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访庞伟:建一座公民之城

2009-03-17 18:16:01    作者:陈丹丹     来源:《雅居生活》     浏览次数: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广州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比起当时的北京上海,它充满活力和上升精神,它成为了启动理想的城市。从内陆的北方,来到这里的人们同时迎面遭遇亚热带南方的热浪和改革的热浪。在一个到处都是粤语的城市,人们恍然有着置身国外的感觉。

  现在已经在南中国拥有很高知名度的景观建筑规划师庞伟先生,也在那个时候来到了广州,开始了他的求学旅程,也开始了他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的思考,当然思考的对象也包括了他生活的这座城??广州。

  早春时节,我们在丽江花园采访了庞伟先生,话题一直围绕着城市化和我们所在的广州城。以下内容根据与庞伟先生的对话整理。

  21世纪的今天,历史上从未有如此之多的中国人生活在城市或与城市这样密切地联系着。今天大多数人理解的城市,以为充满硬质地面、楼房街道、超市商铺就是城市,其实作为定义一个城市最根本的东西是城市生活、城市精神,而两者似乎更深入说明了城市之为城市。城市的生活和城市的精神主体是人,城市是人的一种状态。纽约、巴黎、东京都不仅仅是物的堆积,是纽约人、巴黎人、东京人使那里成了纽约、巴黎或东京。在我们这儿,城市的建设还太侧重物,人的文明状态不尽人意。

  经济学家张五常说过,发达国家城市化率要达到四分之三。目前一个全球最大城市化的浪潮正在席卷中国。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生活在城市里面,却不拥有城里人的户籍、待遇,不享受同等的教育,他们的城市化素质也不是城市的标准。这是我们当下城市的真实和尴尬。城市的建设始终要回归到人的层面。而人的建设目标是一个公民社会。

  广州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城市。有人调侃,爱一个人让他(她)来广州,恨一个人也让他来广州。广州不算是一个优雅的城市,但是无可争议地,作为南中国最大的城市,它也是整个南中国最有活力的城市。这里是24小时运转的社会,塞车状况可以持续到晚上11点,湘菜馆比粤菜馆要多,人流、物流、信息流都是滚滚洪流,这里充满机遇,充满机会。然而这里也充满着混乱和无序。中国历史上几次真正的思想解放思潮都发源于斯,管理上的滞后,表面的无序,不能遮羞广州根本的动人之处。

  和近在咫尺的深圳相比,广州的精英度和精彩度都是不足够的。这里几乎没有前卫的思潮和人群。甚至,奢侈品的消费比不上内地的一些城市。在上下九和地王广场充斥着大量年青人的流行文化,很香港、很东京。广州没有中心舆论,没有人太关心别人怎么生活,彼此之间既有距离,也相互尊重。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在硬件上,广州都已经落后于北京上海,并不一定是中国最优秀的城市。但是在文化方面,广州蕴含着南粤人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广府文化的大本营,并且迄今仍然有着一批最好的传媒力量,这些东西恰恰是其他城市没有的。在这个基础上,如何接合各类当代因素,建设一个公民社会是我们这个城市需要思考的方向。

  毗邻港澳的广州其实最有可能诞生一个公民社会,建造一座公民之城。

  目前关于旧城改造有不少的议论。

  在新城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我们会把眼光聚焦在旧城上,旧城中有历史的影踪,有城市的昨天及记忆,有城市的来龙去脉。但危险的是,我们在旧城改造的时候,很容易仅仅被商业价值所左右,这样往往会丢失真实宝贵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已经丢失就再也找不回来。旧城改造不能图大,图快,需要有一种敝帚自珍,怜香惜玉的态度,应当小心翼翼,不怕从一条条小街小巷开始,需要设计师、商人、文化人甚至所在居民等等利益攸关方的参与。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旧城改造就是要激发城区的活力和城市居民的认同。只要房子还有人居住,还有商业活动,还有人的笑声歌声,旧城就不会死去。如果简单地认为旧城就是提炼文化符号吸引旅游者,这种破坏比放在那里更可怕!

  上世纪80年代,我读过一套丛书《走向未来》,里面提到:只有现代化的人才能建现代化的城,只有现代化的城才能培养现代化的人。这是一个悖论,似乎也应验了今天的城市窘迫。我们很多时候在建设新城的时候往往带有旧的思维,旧的视觉惯性。于是,建造的所谓新城其实根本不新。

  每个城市都会存在问题,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主角都是人。如果我们都怀有一颗平和的心,互相亲善友好,这已是一个好城市的基本了。我们还需要机会和挑战,还需要有蓝天、阳光,要有很好的步行系统和绿树,要有风吹拂着人们的发梢、衣角,这就是最理想的一座城市了。

编辑:royal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