊。”

  尽管如此,德国人还是凭着对历史遗迹的执著,让今天的波恩、科隆、法兰克福、斯图加特、累根斯堡等城市还耸立着中世纪的古堡。而为了更原汁原味地保留古城风貌,这些城市无一例外地对小汽车说不。并且,这些古城中的古树、大树也被严密地呵护着。

  德国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执著还表现在对待历史和文化的宽容上。在柏林,因为东西部分隔了50年,原先的东柏林和西柏林早已按照自己的审美建造了各自风格迥异的城市风貌,而这两种迥异的风貌的并存又需要一个协调,该怎么办呢?柏林人的选择是:保留。保留东德的建筑规划,甚至火柴盒般的居民楼,包括原来东柏林赫赫有名的卡尔?马克思大街,而这条大街因为完全照搬前苏联的建筑模式,和柏林古典优雅的风格并不搭调,但这也没什么,因为柏林的本意就是“保留100年来城市发展的脉络和原貌,尽管这可能在风格上有点冲突,但不要紧,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最高建筑不能超过100米

  高楼是现代化的代名词,近几十年来,全球摩天大楼的最高纪录不断被刷新。然而,在注重传统与古典美的德国,却在持续地和高楼作战。据介绍,德国大城市中除一些办公大楼是高层外,住宅都保持着低矮的姿态,很多城市呈现出静谧、古朴的风貌。而德国人也一直坚持着长久不变的城市建筑审美观,那就是:不能太高,不能有碍观瞻,不能影响传统的市容。

  而其实,高楼的标准也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着。从前10层楼就算高楼,今天很多欧洲城市把100米以上的建筑视为高楼。建城于1158年、从一座修道院山发展成为今天欧洲最成功大都市之一的慕尼黑,就谨遵着这一清规戒律。所以,建于2003年的奔驰中心只有65米高,而1981年建成的114米高的裕宝银行(Hypo Bank)长久以来是该市最高的写字楼,直到2004年才被146米高的慕尼黑大厦替代。其实,慕尼黑在一战后的欧洲的“高楼热”中,也曾有过在市中心建造5个高楼群的冲动,但这个方案最后被市议会否决了。所以今天慕尼黑人相当庆幸地说:幸亏那时没建高楼群,才让我们保住了往昔的美丽。

  但是2004年,慕尼黑还是发生了一件在他们那儿非同寻常的事情。事情的起因是著名的西门子公司想对位于慕尼黑南部的厂址进行改造,建造两栋高148米和 112米的大楼,该项计划已得到市议会的首肯。可消息一传出,市民却哗然了。他们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反对派强硬表示:慕尼黑不需要高楼!于是他们开始征集签名。赞成派也开始行动,组织市民参观高楼,以体会其种种的好处。然而,反对派市民参观完高楼并没改主意,在随后举行的市民公决中,仍以微弱优势获胜。慕尼黑也因此诞生了一个规定:未来一定时期内不准建造100米以上的大楼,因为市里的圣母教堂也只有99米高。而且以后要建大楼必须得离市中心远点儿。这件事闹到最后的结果是,西门子公司最后放弃了他们规划了3年多、耗资巨大的计划,重新选址建楼。所以,约翰尼斯?戴尔说:“在城市规划上,德国有很多规章制度。”

  景观设计VS城市病

  在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出现了一批以城市景观设计著名的建筑师,他们负责设计私人住宅和花园,并日益风生水起,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德国开始把景观建筑当做一项实施标准,城市广场、高大建筑和高速公路边的空地都由他们来设计。

  而在新一代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则更注重自然与人文环境元素和历史感。比如他们建造的杜伊斯堡系列钢铁主题公园,就是在一个煤矿、一座冶炼厂、一座钢铁厂和一个废旧火车站上修建的,公园保留了许多有纪念意义的老物件,比如冶炼鼓风炉、巨型混凝土储藏间、纵横交错的铁轨、巨大的煤气罐、锈迹斑斑的轮船和发电站。

  在柏林、斯图加特等城市,城中心都有上百公顷的大公园,柏林市区还有大片的森林。波恩、法兰克福等城市则有大面积的滨河公园。公园尽量保持原始的地貌特征,很少有建筑物,而是大面积的草坪树丛。慕尼黑的绿地面积甚至比纽约中央公园和伦敦海德公园还要大,花园从市中心一直延伸到城外。另外,德国的街道一般都不宽,在城市广场和大型公共建筑物前面,安排有花草树木和休息椅,以及雕塑、喷泉、花架等公共建筑小品。地铁口、电话亭、公厕等经常被安排在绿地中。

  “二战”以后,随着城市急速扩展和汽车文化的盛行,也给城市带来交通拥塞、空气污染、土地浪费、内城破坏等“城市病”。而为了治疗这些城市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了诸如“新城市主义”等多种理论。但时至今日,城市病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仍呈蔓延趋势,就是德国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并没有减轻多少。对此,约翰尼斯?戴尔表示:“绝大多数德国城市和中国城市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德国的人口在不断地减少,进入老龄化阶段,而中国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向移民型城市发展。许多亚洲和南美洲国家也正面临这一挑战,而这一问题是无法通过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解决的。”

  向东看,我们的梦想

  中国的城市正越来越现代化,而现代化城市的面貌却越来越像孪生姐妹。如何在众多被现代化的城市群中脱颖而出,如何尽可能保留住城市的人文脉络?目前,宜居已成为城市的一个新理想和一场新革命,怎样的城市才算宜居?5?12汶川地震瞬间毁灭了许许多多城镇,作为城市的规划者,在灾难面前该吸取什么教训,做好哪些工作?

  文脉,留住城市的根

  中国的城市如何在众多现代化的城市群中脱颖而出,如何尽可能保留住城市的人文脉络?对此,《城市环境设计》杂志主编彭礼孝的意见是“保护历史,保护特色”,“中国正变得千城一面,从东北到海南岛,一个又一个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地域特色。只有像丽江这样的小城因为地理位置偏僻,比较完好地保留了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从而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而这一切全有赖于城市规划。目前中国的城市规划因为各城市发展的状况不平衡而参差不齐,和西方国家相比更存在差距,最大问题就是无序的东西太多。像巴黎这样的大城市,城市规划就比北京上海有序得多,在老城保护等方面比我们做得好很多。而我们的很多行为都非政府主导,谈不上规划,很多是经济利益推动,所以今后最重要的就是加强规划的执行和执法力。

  面对在中国各大城市早已燎原的大拆大改,彭礼孝认为,城市规划的缺位和有缺陷的城市规划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甚至祸及子孙。“因为规划一旦实施,很难改正,甚至整个民族都要为此付出沉重的成本代价。比如北京上世纪50年代否定了梁思成的新旧城分开的方案,造成的后果就非常严重。起码今天的北京人一出门,就在为此付出高昂的交通成本代价,城市二环三环直到五环六环,像摊大饼一样。而对旧城的保护不力则更加可怕,拆毁了城墙和四合院,整个北京城高楼林立,不加限制的商业开发,使北京沦为一个不伦不类的大杂烩,而不是梁思成规划中那个美丽优雅的千年古都。而最可怕的是,北京现在还在拆。”

  未来中国的城市规划该做些什么呢?彭礼孝的意见是城市规划应更具眼光和前瞻性,而现在很多规划设计其实是跟不上城市和社会发展的。“城市规划应准确预测到城市发展的蓝图,最重要的是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而不是搞官本位和形象工程,像北京建三环、建四环等,别的城市还在效仿。所以我们的规划部门不能低估老百姓的智商,只有老百姓最知道哪个城市好。并且,各城市应该根据自己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规划,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随意更改已经制定的规划,比如建筑物的限高等。”

  宜居,100多个城市的向往

  据媒体报道,目前全国2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有183个提出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设想。但在上面提到的英国某杂志的评选中,伦敦、纽约并未上榜,可见,就宜居而言,国际化大都市并非唯一的标准。而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更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种种可能,我们的城市大可不必一味地追捧豪华庞大。而且,宜居城市的核心理念就是城市间的差异性。

  关于宜居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而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早在2005年1月,国务院在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提出了“宜居城市”的理念,此后全国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也都把宜居纳入其中。也就是说,宜居已成为城市的一个新理想和一场新革命,并由此考验着城市规划的理念、管理方式和城市空间的布局形态。但专家表示,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还处在宜居意识的觉醒阶段,要说哪些城市是宜居城市还为时尚早。我们未来的工作,是推动国家出台强制性政策,把“宜居度”纳入对地方城市政府的要求。

  彭礼孝说:“一个宜居城市首先环境要友好,不仅对人要友好,有好的空气质量,好的交通出行,还要心理上的友好,要让居住其间的人为这个城市自豪,这就上升到文化层面了,要认同和喜欢自己居住城市的文化和环境。”

  约翰尼斯?戴尔也表示,城市除了提供许多基本的设施,如医疗、教育等,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特色及与城市居民间的互动。他说:“每个城市居民对自己的城市是否感到自豪是一目了然的。所以对于宜居城市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或模板,每一个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

  德国再建设银行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阿耐?古斯比较偏爱瑞士的苏黎世,他表示:“每年都有国际组织来对全球大城市进行评估,找出哪个城市在舒适度和其他方面最佳,而且会有一个国际排名。几天前,我得知瑞士的苏黎世获得了这项桂冠。”

  灾难面前,规划该做点什么

  5?12汶川地震瞬间毁灭了许许多多城镇,这让许多城市规划者开始了反思和未雨绸缪:城里都是高楼大厦,地震来了跑下楼才发现无处可去,因为空地太少了。怎样降低灾难给城市带来的损失,怎样有效疏散、怎样的规划有助于救灾的进行,怎样将防灾设施和平时使用结合,预防各种灾害的措施的综合考虑等。而城市的防灾规划也正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彭礼孝说:“城市防灾规划首先要提前认识到灾害的危害性。四川地震后,北京随即公布了27块避险的绿地,但这对于北京这样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从规划的角度来谈城市防灾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城市中还有许多别的灾害,比如雨后堵车,就很考验城市管网的设计和市政工程的建设。”

编辑:Aggi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