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专访曲格平:中国环境政策思路的演变与发展

2009-09-30 17:24:31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


原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环境保护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开创时期进入到了发展的新时期。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呢?记者日前采访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改革开放30年环境保护事业的领导者和见证者曲格平。

  记者: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开始的就事论事到成为国家战略,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其政策思路是什么呢?

  曲格平:环保工作就是从就事论事做起的,某些工业“三废”如何综合利用,某些工厂的浓烟污水如何治理,都是一件件具体事情。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联系起来,看成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后才开始的。在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出台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32字方针,体现出当时对环境保护事业的认识。这个方针在社会上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好评,并对开展环保事业起到了指导作用。

  记者:环保“32字方针”是怎么发展成为环保基本国策的?

  曲格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加深,环境保护战略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1982年,我们在回顾10年发展历程和准备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文件的时候,就认识到“32字方针”的不足和局限性,就打算提出一个具有战略高度、又符合国情的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经反复切磋并广泛征询意见,提出了“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同步发展方针”。虽然在征询意见时,对“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有很大争议,但由于有理有据,国务院赞成这个建议。回头看看30多年的实践,也证明环境保护国策地位的确立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

  记者:那么,“同步发展方针”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曲格平:“同步发展方针”的完整表述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同步发展是一个简称。这可以看成我国环境保护战略的总方针、总政策。它体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发展相统一的理念,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指明了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方向,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我国提出的“同步发展方针”,早于联合国专家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5年,两者的基本政策思路是一致的,而我国的同步发展方针目标和重点更加明确,更具有操作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就曾高度评价过这条方针。很显然,如果各项事业都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并按三个效益相统一去检验,环境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就不会形成目前这种严峻环境形势了。很可惜,对这条方针我们没有很好宣传,也没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层面上全面深化和认真执行。不过,从环境保护的理念上看,这条方针并未过时,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记者:落实同步发展方针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曲格平:同步发展方针,是指导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正确方针,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了与同步发展方针相配套,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一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是谁污染谁治理;三是强化环境管理)和“八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这三大环保政策和八项制度,把环境保护的国策地位和同步发展方针具体化了,是对有中国特色环境保护道路的新开拓、新发展,是我国环境管理从理念到实践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环境管理由一般号召到靠制度管理的重要转变。

  上述说到的环境保护大政方针,具体化就是三大政策和八项制度。这些政策和制度在全国推行,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这些政策和措施是符合国情的。为了使这些政策和措施更加具有法律规范性和权威性,更好地推动环保事业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被逐步纳入了陆续颁发的环境法律当中,这些法律目前仍在全国普遍实行。

 

编辑:joj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