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08-10-18 23:42:41    作者:郝小飞     来源:北方报     浏览次数:

  我国大部分在山地,组成坡面的形态的要素就是坡,是地面的形态。这种状态所呈现的景色,往往是人们欣赏的对象,它又含有艺术性。对坡面的分析可为景观的建设提供给出指导和规矩。一般来说许多坡合成一个小地貌,例如河流、冲击平原、三角洲,许多小地貌可以合成一个大地貌。例如:火山、高原、盆地。许多大地貌,又可以合成一个超级大地貌,例如大陆台地与大洋洼地。供人类生存的地球表面,并非由同一种物质所组成,其地面的高度,也非处处相等,它是由一些超级大地貌合围而成的一个球面。反过来看,每个超级大地貌,包括许多个大地貌。每个大地貌又包括许多小地貌。

  小地形学研究专家邹豹君对小地形的美学特征有着精彩的描述,“人们都有这样的一种体验。当我们的视线,无意之中,忽然触及到一座高大而壮丽的高山;或者在旅途之内,峰回路转,骤然出现一片明媚而秀丽的水;或者车马驰驱,到达一望无际的平原;或者漫步海岸,走到一片由细沙构成的洁净海滨。这时候心头上往往涌现起一种永远说不出的愉快。这种愉快,显示小地貌悦目的状态,也引起人们内心的欣赏”,“进一步说,当人们攀登高山,爬越峻岭时;脉管内血液流动与循环,已经加强;鼻孔与肺部呼吸动作,已经加深。这时候,会觉得通体舒泰,精神焕发。如遇见悬崖绝壁,巨石凸岩,往往也会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呼。有时候,刚刚爬上高坡,一阵风吹起,树枝上一些枯黄的叶片,慢条斯理的向深谷飘落,下降时那种美妙的回旋,也可以把人们的视线,暂时吸住。”

  地形对视觉感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山谷有宽窄深浅,山面有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山体形状、坡度大小不仅对生态过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们的视觉牵引起着决定的作用。浑圆山顶、平坦起伏山脊,开阔鞍部和陡峭的悬崖,波折的山脊以及封闭的峡谷视觉的感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我国古人对山水、林木有着精彩的论述。

  计成认为山林地是造园最佳之地。因为“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宋代韩拙《山水画全集》提出“木有四时,春英夏荫,秋毛冬骨”。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又做了更为精深的描述“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路随地作低平”、“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山以水为血脉,以草地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林泉高致》中的《山水训》中有“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春山烟云绵连,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清代画家恽南田《瓯香馆画跋》提出“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写秋者必得可思之意。”

  明代沈颢在《画尘》提出“于春如庆,于夏如竞,于秋如病,于冬入定”。

  王维《山水诀》中指出“山藉树而衣,树藉山为骨,树不可以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以乱,须现树之光辉”,讲述了山丘布局与花木配置的辩证关系,实现了《园冶》中所写的“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现代空间理论研究表明,地形中存在着影响着人们视线移动的能力,人们的视线总是会沿着山谷向上,而在山脊处则会被牵引向下,地形中存在的视觉张力,决定了景观能否与自然和谐共存,能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现代生态学研究也表明,地形决定着水分、养分等在空间上的分布,继而影响着土壤湿度和肥力,从而影响着地表植被的空间格局。

  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通过借鉴前人对地形的视觉分析的经验总结,同时也要科学的分析地形的生态作用。综合考虑地形在景观设计中的视觉、生态作用,对发挥景观在地形中的视觉效果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编辑:hellohxf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