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飘带”冲击波??俞孔坚答记者问(图)

2008-08-18 17:41:32    作者:贾德昌     来源:《中国工程咨询》     浏览次数:

  秦皇岛汤河带状公园二期改造工程建设规模20万平方米,总投资4000万元。从规模和投资来看,在全国众多的建设项目中,是个“很一般”的项目。然而,从项目的影响和效果看,又是“很不一般”的项目。从施工至今,这个被定名为“绿荫里的红飘带”(以下简称红飘带)项目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成为城市生态园林的典范,许多城市相关负责人到此参观考察;这个项目自2006年7月竣工后在国内外多次获奖: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颁发的2007年度专业综合设计荣誉奖,被选为美国2008年第一期《景观设计学》杂志封面、2008年入选国际知名旅游杂志《康德?特斯旅行家》4月号?出的“世界建筑新七大奇迹”,成为国际著名生态建筑。这个项目还是近年来新闻媒体、互联网站报道最多的工程项目之一,也是当地居民和众多旅游者交口称赞的工程项目。政府重视,同行追捧,民众称赞,网友热议,构成了一股颇为强大的“红飘带冲击波”。

  “红飘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院长、“红飘带”项目首席设计师俞孔坚博士。下面是采访记实。

  “红飘带”景观设计框架

  本刊记者:俞院长,您好!最近一两年,“红飘带”项目成为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和中外景观设计界热情赞扬的工程项目。作为这个项目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的院长、项目首席设计师,您和您的团队用最少的投入,使这一昔日令路人?目的城郊荒地变成令人流连忘返的生态绿廊,为中国城市环境建设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请您简要地谈谈这个项目建设的大概情况和景观设计的基本框架。

  俞孔坚:汤河位于秦皇岛市区西部,因其上游有汤泉而得名。改造前的汤河两岸,蚊蝇孳生,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荒凉不堪。2002年10月,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开始对汤河两岸进行综合治理,对河道进行渠化、硬化,先期在汤河两岸建成了一个带状公园。汤河沿岸的改造,打通了通向市区的绿色生态廊道,但也出现了河道硬化带来的通病――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失去了自净能力的河道加剧了水污染。2005年,秦皇岛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对这一带状公园的二期进行建设,使城市的滨河地区获得新生。为此,秦皇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菅瑞亭广泛寻求合适的设计单位。在一次中国市长培训班上,菅市长与我相识。当时,我应邀为这个班讲课,主要内容是生态与人文城市理念与规划设计,并介绍了我们设计的几个案例。他很感兴趣,经进一步接触和了解,决定把汤河公园二期工程设计委托给我们。

  接受委托任务后,我们很快组成了设计团队。我是首席设计师,凌世红、刘向军、陈晨担任设计总监,牛静、何俊伟、宁维晶、孟羽佳、王铮、李何亮、廖安生、罗翠翠、李瑶参与了设计。

  我们在设计之前开展了实地勘察,发现项目场地有良好的自然禀赋。由于上游的山地和下游的防洪蓄水闸,使本地段内的水位保持恒定,水质清澈,是秦皇岛的一个水源地。设计地段内除部分被破坏和被占用外,两岸植被茂密,水生和湿生植物茂盛,主要以菱角、菖蒲和芦苇为主,东岸的乡土乔木尤其壮观,主要有杨、柳、刺槐,许多柳树甚至长在水中。多种鱼类和鸟类生物在此栖息。同时也发现场地具有城郊结合部的典型特征。多处地段已成为垃圾场,污水流向河中,威胁水源卫生;残破的建筑和构筑物包括一些堆料场地和厂房、农用民房、皮划艇服务用房、汤河苗圃用房、水塔、提灌泵房、防洪丁坝、提灌渠等,大部分遗留的构筑物破损、陈旧,有些已废弃不用,部分河岸坍塌严重。这一地带的利用比较复杂:一方面,当地居民和村民继续以原有方式使用,如放牧。同时,由于位于城乡结合部,缺乏管理,场地被低劣的餐馆、废品收购站所青睐;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把它当作游憩地,包括游泳、垂钓、体育锻炼、猎采等。所以。及时地规范和引导显得非常重要。场地虽然在城市主干道边上,对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可达性差,可使用性差。同时,由于人流复杂,空间无序,存在许多管理上的死角,场地对城市居民存在安全隐患,环境治理迫在眉睫。这一地带还存在开发压力:沿河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房地产开发,城市扩张正在威胁到汤河,渠化和硬化危险迫近。就在场地的下游河段,两岸已经建成住宅,随之,河道被花岗岩和水泥硬化,自然植被完全被“园林观赏植物”替代,大量的广场和硬地铺装、人工的雕塑和喷泉等彻底改变了汤河的生态绿廊。这是对本地段河道的一个警示和教训。而实际上,这一河段的东侧也已经建成了大量的住宅,新的房地产项目也在进行中。

  基于以上场地分析以及城市的关系研究,我们感到汤河公园二期项目的设计目标应当是如何避免对原有自然河流廊道的破坏,同时又能满足城市化和城市扩张对本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这是设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河流廊道的自然过程和城市居民对它的功能需求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汤河滨河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水源保护、乡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休憩、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

  因此,我们的设计基本框架由七大部分组成:一是保护和完善一个蓝色和绿色基底。严格保护原有水域和湿地,严格保护现有植被,设计要求工程中不砍一棵树;避免河道的硬化,保持原河道的自然形态,对局部塌方河岸,采用生物护堤措施,在此基础上丰富乡土物种,包括增加水生和湿生植物。二是建立连续的自行车和步行系统。沿河两岸都有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并与城市道路系统相联系,使本区成为城市居民安全性、可达性都很好的场所。木栈道或穿越林中或跨越湿地,使得公园成为漫步者的天堂。三是一条红飘带。这是一个绵延于东岸林中的线性景观元素,具有多种功能:它与木栈道结合,可以作为座椅;与灯光结合,而成为照明设施;与种植台结合,而成为植物标本展示廊;与解说系统结合,而成为科普展示廊;与标识系统相结合,而成为一条指示线。它由环氧树脂玻璃钢板构成,曲折蜿蜒,因地形和树木的存在而发生宽度和线形的变化,中国红的色彩,点亮幽暗的河谷林地。四是沿红飘带分布五个节点,分别以五种草为主题。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如“云”的天棚,五个节点分五种颜色。网架上局部遮挡,有虚实变化,具有遮阴、挡雨的功能,随着光线的变化,地上的投影也随之改变。夜间,整个棚架发出点点星光,创造出一种温馨的童话氛围。斜柱如林木,地上铺装呼应天棚的投影,在这天与地之间是人的活动休息和专类植物的展示空间。乡土的狼尾草、须芒草、芦苇、白茅是每个节点的主要植物。五是两个专类植物园区。(1)宿根植物展示区:总面积约为7700平方米,位于东岸北侧原堆料场。通过宿根花卉的不同色彩,构成白色、蓝紫色、橙黄色和红粉色四个花园,周边包围着茂密的树林,营造宜人的氛围。区域内除了展示宿根花卉外,还利用场地内原有料厂的建筑基底,设置茶室和景区服务中心,提供多样服务,同时,沿道路设置自然主题的阴棚和花架。人们在品茶休憩的同时得到更多的视觉享受,了解到更多的植物知识。(2)草本植物园:总面积约为4300平方米,位于场地西岸的北端,与宿根植物园隔河相望。植物园保留了场地原有建筑基底的平面和肌理,在其基础上加以丰富,用于展示乡土草本植物,主要是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根据原有场地带状肌理,在以白砂为基底的场地上,种植草块及成排的乔木、柿树、白蜡,给场地带来明显的季节特色,形成许多灵活宜人的小空间。场地周边保留了大量杨林、槐林,适当补植同种植物,以达到林木繁茂的景观效果。在植物园内还设置了休憩的茶座,供人们赏花观草、品茶休憩。六是旧建筑和构筑物的保留和利用。包括:专类植物园区内利用料厂的建筑基底建筑茶室和接待中心;保留和利用西岸水塔作为观景塔;改造利用泵房,以作为环境艺术元素;灌渠的利用而成为线形的种植台;防洪丁坝的保留和利用而成为植物的种植台。这些构筑物及其遗址的保留和利用,为公园增添了多种意味。七是一个解说系统。解说系统由23组解说点构成,采用统一的形式分布于东西两岸,与栈道和各个平台相结合,用于向人们讲解自然和场地知识,使人们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对自然有更深入的了解,起到科普与启智的作用。

  “红飘带”冲击着什么

  本刊记者:从您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红飘带”的设计尊重原有河道的植被,尊重历史遗迹,突出城市与自然之间、人和生物之间、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和谐、统一。二期工程竣工后的汤河公园,3.1公里长的水面碧波?漾,两岸16.8万平方米的草坪?茵如毯,近百万棵各种树木郁郁葱葱,格外醒目的是那飞舞的“???”。如今的?河公园,白天是花卉植物的世界,夜晚是宁静而浪漫的天地,成为人们亲水、娱乐、休闲的理想去处。正如一些网友所评论的“大胆的创意,简练的手笔,将平常物注入时尚感,兼顾实用,勾起人们亲近的欲望”。但是,我从资料中了解到,这么好的设计方案,最初在评审过程中有很多争论,甚至没有得到当地设计评审会的一致接受。评审会委员中有不少人仍然以中国传统园林的价值观来衡量这个项目。这说明“红飘带”从一开始就在设计理念上发生碰撞和冲击,“红飘带”究竟冲击着什么呢?

  俞孔坚:是的,最初的评审会有过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以传统的园林价值观还是以当代景观设计学的理念指导项目设计。一些评委所持的中国传统园林价值观在中国是非常普遍和典型的,事实上,直到最近,许多大学的园林专业教育仍建立在士大夫化的清代、甚至明代以前的审美观的基础之上。而我们更注重景观设计领域的全球趋势,我们的设计团队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尊重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充分利用当地材料;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坚持保护、减量、再用和循环与再生理念;让自然做功,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合作,减少设计的生态影响。我们看到太多的优美河道在公园建设和美化的名义下被毁弃,代之以化妆式的、硬化的所谓城市公园。我们决心打破通常水利和园林工程的设计模式,不再走“硬化河岸,绿化、硬化路径与人为景观相隔离”的老路,而是在维护汤河公园原有生态功能、保留自然河流的绿色与蓝色基调的基础上,以最简约的设计、最经济的人工干预,对有利用价值的自然元素进行保护性改造。我们的设计强调对原有自然河道和植被的尊重,即便是最野的本地草木,也是值得保护和利用的;对历史遗迹,哪怕是最寻常的,被认为是破旧的农业或工业建筑和曾经的水利设施,都应该作为场地的历史,给予认真的研究和善待,用它们来丰富场地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叠加新的设计,那应该是当代人的,反映当代生活和审美情趣的。在城市与自然之间,在人与生物之间,在历史与现代之间,建立一种界面,这种界面便体现为一种设计的景观。我们的这种设计理念得到了包括市长在内的一些专家的强力支持,评审得以通过。秦皇岛市园林局局长杨丽娜在工程中作为市长的代表和委托人在项目建设中坚定实施设计方案,使工程顺利竣工.

  用实践开启理念

  记者:我看过您接受《城市环境设计》记者的采访录。当记者问及“红飘带”的设计灵感来自何处?是设计一开始就产生的还是在设计过程中的顿悟?您回答说“红飘带”的灵感并非一时的想法,其中简洁的手法在很多项目中都运用过。由此我想到,您们设计的“红飘带”不仅仅是在承担一个城市环境建设项目,而是通过这个项目的实践开启景观设计的新理念。“红飘带”不是一个孤立的项目,而是您们近年来所作的一系列景观项目案例的组成部分,您们是在用实践开启理念。我的这个感觉对吗?

  俞孔坚:是的,您的这个感觉很对。近年来我们做过很多类似的景观项目,比如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都江堰广场、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景观、台州“反规划”案例和浙江永宁公园等,这些项目可以说是一脉相承,通过这些项目的实践,我们在努力开启一种符合当代景观设计学的理念。这一理念的基本出发点是倡导“寻常景观”与“白话的城市”,将生态环境通过人的设计,最大程度上让人理解环境的特征,意识到环境自身的重要性,通过艺术将景观视觉化,用艺术把环境生态解释出来。不改变自然,又满足人的需要,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完美的处理方式。例如“红飘带”的设计和建设,不仅集中体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理念,而且体现了城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厉行节约的执政理念,二者的结合,为我国城市环境建设乃至整个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错误理念和令人担忧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环境危机的严峻性,于是提议将建设节约型和生态型城市提到重要的位置,并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影响。2006年8月,建设部组织召开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反思过去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浪费之风,大力倡导节约型园林绿化模式。仇保兴副部长在会上提出,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与一些城市园林建设的做法不同,秦皇岛市重新审视该市的优势和城市建设的不足,积极倡导节约型城市建设理念,“红飘带”的设计和建设,就改变了常规的园林建设方式,不仅成本低廉,而且给市民提供了多种服务。

  记者:2008年“红飘带”项目入选国际知名旅游杂志《康德?特斯旅行家》4月号?出的“世界建筑新七大奇迹”,成为国际著名生态建筑景观。我认为,《康德?特斯旅行家》的评选,本身就是不同寻常的举措,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景观项目的认可,更是人们对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的赞同。

  俞孔坚:此次“全球新七大建筑奇迹”的评选标准中,生态因素占据了重要位置,毕竟如何保护生态、尊重生态,已成为全球人共同的目标。在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有效地、合理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一个拥有本地历史与文化特色、人文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

  记者:为准备这次采访,我阅读了大量资料,包括您的多本著作。我感到,在用实践开启理念方面,您个人身体力行,为促进中国乃至世界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您从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攻读博士毕业后,曾在美国SWA集团从事景观与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多年。1997年回国后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和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即现在的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来,您主持和主要参与了百余项大型的国际国内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项目,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其中5项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奖,2项或世界青年建筑奖,三项获得建设部人居环境范例奖。您倡导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理念不但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也为广大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所采纳。多个设计作品被美国等国外大学作为教学案例,并收入教材。从2003年开始,您多次应邀在全球景观设计师大会等重要国际大会上作主旨演讲,2007年应邀在澳洲举行的国际城市设计大会上作主旨报告,还应邀在美国、印度、墨西哥、澳洲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10多所大学开展全球演讲,使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学开始走向世界。这些成绩,已经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我现在想知道的是,您多年孜孜不倦为开创当代景观设计事业而奋斗的动力源泉是什么?

  俞孔坚:这个问题说来话长,简单地说,这是基于我多年体验和研究而树立的的理想。其动力可以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我们国家的发展需要当代景观设计学。景观设计学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它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共同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三大学科。景观设计师的终身目标是将人的活动,包括城市、建筑、水利和交通等人类工程,与生命的土地和谐相处。景观设计学的基本定位是生存的艺术。当前全世界能源、环境、生态、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的国家面临着生存问题。我们的耕地被大量不科学的城市建设所侵占,土地沙化严重,400多个城市缺水,75%的地表水受污染,50%的湿地已经消失……这些严重威胁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安全、健康、幸福生活。上述这些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有多种原因,以土地综合设计为核心的当代景观设计学科的缺位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需要建立当代理念的景观设计学,以此重构乡村和城市景观,更好地、有效地、合理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一个拥有本地历史与文化特色、人文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二是我们在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中需要用当代景观设计学纠正与当前时代要求相悖的传统做法。例如,在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中,以单一防洪为目标的自然河道的渠化和硬化工程,在我国大小城市建设中方兴未艾,大江南北大小河流都面临被硬化的厄运,这将对国土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同时治理工程往往耗资巨大。又比如,过去景观设计学在定位上存在着致命弱点,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表现是把景观设计学作为古老园林艺术的延续。实际上,景观设计学不是园林艺术的产物和延续,而是我们的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种种生存艺术的结晶。这些艺术来自于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而获得可持续的生存和生活实践。因此,我们需要以“回归生存的艺术”为理念建立和发展当代景观设计学,纠正那些落后时代发展的做法,从可持续的大地景观格局、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可持续的景观材料和工程技术等方面来实现可持续的景观。三是建立当代景观设计学并以此指导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建设,是当今时代的大趋势,我们国家要更好更快发展,必须赶上这个大趋势并争取走在前面。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正在对以往有损环境和生态的城市景观建设进行反思,将可持续环境与发展作为景观设计学的战略主张。1993年10月,国际景观设计领域最有影响的组织一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发表《ASLA环境与发展宣言》提出:景观是各种自然过程的载体,人类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健康的景观之上的,培育健康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恢复大量被破坏的景观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便是可持续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景观设计学的根本的专业目标;2005年8月,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IFLA)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国际景观设计教育宪章》申明,面对这个快速世界,景观设计师必须对未来的景观负责。我们相信,任何影响户外环境的创造、使用和管理的行为和事物都将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带来重要影响。我们有责任通过改进教育,培养未来景观设计师,使他们在自然和文化遗产背景下,创造可持续的环境。这表明,建立和发展当代景观设计学,已成为当今国际大趋势,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而我国在这方面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至今尚未建立当代景观设计专业组织。我感到自己有责任通过学术研究和强有力的实例,向人们展示景观设计学如何在治理大环境和解决生存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而建立和发展中国的当代景观设计学并使其走向世界,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建功立业。

  “天地一人一神”的价值观

  记者:您的志向和所作的工作令人敬佩。我祝愿您们的事业越来越兴旺!我在您的专著和所写的文章中,多次看到“天地一人一神”这一组合文字。我也注意到,您们的设计研究院是以“土人”冠名,而在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办公楼进口门墙上,也赫然写着“天地一人一神”。请问“天地一人一神”的内涵包括那些内容?

  俞孔坚:我先介绍“土人”的内涵。土人指的是重归真实的人地关系。土,意指乡土,指的是日常和寻常,白话和方言,是平凡的人和平常的事。它相对于豪华和异常而论。也就是说,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要重建文化归属感和人与土地的联系。我们必须珍惜普通人的文化,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珍惜对于脚下土地而言是真实的普通事物。我们的设计研究院以“土人”冠名,宣示着我们在景观设计中不追求豪华与离奇,而是将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与普通人的生存为重,倡导“寻常景观”与“白话的城市”和“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接下来谈谈“天地一人一神”的内涵。我们认为,“天地一人一神”代表当代景观设计学的核心价值观。景观是一个天、地、人、神相互作用的界面。在这一界面上,各种自然和生物的、历史和文化的、社会和精神的过程发生并相互作用着。这里所说的“神”,是指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古人认为山、水、土地本身是有精灵的,它们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文化身份的丧失以及人与土地精神联系的断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担负起重建天地一人一神和谐的使命。

  “天地一人一神”还表明我们在景观设计中遵循的三个原则:(1)设计尊重自然,使人在谋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2)设计尊重人,包括作为生物的人的需要,作为文化人的认同和文化身份。(3)设计关怀人类的精神需求,关怀个人、家庭和社会群体与土地的精神联系与寄托。我们认为,国际景观设计学尤其是中国景观设计学要想成为保障人类健康安全、重建和谐的“天地一人一神”关系的主导学科,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起源问题,就必须重归“生存的艺术”和监护土地的艺术,而非一门消遣、娱乐的造园术。

  记者:我听明白了,“天地一人一神”既是当代景观设计学的核心价值观,又是您们从事景观设计学研究和具体项目设计的核心价值观。那么,您是否结合“红飘带”项目以及其他项目案例谈谈如何体现这种核心价值观?

  俞孔坚:可以。“红飘带”项目的设计理念前面讲了不少了,我再从尊重自然和关怀普通人的精神需求及尊重人与土地的密切联系方面作些补充。“红飘带”的环境很丰富,实际上是十分多样,有林地、草地、湿地及垃圾场改造的花园。它是在不改变环境、不破坏地形、不砍一棵树的前提下,通过人的流动、人类的活动将不同环境“串联”起来,将环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人在这里主要是体验环境,解释环境。“红飘带”代表着城市元素。这条路径必须放在一个大的环境背景里解释,如果这条路径放在任何一个城市建筑环境里就没有意义了。以前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用人工替代自然,以前的公园都是这样建的。但是我们用了一个最强烈的城市元素,红色的座凳,还采用了现代合成的玻璃钢材料,而不是自然的元素。除此之外,灯光、步道,所有人工的、象征城市的元素都被整合到这个红飘带中来了。实际上,这条飘带集合了城市的元素,告诉人们这个地带已经城市化了。这是一条城市化的路径,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体会自然。如果环境不城市化,当地居民是无法接受的。举个例子,设计一条土路,虽然很生态,但是当地居民是不会接受,也不会引起他们的环境意识。而我们设计了一条人与自然联系的路径:既不走狭义的环保主义路线,也不走通常的开发主义路线,我们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做到了人跟自然真正的和谐。这种和谐是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让人充分地感受到城市化。我们做的其他项目都是体现了“天地一人一神”这一核心价值观。例如广东中山岐江公园,在一个废弃的船厂基址上修建而成。设计师并没有完全丢弃这些锈迹斑切的机器设备,而是通过精心设计,保留、再利用这些材料和乡土物种,将这片废弃的土地变成一块供当地居民使用的生机勃勃的土地,重新建立了普通大众与土地之间的精神联系;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用土生土长的水稻,营造了一块丰产而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绿地,展示了如何将农业景观引入城市环境,如何通过最普通的农作物,使我们的城市变得丰产而美丽。同时,将传统的农业文化变成一种活的过程,与作物的播种和收割的节律一起,进入校园和城市,在当代城市中重建了当代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漂浮在湿地之上的花园,充满了人文气息。它是由经过设计的树阵、路网和绿色背景之上的故事盒组成,达到了城市和自然的交融;浙江黄岩的永宁公园则“以洪水为友”,保护客流的自然形态,恢复被水泥渠化和硬化的河道,重建河滩湿地,并集约化利用河滩湿地,作为洪滞留、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市民生态休闲的综合功能区。

  记者:谢谢俞院长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您介绍的“红飘带”项目及您们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倡导、建立当代景观设计学事迹,令人赞叹不已。我再一次祝愿您们的这一开拓性的事业更加兴旺!


生态、宜人的“红飘带”

“红飘带”项目全景

编辑:royal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