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大学生就业中有多少“人为障碍”

2009-02-24 18:35:29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

    对中国大学毕业生来说,2009年是名副其实的“就业年”。一方面,2009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10万,新增了50万人,此外,2007年和2008年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经营困难,用人需求大幅下降,甚至连“财源滚滚”都因与“裁员滚滚”谐音而成了新春祝福忌语。2009年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就业前景。为此,从中央到地方近来纷纷出台措施,竭力为大学生创造就业空间。

  与此同时,记者近日调研发现,当前就业环境中存在着诸多阻碍大学生就业的“人造壁垒”,这些“壁垒”一旦得到破除,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的就业困境。

  壁垒一:用人单位“试而不用”现象普遍

  白磊是太原师范学院的应届毕业生。2008年10月,他通过了一家网络企业的面试。但这家公司告诉他,需要试用3个月才能决定是否最终聘用。为了求职成功,在随后的3个月里,石磊起早摸黑地工作,期间,这家公司负责人频频向他表示,表现好就可以留下来,这使得石磊更加努力工作。然而,年关将近,就在石磊满心期待地签完协议回家过年时,却被告知无法签约。

  “这三个月我付出了许多努力不说,单是招聘会我就错过了不知道几个,机会成本太大了,这三个月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白磊说。

  白磊的经历并不是个案。记者连日来采访发现,当前就业市场中存在的诸如此类的“试用而不录用”、“用而不聘”现象,正成为许多大学毕业生的“梦魇”。

  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山西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宏林告诉记者,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抓住大学生急于就业的心理,以“试用”为名大量招进大学生,而最终录用的寥寥无几。

  “不久前,一家股份制银行在山西大学要了60多名学生试用,结果签了就业协议的只有三四个,”陈宏林说,银行是“试用不录用”的典型代表,一些银行每年都打着试用的旗号过来要一批人,推销信用卡等业务,学生们辛苦干了半年后,说不要就不要了。

  山西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献忠说,很多企业常年都在招聘,之所以是常年招聘,就是因为光试用不录用,把大学生当成周期轮换的廉价劳动力,恶意廉价使用大量大学生,使用一段时间后,采取种种理由解聘学生,或者增加劳动量、减少待遇,让学生主动辞职。这部分用人单位以企业为主,民企居多,但也不乏一些知名企业、银行。

  民盟山西省委社会服务部部长康国强近来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专题调研。他说,利用“试用期”廉价使用大学生劳动力的现象在山西企业用人单位中较为普遍,这种现象让大学生有付出没回报,不仅耽误了找工作的宝贵时间,使大学生的求职信心受挫,也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造成较大影响。

  壁垒二:县乡两级单位缺人才用人却不规范

  记者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不仅表现在大中城市用人需求几近饱和,人才供给过剩,还表现在县乡两级人才缺口较大,但却存在用人不规范现象,由此形成种种“人才壁垒”。

  山西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韩书保说,教育学院是山西大学就业最难的学院之一,本科生协议就业的很少,有10%就不错了。与大学生就不了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西很多基层学校人才紧缺。很多农村学校,都是初中、小学毕业的在当老师。2008年暑假,有2个学生去静乐县一个农村支教,既当中学教师,也当小学老师,什么课都带,临走时被学生抱着不让走,优秀教师之缺可见一斑。

  一些师生提出,当前基层教育、卫生、文化等涉及民生岗位对高素质人才的缺口很大。来自晋中市和顺县牛川乡其林台村的山西大学毕业生郑子忠说,由于缺少医生,老家很多村子、乃至乡镇卫生所成了摆设;很多县里高中教师是从乡镇初中转来,而乡、村教师则多是临时聘用的代课教师。

  民盟山西省委社会服务部部长康国强则告诉记者,他曾到山西某县调研,竟然发现该县公检法系统里没有一个政法专业的毕业生;此外个别县的人民医院,竟然没有一个医生能动手术。

  另一方面,部分县乡基层部门“人才难进”现象突出。山西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宏林说,当前县乡许多部门一方面人才缺口非常大,但另一方面,许多优秀的大学生进不去,主要源于基层各种关系错综复杂,选人用人程序不规范、不公正、不透明。实际情况是,哪个部门有用人指标,很多都给了关系户,普通大学生则鲜有机会。此外,随着基层教师待遇的提高,一些人把用人指标当作谋利的工具,还有一些人宁可用低薪雇用临时教师,吃中间的差额。

  这些选用、用人不规范等行为,客观上成为了阻碍人才供需良性互动的“壁垒”。郑子忠说,很多大学同学,尤其是女生想回老家当教师,但是没关系进不去。同学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形容“关系”对找工作的“重要意义”:“有权有钱的不怕,剩下都在怕,学好数理化,不如一个好爸爸。”

  壁垒三:部分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欠缺

  除了客观环境,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壁垒”。

  在采访中,许多正在求职的毕业生表示,其实工作岗位不少,好工作也不少,但自己很多方面离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相差很远。比如英语口语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都是许多大学生的软肋。而这些恰好是许多用人单位所看重的。

  不少用人单位向记者反映,大学生们找工作难很无奈,而他们找不到好人才也很无奈。“现在用人单位需要的都是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需要的都是‘招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人才,而现在高校培养的人才普遍难以满足这一要求,”一家用人单位负责人说。

  除了高校培养模式和市场需求不配套,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外,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观不努力也是造成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欠缺的重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许多大学生上大学以后,失去了目标和方向,由于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主观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大学期间不能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对大学生涯进行合理规划,从而导致浑浑噩噩过完四年,临到毕业时对照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才傻了眼。

  山西省人才市场信息联络部部长杜晓华说,现在的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更加理性务实,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动手能力、再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吃苦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与之相比,许多大学生非但不具备这些东西,还因眼高手低、没有责任心等等毛病屡遭用人单位诟病。“尽管总说这几年人才过剩,找工作难,但自身过硬、真正优秀的人才,找工作并不难。”

  多措并举破解“就业壁垒”

  采访中,一些高校学工干部、相关研究者和大学师生提出,从当前形势来看,大城市就业空间已日趋饱和,而除了扩大农村就业渠道外,县乡两级的企事业单位仍然有较大的就业缺口。与此同时,打击一些以“试用期”为名恶意廉价使用大学生的用人单位,也能一定程度上拓展就业空间。因此,有必要从制度规范、加强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入手,破除阻碍大学生就业的“人造壁垒”。

  一是通过政策规范用人单位的试用、录用行为,打击恶意招聘。一些高校师生建议有关部门出台规范性文件,对用人单位试用、录用比例作出规定,并采取列入黑名单等方式对违规单位进行处置。

  二是要强调就业指导实效,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他们识假辨伪能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虚化,不少学生不知道就业指导中心的办公地点,也没有接受过具体指导,学生缺乏求职经验和技能,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也不了解,这是大学时期糊里糊涂,缺乏学习动力和方向,导致自身素质欠缺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宜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三是规范大学生实习、见习制度,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太原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袁群方说,根据近年的情况看,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很好,因此,应大力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当前许多专业的大学生实习、见习制度不完善,很多都流于形式,有些还变成了以赚钱为目的。因此,学校对此应进行规范,延长实习期,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为大学生联系实习岗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各项操作技能,并加强实习过程中的指导。

  针对县乡两级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壁垒”,接受采访的高校师生认为,基层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应该进行改革,应当由上级部门统筹基层用人编制、需求规划,规范招聘、用人流程,根据基层人才缺口的特点,统筹选用人才。

编辑:Aggi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