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我国著名古建筑、文博专家罗哲文

2010-04-06 16:55:17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民族文化遗产守望者罗哲文老先生,即将在4月17日迎来86岁的寿辰。为此,中国风景园林网特别制作了罗哲文先生人物专题,记录了罗老在文物保护、古建筑维修和保护、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名城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展示了罗老在摄影、诗歌、书法方面的成就;同时网友也可以在线留言向罗老请教、为罗老祝寿。

  罗哲文1924年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1940年考入当时唯一从事古建筑研究之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师从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学习古建筑。1946年,罗哲文到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建筑研究所及清华大学建筑系任助理研究及助理教学工作。1944年,罗哲文在梁思成保护日本古都古建筑地图上画出免于轰炸的标志,使日本古都京都、奈良免遭轰炸,后被日方把梁思成和他一起称作"古都的恩人"。1948年11月,为了保护古都北平的文物古建筑,罗哲文参与编写了《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亲自刻钢板油印和装订,对在解放战争中和接管工作时保护文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简目在建国前的华北人民政府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央人民政府多次重印,对解放初期和建国以后的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罗哲文响应筹备会的号召,积极参加了国旗国徽的设计征选活动,国旗设计被选为预选的图案,国徽设计被选定为现行的周环嘉禾齿轮穿结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的国徽。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罗哲文把他毕生的心力奉献给了祖国的文物事业,尤其是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管理维修和调查研究、理论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的成果与贡献。罗哲文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六、七、八届委员、第六届全委会文化组副组长。他和单士元、郑孝燮为文物保护抢救、历史文化名城考察推荐、世界遗产申报不停奔走,被称之为保护文物的"三驾马车"。他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与经济社会发展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观点引起了领导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他在文物对外交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建设理论与实践科学体系方面,撰写了大量的文章与实践探索。从1985年他与侯仁之、郑孝燮、阳含熙等四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提案,几乎所有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申报、研讨、评审他都参加过;还代表我国以专家身份参加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审会议,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工作做出了力所能及的最大贡献。他对长城的保护维修和宣传介绍的贡献,前人少有,也因此被推为"万里长城第一人",他撰写对联的《长城赞》还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罗哲文老先生积极培养文物古建技术人才,在1952年代表文化部、文物局组织了第一届古建筑工作人员训练班并讲课,此后50多年中不断在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北京建工学院等大专院校和各省市组织古建保护、维修、测绘等等的培训班和讲座。今年,《罗哲文文集》出版,该书编纂、收录了罗哲文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诗词、随笔等。

  罗哲文曾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文物档案资料室主任、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长城学会副会长等职,是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风景名胜、风景园林专家顾问。也是享受第一批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历史不会忘记。罗哲文先生为中国古建筑、文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古建筑、文保、园林行业的老专家,记住他们的贡献,中国风景园林网特别策划了一系列国宝级专家人物专题,记录专家卓著贡献、传播专家观点,同时表达我们的祝福敬意。目前城规、古建专家郑孝燮老先生的专题已上线,更多精彩大师专题和采访敬请关注。

 

  更多有关罗哲文先生的资料请访问即将上线的中国风景园林网罗哲文专题页: http://www.chla.com.cn/topicnews.aspx?tid=390

编辑:Aggi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古建筑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觉得在现代设计中的传统元素越来越多,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成为一个趋势。中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在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科学各个方面知识的媒介中,古建筑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详细】

中国古建筑中的气口——天井(多图)

  天井,在我国江南一带的古民居及祠堂、庙宇中极为常见。老住宅区,房屋与房屋之间或与围墙之间围出的露天空地称之为天井,是老宅采光、通风最主要的构造,同时它能使建筑空间更加灵活,构成美妙的环境景观。【详细】

留住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重开发、轻保护,使古建筑的传统格局和风貌遭到破坏【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