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火车何时不再是文学的敌人

2008-09-04 18:44:06    作者:李晓亮     来源:中国网     浏览次数:
  “像带鱼,就像被压扁了的带鱼那样,想叫也叫不出来,想哭也哭不出来;满头大汗,浑身乏力,呼吸困难,是死是活,只能听天由命了……”这不是小说作品中叙述,而是新闻报道中的一节心理描述。它是几年前,一位叫邵丽真的乘客春运时乘火车的切身感受。

  “春运”已经被誉为“一年一度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其间的酸苦悲辛,非置身其中不能知也。所以,当胡戈的《春运帝国》,甫一面试,立刻引起了无数情感共鸣。

  在国人的“春运恐惧症”的语境下,“火车”、“铁道部”、“春运”似乎已成为不少人心中的敏感词,任何相关新闻都能引起关注。下面这条新闻也不例外:日前,铁道部副总工程师郑健,首度向外披露,“'十一五'期间,铁道部准备投资约1500亿元修建548座新客站,其中要建成一批百年不朽的客站。”

  “1500亿元”和“百年不朽”,被一些媒体提炼为关键词,自然也引来大量跟帖。归纳起来,大家的主要疑问在于,“百年不朽”真能炼成么?果真如此,随着科技发展,百年后还能发挥预期效用吗?如果不能,岂不造成巨大浪费?当然,也有一些网友是借这个话题,诟病“铁老大”的积弊,一浇心中块垒。

  应该说,质疑不无道理。暂且不论其间程序正义是否无可指摘。单就现实可行性而言,就可存疑。因为这些车站,首先必须对抗“推倒重来的城市建设”之病。当下,一些城市的管理者,希望按照自己的设计改造、重建城市。若重建病得不到遏制,车站说不定很快就湮于千人一面的城市广场或地标性建筑群中了,何谈不朽?

  还有个问题 总是排着令人绝望的长队,这些问题不解决,火车站建得再敞亮,也是徒具外表。

  对比国外,在法国,乘客已可网上订票,在自动提票机上取票;而在美国,火车上朋友可以相视而坐,座位也掉转方向,小孩子都可以把它当玩具。当然,囿于国情,我们不会奢望中国火车也能如此便捷舒适,但这种服务理念,无疑值得学习借鉴。

  同样,我们也不会天真地以为,质疑或发对声,就能阻遏开建的步伐,比如淮安南北标志园,已在争议声中如期开工。但作为纳税者,我们至少应该看到每分钱用到了刀刃上。信息的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的监督,是最起码的要求。抛开分歧与争议,我们也真诚希望建设出质量过硬,在目前余震不断的大地上,真正屹立百年的车站,如此则功莫大焉了。而不是像湖北大竹水电站那样,刚一竣工即遭废弃。

  当然,百年不朽,只是一个传奇式想象。“不朽”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经久耐用,还包涵内在精神价值考量。无疑,车站的实用价值要大于观赏价值,建筑美学应让位于现实功用。而从现在“铁老大”饱受诟病的买票难、退票费、服务态度差、站票坐票同价、严重超员甚至酿发惨剧等诸多问题来看,钢筋水泥的百年车站,也难以深入人心。

  若是铁道部真能认识到服务上的不足,而非陶然地给自己打90分,并在公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以民生为念竭力改进,直臻善境,才能真的不朽。必先有一个人性化的铁道部,而后有百年不朽之车站。如此,则哪怕简陋的山区小站,也能不朽于世。套用经典句式就是:有的车站简陋,但它会不朽,有的车站奢华,但早已腐朽。

  有学者说,上学时看了车厢里残酷的抢位战,才彻底抛弃了“庸俗浪漫主义”的想象,不再认为火车意味着传奇邂逅,而是视火车为文学的敌人。笔者也曾有持车票却挤不上车最后爬窗入车的惊险经历。这让人想起一句诗:“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或许只有当春运不再是国人梦魇,火车才不再是文学的敌人,车站也才有望真正不朽吧。

编辑:songgaofe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