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恺:绿色设计要体现本土情怀

2011-03-01 13:14:53    作者:马琳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浏览次数:


  什么才是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之路?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恺的答案是“本土设计”,即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环境、资源等因素,尽可能地顺应、利用和尊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选用适宜技术,以创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美好环境。 

  日前,在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新年论坛上,记者就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采访了崔恺。 

  记者:您很早就提出过建筑设计要有“本土情怀”,并概括之为“本土设计”。那么您能详细解释一下什么是“本土设计”? 

  崔恺:本土设计概念有三层涵义:一是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环境、资源等因素,尽可能地顺应、利用和尊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创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美好环境;二是建筑设计文化的概念,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宝贵的城市财富,是城市的“灵魂”,本土设计应扎根于当地生生不息的文化之中,从中汲取营养,继承历史文脉并创造新的文化;三是建筑设计空间的概念,就是本土设计要创作出符合当地地域性特点的建筑,让城市重新找回自身的特色,让人们重新找到认同感。 

  因此,本土设计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是对具体的环境进行的一种深层次的思考,是植根于地域文化沃土之中的建筑思考。所以,本土设计不仅仅是针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针对的是一个历史街区,一个具体的建设环境。当我们越来越深入思考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本土设计就显得特别真实和现实,因为每一个设计项目都有它特定的地点、环境。 

  记者:根据这些原则,您认为在设计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时考虑的重点是什么? 

  崔恺: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地域性的技术来实现建筑的绿色使命。我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有一些建筑为了达到国家的标准往往是在被动地被设计,缺乏创新。如果我们从积极的方面考虑,就会发现“节能、绿色”的高要求能给建筑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们设计拉萨火车站,结合当地的日照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设备,不仅提供充足的热水,而且能用于采暖;在敦煌博物馆,我们结合当地传统民居的特点,进行了大面积的自然通风的设计,降低了空调的负荷。而这些节能设计手法都是被当地民居普遍采用的,这些技术是不需要成本的,只需我们放下架子像老百姓学习即可。 

  记者:那么,您是反对那些所谓高技术堆砌或技术罗列而成的绿色建筑? 

  崔恺:是的,我并不完全赞成一说到绿色建筑就是“采用了多少先进技术”,或者“应用了多少先进设备”,比如不太恰当选择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后,再通过很多设备去节能降耗的要求,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还有一些建筑为了达标、获奖、达到宣传的目的,而盲目选择一些技术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也不适合中国的市场。另外很多建筑的设计手法、技术多是简单照搬国外技术,这一做法也要谨慎,不是说国外绿色建筑技术不好,而是我们要有所取舍,要学习他们的方法和思路。总之,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还应走因地制宜、低成本的发展路线,才能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记者: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您在推进节能、绿色建筑政策方面的期待是什么? 

  崔恺:作为建筑的实践者,对于“十二五”规划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相关的科研机构真正地投入到建筑材料的研发上,并使这些科研成果迅速地应用到建筑设计、施工的一线中去,市场需要的是真正的自主创新。另外,政府应该对新技术的应用制定立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建筑节能和科技投入加强监管和落实。 

编辑:jad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崔恺:建筑颜色彰显特色

“建筑之所以有它的特点,与它的颜色有关。”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崔恺在建筑学会年会上做名为《特·色》的演讲时指出,在今天高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缺乏特有的文化标志【详细】

绿色设计是人类智慧和自然的结合

绿色,是生命之色、希望之色,更是扬州发展的底色。5月28日,以“绿色设计·美丽中国”为主题的2013世界绿色设计论坛扬州峰会暨首届扬州设计节,在大运河畔的广陵新城京杭之心隆重开幕。【详细】

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2007-2011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可持续发展报告》日前正式发布,这是该院发布的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也是中国勘察设计行业首份按照专业标准完整编制并公开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详细】

绿色建筑“绿”在哪儿

绿色建筑是指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具体表现为建筑形式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持续性、公平性和发展性的原则,使我们的建筑和城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到后代子孙的生存,寻求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