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世博园绿地实践之深层思考

2010-06-24 20:05:15    作者:骆会欣     来源:中国花卉报     浏览次数:

世博园绿地实践之深层思考

--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绿地公园片区部部长陈敏

  世博会是荟萃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反映当代文明进步、彰显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大舞台,同样也是当代风景园林进步的集中体现。世博园建设不仅是世界最高水平的绿地实践示范,也代表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在世博园区的办公室内,记者见到了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工程建设指挥办公室副主任、绿地公园片区部部长陈敏。世博园从规划、建设到养护的全流程中,他一直身处一线,对世博园绿地实践的每一步如数家珍。他认为,业界探讨园林未来之路,世博园绿地就是最生动的课堂。

  拓展绿地功能

    “我们实施了这么多年的绿地建设,仍然有很多事情搞不明白。不过,世博绿地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实践,有一点是明白无误的,世博绿地在将其功能最大化方面做得非常好。”陈敏认为,世博在规划设计、绿地建设方面为业界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整个世博园不仅是上海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作为一个城市来规划的,其间有完整的生态系统网络,一轴、两带、多框架形成了网格化绿地系统,既有防护林带、休闲绿地、广场绿地、庭园绿地,还通过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来拓展绿化空间,使得整个园区保持了较大绿量,绿地率达到25%以上,这在上海中心城区是非常不容易的。其次,在绿地规划过程中,注重与区域特征、场地特点的完美结合。黄浦江生态建设是上海长期的任务,借这次世博会在两岸集中布置绿地,把原有老厂房、民居变为滨江两岸最大最美的绿地,融合历史记忆在绿地建设中,从而弥补了上海公园绿地缺少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缺憾。最后是世博园的后续利用。目前公园主要功能是为世博会服务,重点考虑的是大流量人群的聚散,以及极端气候条件下如何为游客创造舒适的游园环境。为此园区道路宽,广场大,并增加了很多临时服务设施。世博会结束后,这里就是一块永久绿地,临时建筑将改建绿地,道路、广场尺度变小,绿量将有大幅提升。

  探索技术革新

    穿行在世博园区,但见路两侧大规格行道树笔直挺拔,寻常大树移植所需支撑却看不到,在台风经常来袭的黄浦江畔它们怎么能够做到?陈敏为记者揭开了谜底,原来为保持优美的景观效果,栽植大树时采用地下支撑技术。陈敏表示,类似的技术革新世博园区随处可循。渗水混凝土、小青砖、废弃枕木等为原材料的道路铺装,是园区集雨系统的一部分。从黄浦江引来的水经过滤系统后进入园区,解决了绿地浇水问题。树干上绿色的小盒里装的是小蜂等昆虫,用于防治虫害,以生物防治为主体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已经在园区全面普及。

  此外,世博绿地建设还在园林植物未来生产方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园林绿化而言,苗木就是“粮草”,世博绿地之所以能有今天的高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苗木质量。为确保世博绿地植物景观良好的效果,并在整个会展期间持续保持,早在两年前,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就专门成立了迎世博600天行动办公室,特别制定了绿化苗木储备方案,针对世博会绿化景观的特殊需求,明确了苗木储备原则、储备种类、标准及方式,并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了苗木储备企业,由绿化管理部门对这些企业的生产进行严格监管,确保苗木储备质量。如今工程指挥部能从容不迫地应对世博期间的绿化工作,正是得益于管理部门与作业部门及技术支撑部门磨合出的一套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出现情况时能随时协调到位。这一点在围栏立体绿化上表现最为突出。世博园区外围围栏绿化在短短十多天全部布置到位,植物类型丰富多彩,植物景观效果突出。不仅有常规的园林植物,还有扁豆、丝瓜等农作物,其诀窍就是生产企业按计划安排好容器化网片绿墙生产,相当于可移动的立体花墙,待工作面腾出后直接在世博园外围布置。

  相关文章:陈敏:全力打造优美舒适的世博园林环境

编辑: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