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园?第七届园博会展园设计方案

2009-09-23 23:57:11         来源:济南园博园官网     浏览次数:

贵州馆效果图

  前  言

  为响应第七届国际花卉博览会,贵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承担了贵州馆总体规划任务,并与2009年2月派人到济南贵州馆的所在地进行踏勘。本规划以国家有关法规为依据,按照贵州馆的总体规划要求及深度进行编制。是以提高现代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集中展示现代园林花卉的成就和发展方向,加强行业的技术合作和交流,加快城乡花卉产业化步伐,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空间,倡导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为宗旨。

  按照花博会对室外展区的总体要求规划设计。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突出生态理念,体现生物多样性,强调植物植栽品种的合理搭配与展区的整体景观营造,做到人与自然的交流和协调以及自然物种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力求新颖、独特,进行贵州馆的总体规划设计编制。

  贵阳馆的规划

  贵阳馆(黔园)的概况

  贵阳馆(济南)展区,位于中央湖东岸滨湖大道以西,传统园林展区内,展区地处道路交叉口,交通便利,一面临水,环境优越,整体地形以微地形缓坡为主。园区形状大体成圆形,总面积为2450平方米。

  设计依据

  1.国家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2.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3.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筹备办公室提供的电子版《规划总平面图》以及相关说明等资料。

  4.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州侗族鼓楼》

  规划理念

  生态理念:突出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

  文化理念:体现贵州特色的“侗族文化”;

  科技理念:创新性、示范性,探索本行业的科技创新;

  特色理念:突出标识性与独创性,彰显地域特色。

  指导思想

  体现花博会“文化传承、科学发展”的主题,以生态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智慧,展现和传承传统文化为目的,贵阳馆的规划本着以上原则,以贵州喀斯特自然山水地貌为骨架,贵州乡土植物为血肉,融历史文化的内涵,串侗族风情之主线,全面展示贵州侗族人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风貌。以贵州的水体、山丘、林木花卉、侗族风情等构成的优美环境为基础,建成体现侗寨建筑遗风的生态的贵阳馆为目标,其内包含鼓楼景观、花桥景观、禾晾景观、歌坪景观、水车景观、门楼景观以及贵州特色山水景观等内容的既有民族气息,又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独特性综合贵阳馆。

  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按所处的地形特点,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改造,并根据主要观景视线来源,合理布局。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要素,通过地形地貌体现丰富的景观类型。

  (2)、生态性原则:贵阳馆是以岩石、花木为主的专类园。在规划设计中,根据贵州花木特色以及沈阳的气候条件,采用乔、灌、草、藤搭配,注重配植各种观叶观花植物,做到四季有景,使植被更丰富多样。体现有山有水有植物,山水植物相依,静中有动,景色迷人的园林景观。

  (3)、艺术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的核心是创造性。贵阳馆注重对自然山水和侗族文化的发掘,从而使贵阳馆不论在民族文化上,还是在其景观上,都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并充分考虑游人在园中的游览角度和观赏点,力求游人可进入、可参与、可享受于其中。

  (4)、人本性原则:即是“以人为本”,建贵阳馆的目的是提供人们欣赏贵州生态园林、侗族文化、贵州乡土花木的地方。因此,贵阳馆必须满足人们对贵州特色文化的需求。贵阳馆必须在侗寨的乡土人文、乡土素材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发掘。

  (5)、地方性原则:把握侗寨特征,利用侗寨的特色建筑,通过多种造景手法,体现侗寨的人文与自然互动的生态特色,创造出具有侗族的特色景观,使侗族景观及景观文化本土化。引入国际上现代园林设计的新理念,创造出新意的特色,使其有别于其它省份园址的特有景色。

  设计构思

  贵州是一个山清水秀、地理环境丰富,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此设计本着展现贵州优美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的原则,使游人通过这个窗口,对贵州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更全面的了解贵州,将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交织的多彩贵州呈现于世人面前。

  整个园区以水池为中心,点缀山石,将自然界丰富的山体形象“缩龙成寸”地集纳在有限的空间里,以表达其自然山体的意向。以侗族风雨桥、古楼作为标志性的建筑,并结合侗家生活场景、娱乐活动和所用工具,设计成景观小品点缀其间,形成一种浓郁的地方特色。

  为了更好的体现贵州喀斯特地形地貌,在现有地形基础上,创造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

  采用以点串线的布局形式,以一条游览路线贯穿各个景点,展开景观序列以及空间的转换,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总体布局

  根据所表达的内容以及园区的组织结构,将整个园区划分为入口区、歌坪区、水景区、绿地区四个景观区。

  (1)出入口景观区:

  出入口景观区设在园区东南面临主园路的一边,设有主次两个出入口,都采用不规则的形式,地面铺装采用青石。在主入口,是侗寨前门,是侗族寨门的简洁形式,寨门是一种充满灵气的、古风十足的小型建筑,为“井干式”的木构建筑,设计为一组指示牌,上面标注贵阳馆(黔园)及其简记,由石磴引导进入园区。在园路旁有一条从水池引导下来的小溪,在小溪上架设有水车。次入口也采用侗寨寨门,是标准的寨门,侗族称之为“现”,第一印象地展现给游客贵州古朴典雅的民族风貌。

  (2)歌坪景区:

  采用流线形的池塘驳岸,采用方青石石板铺装,歌坪上有点题的组景,地面铺装和主园路旁的斜坡绿化联系在一起,斜坡上安置了自然的石头块,形成三列石头阵石头阵中间有青石板铺装的图案,合歌坪的铺装图案构成了侗家的少女的项圈银饰的形状。在歌坪的中央设置了一块光滑的卧石,从卧石开口离缝处流淌出一股清泉,为池塘的水源。歌坪也叫歌堂坪,可以说是侗寨社区的小型露天广场。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广场。其功能有祭萨、哆耶、抬官人、跳芦笙、开大会等。

  隔其水面有半圆形小广场用于连接两条道路,广场一面临水,上面设置一组图腾柱与鼓楼遥相呼应,图腾柱的图案主要表现侗家“上刀山”的内容 ,“上刀山”又叫爬刀梯,是在木梯上安装锋利的刀子作为梯级,表演者赤足踏在利刃上蹬上蹬下,脚底的肌肤竟丝毫无损,是苗、侗等少数民族祭祀、祈福、驱邪的一种仪式,也是祭拜龙母的内容之一,是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

  (3)水景区:

  水景区由钟豉楼、水池、绿岛、风雨桥组成。

  水池居于全园的中心位置,本着取法自然的原则,来体现水池参差自由、有聚有分、似断还连的变化组合。水流从歌坪卧石的石缝里缓缓流出,形成水塘,由风雨桥分割成两个空间,北部水面以阔为主,南部水面以曲为主。池边采用松木桩设置的亲水台,游人在观景的同时,可以嬉水,增添趣味性。

  钟豉楼座落在三面环水的小岛上,游人在池畔可观赏到古楼映入水中的美景,波光楼影、虚实相生,美不胜收。鼓楼四周为岩溶景观,在假山上敷上青苔,并配植兰花以及岩生植物。鼓楼的安放有“点穴”的意思,因此,在视线效果较好的地点,用假山石营造了一个“龙窝”,就像侗族歌谣中唱得那样“鼓楼建在龙窝上”。

  陆地与绿岛之间由风雨桥连接。侗族居住地域,古称峒溪之地,山环水绕,沟壑溪流遍布,为了交通方便,故架设风雨桥。经过长期的演变,风雨桥在侗族的观念中,已经远不止是实用的工具,是侗族具体地实现风水观念的一种文化操作。

  在风雨桥桥头的一块陆地上设有禾晾,禾晾是用来晾晒捆扎成束代长穗的禾稻,禾晾挂满着金黄色的谷穗时给侗寨平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4)绿地景观区:

  园区三面以松林围合成一个独立的空间,通过地形的变化,道路的曲折使得空间得以变化,互相渗透。主要采用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植物,形成四季花卉区、疏林景观区和密林景观区,通过乔木、灌木、草坪及花卉的巧妙搭配,创造出自然、清新的植物景观,让游人感受林间乐趣,欣赏林间美景。

  主要植物:油松、龙柏、银杏、槐树、枫杨、紫竹、火棘、刺梨、蔷薇、白三叶、红三叶、石菖蒲、鸢尾、鹅掌楸、文冠果、西府海棠等。

  建筑与环境设施设计

  侗族建筑为中外建筑艺术之奇葩,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别具情趣,其多姿歌舞、民族节典活动更是醉人心扉、贵阳馆(黔园)把再现侗族风情为重点,将游人引入如诗如画的异乡丽境之中。建筑与环境的设施营造侗族风情显得尤为重要。有如下建筑和环境设施:鼓楼、风雨桥、门楼、禾晾、水车、歌坪、图腾柱、指示牌。

  交通组织分析

  由主入口、歌坪、上坡的石凳、风雨桥、、岩石平台、出口,环形的游览路线,简捷流畅。

 

编辑:zhaohu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