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保罗·安德鲁的机场周游世界(组图)

2010-08-09 17:26:04    作者:王泓     来源: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     浏览次数:
  相比于2010上海世博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中文意思,有人更喜欢它的英文表述:Better City, Better life――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城市与生活,不论表达方式如何,都成为世人最关注的主题。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想到了民航与城市生活的关系:民航与城市临空经济、机场布局与城市规划、机场设计与建筑美学、旅行生活与民航交通,等等――自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动力飞行的一百余年来,飞行对于人们的城市生活意义有多大?

  藉此,中国民航报特推出“民航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专栏,邀请民航专家和建筑师、社会学者、艺术家、作家、房地产商等各方嘉宾,从民航建设、临空经济、城市美学、建筑美学等角度,纵谈民航与城市交通、规划、建筑、生活以及城市环境美誉度之间的种种关系。

  话题开放,对话自由,“民航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专栏期望跳出民航自己的角度,看一看民航与我们生活的城市,与我们向往的理想生活之间的疏密关系。这也许是一种您从未想过的关系。

  嘉宾: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

  采访:记者史影、特约撰稿人刘英

  保罗?安德鲁简介

  著名法国建筑师,1938年7月生于法国波尔多市,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院、法国高等路桥学院和巴黎国立美术学院,30岁时获得国家建筑师文凭。

  保罗?安德鲁因其在世界范围数量众多的机场设计而闻名,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国: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尼斯机场、中国上海浦东新机场、三亚机场、日本大阪关西机场、埃及开罗机场、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机场、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机场、文莱机场等都是他的作品。

  除设计机场外,保罗?安德鲁多次中标国际大型标志性建筑设计项目,他的设计作品还包括中国国家大剧院、中国广州新体育馆、日本大阪海洋博物馆、英法海底隧道法方终点站等。保罗?安德鲁曾荣获多项国际建筑大奖。

  在中国,保罗?安德鲁以设计了北京长安街上的国家大剧院、上海浦东新机场而为国人熟知。在建筑设计之外,保罗?安德鲁热爱写作,他的著作《记忆的群岛》、《房子》等三本小说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中文版。

保罗?安德鲁在他的巴黎工作室接受本报特约撰稿人刘英采访

  我大量的设计都在飞机上完成

  记者:在您的记忆中,还记得您第一次坐飞机的经历吗?那是什么时候?您多大?对飞行和机场的印象是什么?

  安德鲁:我第一次坐飞机已经23岁了。那时候我从法国高等工科学院毕业,进入法国高等路桥学院学习,暑假在机场作实习。由于工作需要,让我去米兰,所以我第一次坐飞机是从巴黎到米兰。

  我直至今日依然记忆犹新,那感觉真是妙极了!从巴黎到米兰,飞机飞过阿尔卑斯山布朗峰上空,虽然行程很短,但是对我而言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旅行。

  记者:您的家乡有机场吗?那是哪年修建的?你的家乡因为修建机场而改变了吗?

  安德鲁:我的家乡是波尔多,那里有机场。但是二战期间几乎没有人坐飞机,直到战后情况才慢慢改观。

  我还记得那时的波尔多没有飞机到巴黎,只有简易飞机飞非洲。那时候波尔多的机场很小,虽然翻新过几次,但仍然是小机场,因为那里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葡萄。

  记者:那是因为波尔多的葡萄酒很出名啊!在法国,人们喜欢乘坐飞机旅行吗?

  安德鲁:是的。在法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坐飞机,民航业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当然,法国人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一样,很想去了解世界,寻找新鲜的事物。有些人是旅游,还有一些人是去工作,因为人们需要见见朋友、谈谈话,而电话或是电子邮件并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

  记者:您喜欢飞来飞去的生活吗?

  安德鲁:我非常喜欢飞来飞去的生活,而且我非常幸运经常可以坐头等舱。头等舱首先有足够的空间,很安静,没有人打扰,不再有老板,不再有合作人,只有我自己,我可以专心地工作;其次,有专人服务,有人送餐、送水。

  我尤其喜欢在飞行中“两者之间”的这种感觉,这对我而言非常重要:两个城市之间或是两个国家之间。在飞行途中,我们没有办法去确切定义这些地点,因此我的想象是完全自由的,没有限制――所以,我大量的设计都是在飞机上完成的。

  机场是一个交流的空间

  记者:您是如何选择从事建筑设计这一行业的?

  安德鲁:我从事建筑设计行业纯属一种偶然。

  我学的是理工,在学习期间遇到一些艺术家、画家,受他们的影响,我开始学习画画――对我而言,成为画家是不可能的事,但当建筑师是可以实现的。

  现在回想起来,理工与建筑是有联系的。现在有很多人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先进行理性的思考,再选择职业;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是偶然间选择的,这也是发自内心的选择。

  我现在还一直在画画,也在写作。我写了很多小说,在中国已经翻译了三本。

  记者:您以机场设计闻名,请问您何时开始设计机场的呢?设计机场和设计其他公共空间有何不同?您设计的机场和其他设计师又有什么不同?

  安德鲁:我设计的第一个机场是戴高乐机场,那一年我29岁。我当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的愿望,想要设计一个既合理、又非常新颖的空间,以满足人们对机场的需要。等我到了30岁、35岁的时候,虽然也做过其他的机场设计,但从来没有重复做过同样的方案。

  我总是有一个始终如一的想法:机场是一个交流的空间――首先机场是两个交通空间的交流,其次也是两个城市或两个国家的交流。

  交流空间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那里遇见某人,或是离开某人;或是情愿的,或是不情愿的;或是旅游,或是工作,但总是在那里的某一瞬间发生什么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在做设计的时候,要考虑空间对人们的这种情感的影响;同时,要让人们有一种绝对的自由度,是一种关于空间的自由和想象的自由。

  记者:到目前为止,您记得在全世界一共设计了多少座机场吗?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共性吗?

  安德鲁:我设计了很多机场,至少有60个左右的设计草图,在世界各地,大的、小的。其中大概有20到25个已经建好了,但我从来没有很详细计算过。有一个朋友和我开玩笑说,“在你设计的每一个机场停留一次,我就可以周游世界了”。

  其实这些机场之间更多的是不同之处,当然也存在一些共性。如同我前面讲过的,机场是一种交通空间和两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我认为飞机本身就是国际化的,因此机场是中国样式,或是美国样式并没有什么区别;另一个共性是,机场是我们进入一个国家、了解另一个国家的起点,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我在设计的时候,圆形顶或弧形顶这些建筑形式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层次地试着去了解并且尊重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以及与自然的关系,这才是设计机场中最重要的共性。

  机场应该是一个城市的标志

  记者:上海世博会已经举行,参观游客预计将达到7000万人次,其中约1500万人次将通过航空运输来上海参观。请问您在设计上海浦东机场时设计理念是什么?在设计过程中有没有最难忘的事情?

  安德鲁:我的设计理念是浦东机场应该是一个人工的自然场所,有花园、有水,在总平面图中各种交通流线清晰、简单。

  在设计过程中有一些难忘的事情。我还记得,当时我强调机场顶部采用深蓝色,就是法语中“蓝色海岸”中的蓝色。我从设计的最开始阶段就想到用这种蓝色,但是事情却没那么简单,很早就有人提议“中国人不喜欢深蓝色,应该是天蓝色”。但是我依然坚持了我的设想,如果他们愿意改是他们的事情,但是我的设计只能是深蓝色的。

  我还记得有一次是在竞标的时候,一个人指责我是在“作弊”:“明知道顶部的结构设计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只是一张漂亮的效果图而已。”我回答他说,“我总是会找到解决办法的”。事实也是如此,我找到了解决方案,空间中没有粗大的结构支柱。

  在做项目之前,别人的不信任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但是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做全新的设计,这就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然后去寻找新的结构体系。

  记者:每一个城市的机场一定是独一无二的吗?是否每个城市的机场都应该是这个城市的标志?

  安德鲁:是的,机场应该是一个城市的标志。一般情况下,我都会很好地找到机场和这个城市的关系。

  记者:您觉得上海是一个什么样气质的城市?您设计的浦东机场与上海这个城市有何种共性和相通之处?

  安德鲁:上海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城市,我希望我的设计在建筑上很有美感,符合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浦东机场没有拷贝世界上其他的机场,它是只属于上海这个非常壮观的城市。如果在机场的人也能够感受到这种活力,这种动感,我会很高兴的,这也是我希望的。

  记者:你关注过中国其他地方机场的设计吗?比如北京、广州、香港的机场?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您比较喜欢哪些?

  安德鲁:我关注过中国有很多机场做得很好。我本人非常喜欢新建的北京首都机场,我觉得非常大气,北京首都机场的T3候机楼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小规模的城市规划。如果这种尺度的机场都能够规划得很好,难度是相当大的,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设计。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讲,我没有建议,因为我觉得每个设计师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不必总是看邻居是怎么做的

  记者:您在中国很有名,除了上海的浦东机场,您还设计了北京长安街上的国家大剧院。请问设计一个大剧院与设计一座机场,有何相通之处吗?

  安德鲁:的确,有人问过我,你从来没有设计过大剧院,你怎么做设计?我的确没有设计过大剧院,可是每个人做事都要有第一次,我设计飞机场也是从第一次做起的。我仔细一想,其实设计剧院和机场是一样的,都是在实现梦想,都是交通路线的问题。

  作为我来说,最重要的设计是要做好交通流线:或是通往剧院大厅的路线,或是通往机场大厅的路线而已,这都是一样的工作。而且这两个空间都需要做好防止噪音的工作,做好环境和气氛的设计,所有的设计都是我考虑到在空间中人的感受后设计出来的。我本人非常喜欢歌剧和其深厚的背景文化,能够设计大剧院当然也是我的兴趣所在。

  记者:您让我想起罗兰?巴特的话:建筑总是梦想与功能的结合。正因为您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您做的空间都是浪漫而富有诗意的。您游览过中国哪些城市?最喜欢哪个城市?您如何评价中国当下的城市建筑和设计?

  安德鲁:这个很难回答。如同很多的欧洲人一样,我了解中国,是从上海这个城市开始的,尤其是从电影和文学中。但是当我参观完中国,对中国有一点了解之后,我就更喜欢北京,当然我也很喜欢上海。我很喜欢在一些小的街巷里散步,但我仍然不能说我很了解中国。

  中国有一些城市的特征很明显,比如说重庆,拥有很有特色的建筑。不过有的时候我对中国城市景观设计感到遗憾。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这个谁也无法预料。欧式风格当然很好,但是也不要总说西方国家如何做的,中国有自己的特色,这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我不是中国人,但是我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作为中国,不要总是看邻居是怎么做的,关键是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

  我想要重新开始我的设计生涯

  记者:您上面所说的也是现今中国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一直思考的问题。请问您在中国有什么工作计划?您最希望在中国哪个城市展现您优秀的建筑才能?

  安德鲁:我现在在太原和济南有项目。我不是一个想要很多、很大型方案的人,我更喜欢中小型的设计,可以有很多梦想放在其中。我不想延续以前的设计,不想走原来的路,原来的路会让我老化,我想要重新开始我的设计生涯。

  至于我最希望在中国哪个城市发挥建筑才能,我的观点是:对我信任的人,对我信任的城市,这是我最喜欢的。

  记者:您希望来上海参观世博会吗?您觉得世博园景区中的建筑有哪些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安德鲁:当然,我当然准备去看看,而且我新写的小说《房子》要出版了,我预计去上海参加首发式。这本书写的不是关于建筑,而是人居住的房子。

  至于世博园里的建筑,因为到现在我还没有见过,因此无法给你答案,等我参观完上海世博会再告诉你。

编辑:daodao712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