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公园发展趋势探讨(多图)
Abstract: City park has play important function in citys development. Nowadays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park is facing some problems, in order to find a reasonable development path, we make thinks basi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city parks in Beijing., co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from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experience.
Key words: City Park;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Enlightenment ; Development Trend; City Beijing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户外活动场所,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城市公共园林。作为城市公园发展的里程碑,奥姆斯特德(Olmsted)设计的美国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New York,1858年)标志着公园走入普通人的生活,满足普通人的渴求,掀起了影响深远的“城市公园运动”(City Park Movement),公园运动的开展为现代城市公园建设开拓出了一片新的天地。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园林历史的国家,从传统的古典园林到近代城市公园,再到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每一个阶段都产生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公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在城市公园建设理论方面还有一些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在城市公园建设浪潮退却之后的明天依然能够找到今天的足迹,寻找一条城市公园发展的合理道路,近几年来对北京市城市公园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缜密的思考,以期从中有所启示。
1 北京城市公园建设现状
古典园林(颐和园)
现代城市公园(菖蒲河公园)
现代城市公园(朝阳公园)
北京城市公园按建造时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封建时期建造的园林,经改造后向公众开放的古典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如颐和园(图1)、北海公园等;另一部分是解放后建的“现代城市公园”(图2、3),它们的设计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改善了城市公园的分布和规模。以上两部分构成了现在北京城市公园的基本框架。
近年来,北京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提出了“新北京、新奥运”的城市绿化行动和加快城市中心区集中绿地建设的计划,自1999年开展大绿地建设以来,已建成城市万米集中大绿地89处,400余公顷,这些城市中心区大绿地绝大多数是建在城市居民密集区和闹市区,对改善城市环境产生了很大作用,其间有很多高水平的作品问世,如菖蒲河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等。同时,多元的设计思想不断涌现,相互碰撞,在诸多方面影响了城市公园的设计和建设。
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的开放、文化的碰撞、市场的拓展以及技术的进步使北京城市公园面临着一个复杂的发展环境。
2 城市公园发展趋势
2.1 城市公园建设与城市建设的一体化
2.1.1 城市公园成为城市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空间是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现代城市空间己不再是特殊的单一土地,而是综合地向外扩张,追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开敞与联系的空间。随着城市的结构调整、功能开发,城市公园的功能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公园建设不仅是建几个公园的问题,而是要与整个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使公园分布合理,形成“点、线、片、面”相结合的整体格局。
2.1.2 城市公园的共享性和开放性
公园建设要求与城市构成良性互动的关系,而不是像私家园林那般“孤芳自赏”或传统城市公园那般“故步自封”,它的开放性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公园开放性的实现层次除了考虑公园系统中公园与公园之间的整体性之外(公园系统的建设),还必须关注公园与周边街区的融通(具体单体公园的建设)。公园开放性所涉及到的内容,至少包括空间方面的开放、功能设施方面的共享和文化取向方面的一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园的使用价值及与城市文化的对应。
2.1.3 多元城市空间的利用
在城市土地资源严重稀缺的今天,合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土地(包括道路、停车场、水道、市场等),通过规划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综合利用空间无疑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与传统公共空间构成要素相比,其外向型的空间风格和生活化的公共空间之间的综合化、多样化将吸引尽可能多的使用者,并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
2.2 传统文化要素在城市公园中的发掘、运用和表达
“一个公园必须继承该地域的地方景观和文化。公园在整体上作为一种文明财富存在,必须保持它所在地方的自然、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特色。”(节选自《世界公园大会宣言》,1995年)自然景观是城市的基础,文化景观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如何发掘、如何表达、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应该成为规划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2.2.1 传统文化要素的保留、挖掘及再现
“跨海东征”景点
菖蒲河公园中的“扇子”雕塑
公园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文化的承载形式上,现代城市公园对文化传统的表达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形式的借鉴与继承,借助于传统的形式与内容去寻找新的含义或形成新的视觉形象,既可以使设计内容与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又可以结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使设计具有现代感。传统文化形式的保留及再现不要仅仅局限于整体风格及具体材料方面,重要的是能够挖掘出真正的文化内涵,可以使用现代的一些布置手段,利用具有现代感材料的处理方式,借助园林要素的形式或符号,在设计中选用“只言片语”的传统形式汇插到现代园林中。如紫竹院公园的“跨海东征”(图4),把中国象棋棋局拟人化再现,使游人形象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菖蒲河公园中的扇子铜雕(图5),都是作为承载文化的符号要素在园林中表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2.2 文脉的表达和场所精神的体现
北京植物园“黄叶村”
衡量一个城市园林文化品位的高低,最重要、最核心的指标无疑是文脉。文脉代表着一个城市园林所具有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代表着一个城市文化的特色化。而文脉和场所精神的表达正是通过一些具有特定时代意义的建筑或其它符号性的东西所承载,在新建城市公园过程中,要对场地元素辩证的分析,使具有特定价值的文化元素能够表留下来,使文脉能够充分表达,彰显场所精神。同时环境中优美的废弃建筑等原有因素还可以改造加以利用,被忽视的自然特征也都可以被揭示出来。皇城根遗址公园的设计方案中,京味文化的元素贯穿场地始终,明城墙遗址的发掘、保护与利用,使游人对北京的文化体验更加直观,印象深刻;北京植物园中的黄叶村,复原曹雪芹当年的生活环境,使人睹物思人,引发无限联想(图6)。
2.3 现代城市公园设计中的生态化、人性化、个性化
2.3.1 城市公园的生态化
朝阳公园植被景观
城市公园正从“咫尺园林”的微观尺度向“大地园林”“生态园林”的宏观尺度发展。现代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是城市公园的一个重要作用。设计应以自然布局为主,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和自然植物群落,景区中的主要景观建筑要与大自然流畅质朴的情趣相协调,不能把城市公园当作一处游乐场或娱乐场所来规划,一个真正的公园可以没有各种娱乐设施,但是不能没有绿色植被,如朝阳公园大面积的绿地和合理的植物群落,为城市的生态系统建设起到很大作用(图7)。
2.3.2 设计中体现人性化
公园道路五障碍设计
简•雅各布斯(加拿大)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961)一书中,认为“要努力协调人与现代空间的生理和心理关系”,一个公共空间设计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是否为大多数使用者所肯定,即公共空间的生存依赖于使用者的感受,当失去了人的关怀之后,无论它被设计得多么豪华舒适或是遵循美学原则,也只能是像雕塑。城市公园作为一个为人与自然、人与人活动交流的公共空间,通过空间的可达性(可接近性、大众性)、可亲近性和可参与性的景观要素的创造,营造多样化的活动领域,激发人们的正面情绪。同时,在公园设计中要体现人性化,体现对多数人的服务。如公共厕所的人性化设计、道路的无障碍设计等(图8),从细节中体现对人的关怀。
2.3.3 公园主题多样性
公园要有自己的风格即公园的个性。公园设计在遵循一些普遍的艺术原则、技术规范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手法,体现不同的特点,创造不同的主题。如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以雕塑为主题,展现不同的文化和艺术风格,成为其特色;菖蒲河公园以水为主,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适当设置雕塑小品,烘托气氛,画龙点睛,公园的夜景照明,突出红墙、河道和植物倒影,使人耳目一新;而明城墙遗址公园则运用简洁的设计手法,突出展现城墙的残缺之美,通过城墙、角楼展现沧桑之美。
2.4 多元设计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华夏名亭园”一景
时代的变迁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心理特征乃至使用方式,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设计思想。当前的城市公园建设理念正走上继承文脉和走向国际化并存的道路,多元化园林创作趋势将不可避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计元素(并且社会也比以往更宽容地容纳各类思潮和各种尝试)的引入,这种倾向性对于设计者来说应该是创造了一个更为宽松和更能发挥的设计环境。虽然两者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和实际操作层面上的对接会有些摩擦甚至冲突,但不同的设计理念将以多姿多彩的面貌展示在设计的舞台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如陶然亭公园中的园中园“华夏名亭园”,使传统园林的意境在现代城市公园中体现(图9)。(2)西方设计思想的引入与融合:西方的设计理念不断被引入,它的园林设计风格和文化符号在某种程度上给现代公园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理论方面开辟了新的方向,在实践层次上与本土景观文化不断融合,创造出现代风格的城市公园。
2.5 建设、管理过程中市场机制的引入
2.5.1 公众参与机制的引入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是一种让群众参与决策过程的设计,使群众真正成为公园建设的主人。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应引入公众的参与机制,听取公众意见。公众参与的结果能提升公众自身的园林审美趣味与欣赏水准,反过来影响设计师与建设者,创造高品质的园林景观,使环境和人的关系更和谐,使公园建设的盲目性消失。这一过程最为重要的是一种观念,即在公园和开放空间发展方面,仅仅依赖于政府部门,是不能解决好所有问题的。它还可能限制了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的资源和创造性,也限制了公园绿地所能带给社区居民的兴趣与主人翁责任感。在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泛的合作,会成为我们国家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方向。
2.5.2 建设过程市场机制的引入
我国目前开放空间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政府投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逐渐趋向政府与商家、企业公私合作的多种投资形式。政府管理机构要重点实施政策引导、宏观监控和依法有效保护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个人积极参与城市公园的经营与管理,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使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共同运作。在开发管理方面,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公园和开放空间的使用与商业、服务业的有机联系也是一个新的趋势。北京朝阳公园就是采用委托北京朝阳公园开发经营公司开发经营管理,采纳多方投资合作与管理的例子。
2.5.3 养护管理方式的转变
在公园管理上,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扩展,城市公园建设逐渐摒弃孤立、有边界的公园模式,以开放的形式与城市的开放空间相融合,满足大众化公共性的使用要求。建成后的养护管理主要有一下几种形式:(1)单位和个人“认养”绿地,捐赠花草树木和园林设施、义务植树等;(2)实行招标管理,达到降低养护成木、提高绿地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3)与街道联建管理,鼓励社区参与建立综合管理的新模式,利用社区工作优势与绿地管理具有互补性的特点,调动市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城市公园的管理中来实现公众与政府的互动管理。另外对部分居民区的城市公园,可探索实行属地化管理。
2.6 城市公园成为城市旅游新的增长点
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许多知名的大型综合公园以其独特的品位率先成为城市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可以预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旅游对城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因素如下:(1)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凝聚和积淀了我国数千年悠久的园林艺术文化,融人文美、自然美、艺术美于一体;(2)公园丰富的游览内容;(3)城市公园是生态绿地的主要载体,雅静的环境使其在城市景观中成为独具魅力的亮点;(4)良好的区位也是城市公园发展旅游的有利条件。所以说,“城市中心商业区和门户区的城市公园具有较强的旅游功能”。
3 结论
如今,城市公园的意义已不仅仅是20世纪市民们所需要的一个欣赏美景、相约聚会的场所,它在更大程度上随着城市开放度的提高,成为了人们认知这个城市、体验这个城市空间的主要领域。正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在一个多世纪前说的那样:“在这里,人们能够融合在一起,无论穷人还是富人,老人还是孩子,每个人的存在都增加了其他所有人的快乐”。
城市公园设计也改变了以往“轴线+景区+绿地+山水+园林建筑”的传统造园模式,人们心目中的公园已不是绿荫下的亭台。园林创作思维在科技高速发展和信息不断更新的现实面前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态的、人文的、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思潮正在设计舞台上尽情的展示着各自的风采,显示着当前规划设计领域中的平等、开放和包容。如何传承我国优秀的造园艺术,融合现代设计思想,创造出真正属于民族、属于时代的城市园林作品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