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胡洁:行走在通往自然的轴线上

2009-07-24 16:30:52         来源:《科学中国人》2009年第7期     浏览次数:

  要真正深入挖掘中国风景园林文化和优秀的传统,用于新的建设浪潮,并与西方的先进技术理念高度结合,真正做到中西合璧,打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新型风景园林,使之在国际风景园林行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胡洁语

  随着全球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类与日俱增的需求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已经愈演愈烈。为了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全人类长远的健康、幸福与欢乐,人类必须与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谐相处,并做到明智地利用自然资源。当此情形之下,一种与自然系统、自然演变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特殊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经验,显然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事实上,这种新的专业我们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找到,它就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L.A)。19世纪,这一名称由美国Landscape  Architects之父--F.L.Olmsted(奥尔姆斯特德)提出,其核心就是"城市环境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和"园林艺术"。如今,这一专业的领域已经扩大到地球表层规划的范畴。我国著名风景园林教授孙筱祥先生预言,21世纪,从整个地球的自然地理条件出发,基于这一专业的宏观的大地规划新学科必将出现。

  风景园林行业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园林以其独特的韵味与魅力享誉世界。如今,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代表的众多大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的成功实施,更让我们看到了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行业的崭新未来。


  胡洁:行走在通往自然的轴线上

  2008年,对胡洁来说,显然意义重大。
  那一年,他捧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向北京奥运会庄严献礼。
  那一年,他成为北京227号奥运火炬手,传递激情与梦想。
  那一年,他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关于人类与环境,关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关于人才的培养……
  从清华园,到美国,再到清华园,一颗赤子之心牵引着胡洁行走在那条通往自然的轴线上,一路风雨跋涉。

飞扬在水木清华的青春

  自由成长

  在美国时,一位深谙中国历史与现状的美国教授曾对胡洁的优秀满怀好奇,他说:"你在美国的学习成绩很好,看起来你的知识积累是很不错的。但是,十年文革中国几乎中断了正式的教育,你是如何完成知识积累的呢?"

  面对这样的提问,胡洁总是侃侃而谈。

  胡洁1960年出生在清华园,父母都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从牙牙学语到信笔涂鸦,胡洁眼里看的,耳里听的都没有逃开建筑这个主题,清华十七公寓更见证了他的成长历程。

  然而,1966年,一场政治运动波及全国,父亲胡允敬被下放劳动,母亲不久也被下放,仅有6岁的胡洁只得和姐姐一起过上了住校的生活。

  "正是那段离开父母的日子,培养了我们的自立性格和自学能力。"回想起当初的日子,胡洁满脸笑意。

  那时候,学校里几乎是不上课的。于是,作为教授们的子女,胡洁与他的小伙伴们从小养成的自学习惯便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每天,他们从清华的建筑馆跑到机械馆,再到化学馆,再到……他们聚在一起做游戏,玩耍,更重要的是互相交换从父母那儿学来的知识。他们找来化学书、物理书、文学书一起阅读,甚至从实验室里搬出器材做试验。在这群少年的眼里,清华园就是一个藏着无数宝贝的大宝库。

  "小孩之间也有竞争,互相攀比。"攀比的不是别的,而是知识的多少。胡洁至今还清晰记得自己询问一个小伙伴有什么知识时,他神秘地说:"我不和你们说,说了你们也听不懂。"那神气劲儿,真让人忍俊不禁。原来,他会背诵200多首古典英文诗,是他爷爷教的。"当时,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几乎都能背下来。"小孩子们互相督促,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现在想来也是一幅无限美好的画卷。

  当然,出生于建筑世家的胡洁也有自己的嗜好。他酷爱画画,把借来的小人书都画在了父母画图用的"蓝图"上。无论是《杨家将》、《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他都要有自己的"版本"。对于绘画的热爱与兴趣,让胡洁深深陶醉,他甚至因此"画"成了班上的美术课代表。

 

  美术--建筑--园林

  如果说胡洁对于美术的热爱是出于天性的话,那么,真正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还得从中学说起。

  "遇到吴承露老师,是我一生的幸运。他不但美术功底深厚,还有一颗难能可贵的培养人才的心。"谈起初中的美术教师吴承露先生,胡洁满是敬意。

  那是1974年,胡洁参加了吴老师组织的美术宣传小组。当时,吴老师白天带着他们画大字报,晚上则拿出苏联列宾美术学院课程教材,开始真正的美术课教学。从方块到圆球,从水彩画到中国画,再到油画,吴老师带领着他们游弋在美术的世界,常常持续到晚上10点多钟。

  当时的清华附中,每天晚上11点钟,都会有一群快乐的少年雀跃而出,赶在清华北门关闭之前回家。每次看到他们着急的样子,看门的老师傅总是会说:"门不会关的,你们回来了我再关。"

  "那段时间,我每天一吃完晚饭就过去学习,几乎每天都学到半夜。但是很奇怪,一点都不觉得累。我想,主要是非常有兴趣,而且大家有一个组织,都非常有兴趣,可以一起交流和讨论,学习的氛围也很好。"如今,那群少年都已长大成才,在美术界,建筑界,或相关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如果1977年,胡洁没有跑去中央美术学院去探听考试的消息,他或许还执着于自己的美术之梦。在那里他看到,大部分考生都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子弟,而且很多人是在北大荒那样的偏远地方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刻苦磨练。他们的画作,已经让人们几乎难以分辨是学生作品还是印刷品。

  西方哲人说,人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是的,正是有了对自己的准确估量,胡洁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建筑,凭借着扎实的美术功底,考入当时全国八大建筑学院之一--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大学期间,他认真求教老师,虚心请教父母,刻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1983年,胡洁从建筑学专业毕业,考入北京林业大学,跟随中国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孙筱祥教授学习。

  孙筱祥教授是一位注重实践的名师,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他让我们到圆明园、北海去,让我们喜欢哪儿就把哪儿画出来,回来再给我们讲园林。"就这样,胡洁带着工具测量了十多个园子,画了不知多少图,平面、立面、剖面、透视……在具体的操作中和老师的讲解中,胡洁一点点地走向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深处。

  采访间隙,我们发现,在胡洁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他与孙筱祥教授一同设计的《诸葛亮草庐模拟设计图》。尽管目前这张设计图还未付诸实施,却依然被胡洁视为珍宝。

编辑:joj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