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武在中国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集体采访会上的讲话(图)

2008-07-30 17:47:39    作者:王凤武     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浏览次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巡视员王凤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巡视员王凤武

  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很高兴出席今天的集体采访会。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对我国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拟定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规划、政策并指导实施;负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审查报批和监督管理;组织审核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会同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审核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申报和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下面,我就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山河壮丽,景观奇特,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经达到187处,占国土面积的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57处;有 24 处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城市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资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度重视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城市园林和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认真贯彻“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在资源评价、规划管理、保护监督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加强了遗产地法规建设和保护规划编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严格贯彻《城乡规划法》、《风景名胜区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在遗产地保护方面,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强化了保护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不断加强遗产地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遗产地开发建设行为逐步得到规范。

  第二,强化科技保护,遗产地保护监管步入世界先进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分重视引入先进科技手段对遗产地实施监测。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大部分遗产地均建立了以景区卫星遥感监测、景区容量监测等尖端科技监管系统为代表的科技监管体系,实现了对遗产地土地利用、建设工程、生态环境、火警突发、自然灾害、游览秩序等保护管理工作的实时动态监测,尤其是景区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的运用,大幅提升了保护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对遗产地规划实施情况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状况的定期与不定期监测。通过对遗产地实施大面积的景区卫星遥感监测,提高了遗产地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水平。

  第三,坚持服务社会,合理利用遗产地珍贵资源。20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致力于引导各遗产地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服务社会,促进遗产资源永续利用。各地以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城市园林为主要载体发展旅游事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地处偏远、贫困地区的遗产地内外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安置了大批就业人员,带动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此外,各遗产地非常重视遗产的科普教育功能和展示展出功能,开展了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全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尽管各地在遗产资源保护和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还很不平衡发展,有些地方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遗产保护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始终如一的坚持保护好极其珍贵的遗产资源。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职责有关的内容回答大家的提问。

编辑:joj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