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堪舆学)与园林建筑选址

2008-07-16 01:24:06    作者:佚名     来源:景观中国     浏览次数:

  一、什么是风水

  根据长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及实际生活的体验,在中国古代就已产生了一种有关住宅、村镇及城市等居住环境的基址选择及规划设计的学说,叫做“风水术”或“堪舆学”。其中虽掺杂了许多玄学的成分和迷信的色彩,但它的实质不外是在选址方面作为准绳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要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

  二、风水的基本格局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

  所谓负阴抱阳,即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次峰或山岗的左辅右弼山,或称为青龙、白虎砂山,山上要保持丰茂植被;前面有月牙形的池塘(宅、村的情况下)或弯曲的水流(村镇、城市);水的对面还有一个对景山、案山;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但只要符合这套格局,轴线是其他方向有时也是可以的。基址正好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地势平坦而具有一定的坡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背山面水基址的基本格局。具体来说,理想的风水格局应具备以下的形势名称及相应位置如下:

  1,祖山:基址背后山脉的起始山;

  2,少祖山:祖山之前的山;

  3,主山:少祖山之前、基址之后的主峰,又称来龙山;

  4,青龙:基址之左的次峰或岗阜,亦称左辅、左肩或左臂;

  5,白虎:基址之右的次峰或岗阜,亦称右弼、右肩或右臂;

  6,护山;青龙及白虎外侧的山;

  7,案山;基址之前隔水的近山;

  8,朝山;基址之前隔水及案山的远山;

  9,水口山:水流去处的左右两山,隔水成对峙状,往往处于村镇的入口,一般成对地称为狮山、象山或龟山、蛇山;

  10,龙脉:连接祖山、少祖山及主山的山脉;

  11,龙穴:即基址最佳选点,在主山之前,山水环抱之中央,被认是万物精华的“气”的凝结点,故为最适于居住的福地。

  不难想像,具备这样条件的一种自然环境和这种较为封闭的空间,是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的。我们都知道,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宋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来凉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可适于水中养殖;缓坡可以避免淹涝之灾;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果林或经济林还可取得经济效益和部分的燃料能源。

  三、我们怎么看风水

  提到风水,人们总是一头雾水。而我第一次接触风水也是在小学时代从外公那里看到一本关于易经八卦的书。古代的风水师为了维护其职业的生存和尊严,往往披上神秘的外衣,有自然独特的语言系统。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苛责古人。风水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风水对理想环境的追求,为研究环境提供了课题。近十多年来,“风水”一词,日渐频繁地出现于各种媒体,在神圣的学术殿堂,在简陋的地摊书肆,几乎随处可瞥见它的身影。对于一般终日为生计忙碌,无暇也无缘探究其深浅的大众而言,风水真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大疑团。几十年意识形态的控制,使人们习惯用一句“迷信”来否定它的价值,但一个业已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的文化现象,终不是一句话就能“批倒斗臭”的。可一个现实的矛盾现象樱在我们面前:一方面在小学的教科书上把它与看相、算命并列为封建迷信;另一方面,在名牌大学的建筑系中,有关阳宅与阴宅的风水研究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面对风水,我们究竟应该说些什么?

  (一)、风水起源:人对居住环境的选择

  风水学说,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文化的肥田沃土。风水起源于古老的相地术,是一门历代先民在几于年的择居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是古人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选择宅地、墓地,村落、城市的最佳位置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知识领域。想我先民,当年刚脱落动物界的时候,哪里有房子可住?饮风沐雨,餐风宿露,在天地间游走,“穴居而野处”,经常要为寻找一个适合的居所发愁。后来,“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湿”,这才有了最原始的住所,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家。据考证,最早的“卜宅之文”在商周之际或者更早就已出现,在我国最早的文献《尚书》和《诗经》,的若干篇章里,都有关于古代先民为域邑宫宅选址和规划经营的史实性记述。后世虽然发展变革渐趋繁复纷杂,但其根本追求一直未变,都是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以求达到天时,地利、人和,诸吉兼备,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居住方式是人类适应自然的一种选择。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居室看得很重,固然因为居室是人们安身立命之处,还因为原始人类在多少万年中都是迁徙不定的,他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居处来适应自然的变化,而原始农业发展,人类定居之后,势必只能以一个居处泉应付不同季节的自然变化,人们当然希望住宅既能遮蔽夏天的暑热,又能保证寒冬的日照;既可通风又有保暖,还要能躲避洪水猛兽的侵害,择居经验于是便在聚落选址的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我们看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已与后世的择居原理十分一致。而西安半坡遗址的平面布局,也让人清晰地看到古人在选择居住环境上的成功实践。可见风水并不是封建的产物,在奴隶社会甚至在原始社会中,就已有了思想的萌芽。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次介绍黄帝墓的专题节目中,就已谈到黄帝隆选择了好风水。

  就民间的情况来看,许多人一提起风水,往往把它与迷信连在一起。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多缺乏思考的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风水解释体系的深奥,混杂着非科学的成分。古代的风水师为了维护其职业的生存和尊严,往往不得不披上神秘的外衣,与今日的股票解说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苛责古人。风水所倡导的人与自姑和谐的思想,风水对理想环境的追求,始终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题。不能因为其运作方法有偏差,就忽视其思想主旨的合理性。风水对中国传统的自然观、环境观的发展,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艺术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都值得总结和发扬,应用到今天的城市规划和村落布局中去。

  (二)、风水取向:人与天地的和谐相生

  风水理论的基本取向于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与我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完全一致的。风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就是说人要顺应天道,以自然为本。人只有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才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风水不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把大地本身看成一个富有灵性的有机体,各部分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协调,这种大地有机自然观,既是风水思想的核心,也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华。

  背山面水的建筑选址的基本格局。村落或城镇在山与水的环境之下,各自然要素的最佳组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便是风水说中认为“有生气”的地方。一般而言,理想的风水宝地最好是马蹄形的,三面有山环抱,风水穴位于主峰的山脚下,山势走向呈某种吉祥动物的态势,穴前有一片邻水的开阔地,河流溪水似金带环抱,穴地本身干燥高爽,方位自然朝阳--不难想象,具备这样一种条件的自然环境,对人的生存来说当然是十分理想的。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属季风气候,背山可以屏挡冬日的寒流,面水可以迎纳夏日的凉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的日照,近水可以方便生产和生活。当然是有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了。中国古人历来认为,天地气交,化生万物,万物都要遵循天地的阴阳变化而生存,以与自然和谐为最高准则。于此最佳风水格局里,我们即可窥见一斑。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风水理论的实践到处皆是,如有名的皖南民居,如闻名的北京四合院,都是因地制宜地实践风水理论的典范。

  当今世界,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也向古老的风水学说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我们已经没有了那么多可供任意选择的生存空间;比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已使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异,旧的理论已不适应新的境况。再者,城市化的浪潮使得楼居的人群愈来愈多,人们能有一处住所已属不易,已无条件去讲究风水的优劣。而对这些新问题,传统的风水学说中对小环境的处理方式,和对不利环境的改造方面,都有待于人们去整理发掘。

  (三)、风水学说:向世界展示它的魅力

  人不管做什么事;,都有个最佳场所的选择问题。只有在那个最佳场所下活动,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风水的选择考虑到了自然环境的诸要素,其核心完全是唯物主义的。当然,风水所关照的人与自然交相感应的很多事象。也有许多如中医经络一类的天才直觉和潜科学的成分,以致于今天的科学也未必能提示其真谛,让人一窥庐山真面目,这未免令人遗憾,却也平添了风水学说的迷人魅力。风水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与阴阳、五行、八卦,四时,五方,天干、地支,天文、地理等许多哲学和科学的范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管这些联系有多么复杂,归结到一点,风水本身所探究的,乃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生。让天地所孕育的人类,安详诗意地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之中。

  四、风水与园林建筑的关系

  风水与园林建筑的关系,我们从园林建筑的美学角度去分析、解释与风水的关系:

  (一)、园林建筑对称美与风水的关系

  无论是阴宅还是阳宅,传统风水对周围环境的要求讲究“左青龙、右白虎”,这一风水模式就是美学对称均衡原则的最好体现。此外,各种建筑本身也处处体现出一种对称美。

  清代帝陵很注重对称美。以主陵孝陵为中心的神道,成为整个陵区布局的中轴线,其它各陵均以孝陵为中心向两侧排布。每一座帝陵都有一条与地球经线平行的中轴线,南北延伸相对称。中轴线的北端依次有隆恩殿、方城等主要建筑,一律坐北朝南。中轴线的顶端是横行的山脉,组成丁字形。中轴线的两旁都是成对的建筑,如望柱、壬午,彼此呼应。比如清东陵整个陵区的山川景物,皆由从昌瑞山到金星山的神道(中轴线)所左右,大小数十座建筑物沿神道排列配合有序,蔚为壮观。

  紫禁城的古建筑群更是注重对称原则。通过紫禁城的核心位置,贯穿着一条中轴线:从外城永定门开始,经过内城正阳门,然后进入宫廷广场的大明门(清朝改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又改为中华门),穿过广场,便是皇城上的承天门(即现在的天安门)。承天门内有端门,端门以内迎面而来的才是紫禁城正面的午门,又叫五凤楼。在这条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对称排列着内外两城最重要的建筑群,东面是天坛,西面是山川坛(后改称“先农坛”),以及太庙和社稷坛(即如今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进入午门之后,所有建筑物都采用了更加严格的对称排列形式。其中,只有代表皇权统治中心的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及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才端端正正地布置在正中央,且每座大殿上的蟠龙宝座,都座落在中轴线上。

  解放后,作为人民首都的北京城,打破了旧的格局,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已成为人民首都政治生活的心脏,而旧日雄居于全城之中的紫禁城,则已退居到“后院”的位置。但是,新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仍然保持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

  对称,是自然美的形象表征,譬如各种动物(人体、鸟兽、蝴蝶、蜜蜂等)皆呈左右相对。古今中外,许多古城、皇宫、民宅、陵墓,也多是左右对称的。空间位置的这种对称性设计,是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在这种模仿中人类得到感官的愉悦和情操的陶冶,进而产生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审美感受。

  (二)、园林建筑生机美与风水的关系

  既然大地犹如人体,那么也就有着人体一样经络和穴位,繁衍生育就是共同所在,生机勃勃也就成为正常的唯一体现。传统风水认为,选地要选雌雄交合之地,穴乃阴阳交合之区。既然风水“穴”的隐喻含义是女阴,那么,“穴”之风水美的象征意义就是“生生不息”。“阴阳交合而万物化生”,故而我们可以说,人们长期以来追求“风水宝地”,实际上就是追求一个有勃勃生机的生息之地。

  在如今的城市建筑群中,耸拔入云的高大建筑群,体现出的是“雄壮”之美;绿树成荫的街道公园,体现出的是“柔秀”之美,二者皆是生机盎然之象征,是建筑生机美的体现。这种刚柔相应、阴阳交泰之美,是城市"生机勃勃"的最好写照,也是对人类建筑美的最佳注解。

  古代贤哲在建筑实践中,处处追求美的效果,从住宅到宫殿,从坟冢到陵寝,都体现了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在传统风水中均能找到对应的内涵,这与中国传统思维的最大特点之一??“天人相类”、“万物归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物我同一??是分不开的,二者皆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特殊体现。建筑基本上是空间造型艺术,但它又是融合了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艺术。建筑是人的生活环境,环境气氛是建筑美感的基础,当我们置身与建筑之中,随着空间序列的展开才能领略其全貌。在霍然感受到的美或丑中,有时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很难寻到答案,而若从传统风水学的角度出发,却又变得那样简单,因为说到底“美是一种对人身心有益的感受”,而传统风水学则是一门通过特殊方式对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因素进行研究的学问,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传统风水学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建筑美学。

  (三)、园林建筑和谐美与风水的关系

  传统风水学所追求的美,是自然的美。“卜其兆宅者,卜其地之美恶也,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若配置其根而职业茂”。这里说明,在选择风水宝地时,应当注重地势的“美”与“恶”,同时,以天然的美为最好。这种自然美,就是井然有序的和谐。其次传统风水学说追求的美,是整体的美,而非零散的、支离破碎的美,“山管人丁水管财”;“有山无水休寻地”??这种整体美,就是有机统一的和谐。

  现代的城市建筑,整体建筑群高矮不一、参差不齐,单体建筑的外观造型也缺乏整体统一,加之一些纵横交织的电缆电线和颜色众多而又杂乱无章的住宅门窗等,严重破坏了整体的和谐美。因此,城市建筑的整体和个体面貌,都应当和谐,使人们的居住环境力求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

  和谐美,首先体现在人为建筑与周围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这个前提之下再追求建筑与建筑之间和自身的和谐美。

  清代帝陵就非常注意建筑物与大自然的和谐。以横向的山脉作为天然屏障,使陵寝的背后呈现气势磅礴的背景。各条排水渠道都因其自然,在水沟边砌石、架桥。在小山包上建殿宇,独具匠心。清代帝陵还能突出中心,孝陵在中央,两旁分别是景陵、裕陵等陵墓,从南至北,由疏而密,整个陵区无不是和谐美的体现。

  传统风水在相地时,有地形四美之说:

  (1)、美罗城周密。所谓罗城,就是穴场四周的砂水。砂水犹如罗列的星辰和护卫的城垣,故名罗城。穴场位置,犹如大将军坐帐,两边排列旗鼓士卒,八面城门锁住真气。

  (2)、美砂水内朝。四周的砂水环抱着穴场,顶部内倾,似有情之意,又象鞠躬的样子。

  (3)、每明堂宽敞。山环水抱的地势中有一块平地,小者可建村落,大者可立都市。

  (4)、美一团旺气。整个地面生机勃勃,林木茂盛,五谷丰登。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的说法,形象地说出了建筑的形式美是有法则可循的,其最高层次的法则就是和谐美。从以上所述的“地形四美”中我们可知,和谐美中包涵了曲线美和对称美,是建筑形式美的综合体现和最佳体现。而建筑除形式美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美,那就是“生机美”。如果说形式美是建筑美的肉体,那么生机美则是建筑美的灵魂。

  (四)、园林建筑曲线美与风水的关系

  传统风水的曲线美主要体现在“山环水抱”和“曲径通幽”两方面。

  “山环水抱必有气”,是传统风水的一条重要定律。中华大地,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不胜枚举,不仅被我国六大古都和名人故居所证实,也被名山大寺甚至著名的帝王陵墓所验证。而四合院建筑的左右两侧的厢房,犹如人的两臂成环抱之势,是“山环水抱”的另一种体现。“山环水抱”之所以有情,其理就在于其状恰如人伸出双臂的拥抱姿态,既然这种姿态表示欢迎,自然就是有情的最好体现,依据“天人合一”之论,则风水上的“山环水抱必有气”也就不难理解了。

  传统风水处处体现这种曲线美,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连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桥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肠之曲。“曲径通幽处”、“屈曲有情”,曲有深刻的内涵,象征着有情、簇拥、积蓄和勃勃生机。

  清代帝陵建筑群的抑扬顿挫和大小相间,则是曲线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清代帝陵,总是在大建筑物面前,修一些小建筑,如以石五拱衬托明楼;又在横向建筑的前后修纵向建筑,如泰陵的龙门与石桥,构成一处纵横组合。这样,整个陵区错落有致,波澜起伏。

  中国传统美学观从文化性格来说,是内向、含蓄的,建筑美学也不例外,以表现含蓄、幽曲的特征为主,但这种性格特征的表现不是单一的,除了含蓄、幽曲之外,还追求方正、对称之美。追求方正、对称之美是追求“大雅”的表现;而含蓄、幽曲的最终效果,也是为了通过丰富的层次变化,获得博大幽深的艺术效果,二者是基本统一的。中国传统美学观所表现出来的含蓄、幽曲和对称、方正之美,在中国风水中得到了丰富的展现。

  五、结语

  我国风水发展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从历代古建筑中不难看到风水学发展应用的痕迹。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天地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相辅相成、协调统一,这与风水学的主张是一致的。风水学的科学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虽然现代环境、空间、生态、心理等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些风水理论不谋而合,但风水学中的很多玄学理论仍然充满神秘的色彩。对待风水学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象有不少建筑师也在研究风水,但他们是因建筑设计所需去研究,并非认真地将“风水学”当作一门独立学术。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的风水观念实际受到中国传统的儒、道、释诸家哲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综合了中国文化的产物。

  参考文献

  [1]《风景名胜》李伊嘉《中国哲学史》仁继愈人民出版社

  [2]《风水理论研究》王其亨天津大学出版社

  [3]《北京史苑》于善浦河北人民出版社

  [4]《清东陵与西陵》愈进化北京出版社

  [5]《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中国科学院出版社

  [6]《清代陵寝的风水与选址》天津大学出版社

  [7]《风水与建筑》元羽元亮历史文苑出版社

  [8]《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科学院出版社

  [9]《阳宅相法简析》天津大学出版社

  [10]《中国哲学三百题》夏乃儒上海古籍出版社

  [11]《易学哲学史》朱伯琨北京大学出版社

  [12]Canada,ProvinceofBritishColumbiaMinistryofForests,1981,ForestLandscapeHandbook,PublishedbytheInformationService,Branch,MinistryofForests.

  [13]Buhyoff,G.J.,Leuschner,W.A.andArndt,1980,Replicationofascenicpreferencefunction,ForestSci.,26:227-230.

  [14]Buhyoff,G.J.,Wellman,J,D.andDaniel,T.C.,1982,PredictingscenicbeautyforMountainPineBeetleandWesternSpruceBudwormdamagedforestvistas,ForestSci.,28:827-823.

  [15]Buhyoff,G.J.andLeuschner,W.A.1978,Estimatingpsychologicaldisutilityfromdamagedforeststands.ForestSci.,24:424-432.

  [16]Daniel,T.C.andSchroeder,H.W.,1979,Scenicbeautyestimationmodel,predictingperceivedbeautyofforestlandscapes.IntheProceedingsofOurNationalLandscape(USDAForestServiceTech.Rep.PSW-35).Berkeley,Calif.:PacificSouthwestForestandRangeExperimentStation.514-523.

  [17]Kaplan,S.,1975,Aninformalmodelforthepredictionofpreference,InLandscapeAssessment,Values,Perceptions,andResources.Zube,E.H.,Brush,R.O.andFabos,J.G.(Eds).Dowden,HutchinsonandRossStroudsourg,PA.92-102.

  [18]Kaplan,S.1979,Perceptionandlandscape,conceptionandmisconceptionInTheProceedingsofOurNationalLandscape(USDAForestServiceTech.Rep.Psw-35).Berkeley,Calf.:PacificSouthwestForestandRangeExperimentStation.241-248.

  [19]Kaplan,S.andKaplan,R.,1982,CognitionandEnvironment;FunctioninginAnUncertainWorld,Praeger,NewYork.252.

  [20]Ulrich,R.S.,1977,Visuallandscapepreference,amodelandapplication,Man-EnvironmentSystems7(5):297-293.

  [21]《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天津大学出版社

  [22]《中国古都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23]《清东陵大观》于善浦河北人民出版社

  [24]《风水探源》何晓昕东南大学出版社

  [25]《方位与建筑环境》天津大学出版社

  [26]《周易,古代中国的世界图式》乌恩溥吉林文史出版社

  [27]《风水于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8]《阳宅风水术剖析》高林天津大学出版社

  [29]《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

  [30]《豪华的慈禧陵》于善浦河北人民出版社

  [31]《清代陵寝的风水》天津大学出版社

  [32]《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

  [33]《地学史话》罗心贤上海科技出版社

  [34]《风水典故考略》天津大学出版社

  [35]《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俞孔坚商务印书馆

 

编辑:xuan88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