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陆健健:生态功能是人工湿地建设的核心指标

2009-01-05 17:31:14    作者:郭泽莉     来源:中国花卉报     浏览次数:

  近年来,各地城市湿地项目纷纷上马,大型湿地公园落户城市,不少居住区项目也以建设湿地水景为由头,吸引消费者注意。日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健健教授指出,在要求城市湿地呈现自然优美景观的同时,更要重视发挥其特有的生态功能,但目前我国城市人工湿地设计与建设中存在的三“不”一“没有”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湿地建设健康发展的障碍。
  陆健健指出,按照与人的关系,湿地可分为三大类:自然湿地、人工湿地、结构湿地。其中,自然湿地现在多以建设成为保护区或实施修复工程而发挥生态功能;人工湿地则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按照湿地生态功能人为建造而成,如城市内常见的人工湿地公园;结构湿地的主要功能是污水处理,可以看作是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湿地底部铺设不同粗细颗粒的介质,水面配以植物景观,如在农村村舍周边建造的小型污水处理池。

  建设思想存在两大误区

  目前,围绕城市人工湿地建设存在两个误区。一种是纯自然保育主义,这种观点主张让自然进行自我修复,不要人为参与,反对通过规划设计建设湿地。另一种观点是人定胜天。设计建造城市湿地像做水景设计一样,对每一个细节都要进行设计,完全没有自然的成分。
  陆健健指出,自然修复固然不错,但是一块人工湿地需要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自然调整才能形成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发挥生态功能,这对于目前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而言是“等不及”的。城市建设对于湿地系统也会产生干扰,因此在设计建设时,要顺应城市发展速度以及湿地生态系统基本规律,人为帮助自然完成自然的自我设计,尽快建成和完善其生态系统。而过分强调景观设计,忽视生态功能,当“绣花枕头”的路子也是行不通的。此外,由于不同区域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特性不同,设计湿地时也要参考城市所处位置的经纬度、海拔高度、水系水文等一系列参数,不能照搬一种模式。陆健健将其归纳为两点??结构重建,功能修复。

  设计施工要克服三“不”一“没有”

  对于城市湿地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陆健健将其归纳为三“不”一“没有”??本底调查不清楚,设计不合理,施工管理不到位,没有生态监测与反馈。陆健健说,湿地设计前期调查对于后续工作成功开展非常关键。如果不清楚原始资料擅自动工,很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一两年后湿地变干涸或成为臭水塘。这不仅是资源的严重浪费,此类项目动辄上亿的建设资金,也会因此白白流失。而不了解周边水系情况,也就很难采取恰当的建造模式,不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长久发展。
  针对设计不合理,陆健健表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水循环与水流线路设置不当。湿地应体现水循环流动性及水位季节性变化两大特性,但实际项目设计对水位调控很少考虑。其实通过水位季节性涨落刚好能够体现出湿地生态优化特性。如反季节水位,即通过人工调控使得湿地在雨季相对较干,以便更好地吸纳雨水,而在旱季则有充沛的存水。其次,忽视生物组分与多样性。湿地设计不应是追求种多少种树木,存多少体积水体,能否体现生态功能才是重要指标,但目前人们过分重视景观性,以视觉美作为标准。此外,对于外来物种的态度也有些矫枉过正。一些生长速度快、可人为控制、能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外来物种可作为工程物种进行栽种,在两三年后形成人工植物群落后再进行林相改造。只有有了植物,才会出现与之相对应的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组分,进而形成生态系统。第三,缺乏功能指标检测。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湿地生态监测应从设计之初就开始实施,贯穿整个建造过程,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由于湿地工程主要由园林绿化工程企业建设,习惯于园林建造手法、对于生态学知识的匮乏导致很多施工企业不按照设计要求施工,随意修改设计方案,影响了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鉴于此,在实施西溪湿地工程时,除了设置工程监理,主管部门还专门设立了生态监理。我们不仅要在图纸上明确表示体现湿地生态功能的设计思想,还要亲自指导、监督工程人员将它们落到实处。”陆健健说,生态工程的功能滞后性问题也使得湿地在建成两三年后才会逐步显现其生态功能,没有生态监测与反馈,就无法了解湿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因此,此项工作应该定期开展,工程前期、中期、后期都要有相关指标详细记录。

  严格技术管理尤为关键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陆健健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建立专业的咨询评估专家队伍;第二,制定湿地工程技术手册。这两项工作都应由国家相关部门负责。“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他们不仅有专业的咨询评估专家,从前期规划、选址开始进行把关,设有专门的工程队伍负责施工,还有工程手册明确各项建设指标,到项目竣工后仍派遣专家进行最后评估,检测是否达到原设计规定的生态功能。每一个环节都严格管理,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此外,在制定工程手册时,也要考虑区域性特点,在明确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允许各地进行调整,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让每一块湿地发挥最佳的生态功能。”

 

    相关内容:

    陆健健

  华东师范大学 终身教授 博士生导师

  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美国获得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的生态学家;我国第一本湿地专著《中国湿地》的作者;为开创和推动我国湿地生态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多年来一直从事生态学教学和科研,已培养博士10多人,硕士近30人;出版学术著作9部,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承担国际合作,国家科技部,基金会和地方政府科研项目20多项,荣获省部级一、二等奖五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功能、服务功能评估与价值化;以及湿地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恢复与重建。

编辑:Aggi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