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建:防风治沙的关键在于一种民族精神
中国在防沙治沙方面位于世界领先地位。沙区那么艰苦,人们吃水都困难,还要取得那么大的治沙成绩,让世界刮目相看,没有一种精神做不到。这才是我们治沙能取得成果的关键所在
对于在山西大同种树20年的高见邦雄来说,防风治沙的关键是尽力去恢复土地原有的面貌。实际上,几十年来,我国在防风治沙上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通过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的带动,我国土地沙化总体上实现了从扩展到缩减的历史性转变,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的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甚至获得了国外的好评。
对此,《小康》杂志就我国防风治沙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等对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副主任王信建进行了专访。
每年从沙土里抢回半个县
《小康》: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年防风治沙的情况?
王信建:我们主要是靠监测来掌握沙化土地的变化情况。这个监测是国家级监测,监测结果五年向社会发布一次。上次监测是2004年,我们在2005年对外发布的情况是:我们国家的沙化土地,首次实现了净减少。原来每年向外扩展的沙化土地是3436平方公里,这相当于我们国家一个中等县的面积被沙化掉了。根据我们1999年开始到2004年这五年的监测情况来看,沙化土地从每年的3436平方公里减为1283平方公里。其实就是每年从沙化土地里抢回来半个县的面积。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数字,是我们国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检测的沙化土地首次实现了净减少。但是,这个数字也是很脆弱的,因为它还有可能反弹。从2005年到2009年的这次监测再次证明了,我们在继续往好的方向发展,原来能从沙化土地夺回1283平方公里,这五年当中,夺回来的面积变成1717平方公里。就是说在我们连续两个五年的监测里都已经实现了净减少。这说明我们国家重视生态建设,重视防沙治沙。
《小康》:在具体操作上,目前关于防风治沙的措施有哪些?
王信建:目前,我们在治沙方面摸索出一整套的经验做法和模式化治理。我总结出来有这么几个原则,第一是乡土的原则,要以乡土树种、本地树种为主,几千年来这个地方就长这种榆树,就长这种灌木,那就是原汁原味的东西,外来的东西它不习惯;第二,灌木的原则,我们大多选择灌木,因为乔木用水多;第三,雨养的原则,这个地方天降雨只有200毫米,那你就种适合200毫米生长的植被,这就符合自然规律;第四,因地制宜的原则。山上和山下不一样,阴面和阳面不一样。此外,据我们了解的情况,我们的沙化土地相当一部分以前是草原。因为滥放牧,超载了以后,草畜不平衡它就沙化了。草原沙化以后,要再想恢复,人工种草是不行的。我们采取的方法就是封起来,不种。封起来以后那里就不能放牧,不能搞一些破坏的活动了,就让它自然恢复。
《小康》:三分植树,七分管理,那么在管理上的投入是怎样的呢?是否要跟当地农民进行合作?
王信建:三分投入,七分管理,这是对的。就像养孩子似的,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一亩地种下去以后,兔子啃,鸟吃,人为破坏,这些因素都有,国家提倡的是生态治沙,我们大部分的治沙主力是沙区的农民。所以我们在考虑治沙的时候,还要考虑农民的收益、利益问题。农民承包也好,还是别的方式也好,就是要归他管。所以现在整个国家在搞林权改革,制度改革,承包落户。这是制度性改变的一个方面。另外,我们同时也尽量想办法让他们有利可图。比如说在新疆干旱地区种植的梭梭,下面能结出肉苁蓉,效益很好,一年结好了,赚几千块钱没问题,一亩地能挣两千块钱。当然这个推广要有个过程,农民接受它也要有个过程。
防沙治沙将给省长打分
《小康》:我们现在整体的一个趋势是怎样的?
王信建:我们最早治沙是在1948年,新中国还没成立以前,在解放区,河北就成立了治沙局。1978年,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启动了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到了新世纪,我们又启动了这个京津风沙源工程,涵盖五省区,七十五个县,保卫北京。
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一个是工程体系,我们有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都在防沙治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个工程体系我们已经比较完备,当然,随着国力的增加,还要加强。第二,在制度建设方面也在加强,也比较完备。比如说我们有《防沙治沙法》,是全世界唯一独立的防沙治沙法。国务院有专门的政策规定文件,专门对防沙治沙的决定,还有全国的防沙治沙规划,五年一期,我们这次准备变十年了。
在2007年全国防沙治沙大会上,国务院授权国家林业局和全国重点沙区十三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责任状——防沙治沙责任状。国务院在2009年发了一个文件,就是考核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的目标责任,就是要给省级政府打分的,我们今年就要开展了。要到各省去打分。给新疆,给内蒙,给陕甘宁,青海等省长们打分,60分还是100分,将结果报给国务院,同时报给中组部,你要这一部分做得不好的话,下一步任用干部就要考虑,不光看GDP,生态指标也很重要。
防沙治沙在我们国家是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任务很艰巨。我们现在有工程体系,有政策体系,有法制体系,有监测体系,有科技推广体系,另外实际上还有表彰体系,还有国际社会的合作、履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了。下一步的治沙,我们会在这样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高。只要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我们防沙治沙只会形势越来越好。所以,国外说,防沙治沙看中国,中国在防沙治沙方面位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后,我们还会加大治理,加大投入。
《小康》:达到这种成绩的关键在于?
王信建:关键在于中国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在沙区还有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祖祖辈辈就这么奉献着。我们给每亩地,无论你种树也好,种别的也好,补助两百块钱。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开地、整地,沙子是流动的,首先要画一个草方格,用稻草、秸秆等材料扎成方格状,让沙子别流动,一米见方。等沙子不流动了再把这个苗种下去,这样才能保住,三年以后长大了,草方格也没了,树也扎根了。单是这个草方格就需要六七百块钱。如果他不艰苦奋斗,这个沙能治住吗?我们能实现1717平方公里的成绩吗?能从沙子里夺回半个县吗?沙区又那么艰苦,人吃水都困难,牲口吃水都困难,还要取得那么大的成绩,让世界刮目相看,没有这种精神做不到。
《小康》: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困难还是很多的,比如乱开垦等?
王信建:边治理边破坏,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因为有些地方毕竟要发展经济。科学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但是经济建设不一定要破坏环境,应该统筹兼顾。贫困地区还存在破坏现象,农民要用柴,人要吃饭、要烧柴。治沙要先扶贫,在治沙的同时还要先考虑农民的利益。兴林富民,这是我们的一个原则。
编辑:ree
相关阅读
国家林业局:我国已实现荒漠化土地零增长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11日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多年来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已实现荒漠化土地零增长。【详细】
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连续15年双缩减
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连续15年双缩减,治沙行动赢得国际赞誉。生态建设以每年超过10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为实现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详细】
甘肃:民勤沙生植物园引进新型沙障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及下属的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先后发明了黏土沙障+梭梭固沙造林技术、栅栏式棉秆沙障等6种新型沙障,引进了草方格沙障、塑料网格沙障等18种新型沙障,弥补了传统治沙寿命短、材料不足、成本高等问题【详细】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受到国际高度评价
10月24日,在首届国际林联亚洲和大洋洲区域大会的主旨演讲中,中国林科院院长张守攻提及中国科学家创设的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称赞这是一项新理念、新技术。低覆盖度治沙引起各国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受到高度评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