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单霁翔:文化特色是城市发展的主题

2011-11-08 09:01:08    作者:单霁翔     来源:南京日报     浏览次数:

    任何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都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逐步发展而成的,正如生命体的发育离不开遗传信息的传递一样,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承袭。同时,城市文化又是地域文化的集中表现。地域文化以城市为中心展开,众多的城市类型又形成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文化特色。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只具有躯壳却不拥有灵魂。今天,城市文化特色既面临着传统文化形态迅速消亡、地域文化特征日益趋同的严重威胁,又承担着维护文化多样性、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历史使命。

  城市文化特色与传统文化的承袭

  城市是人们聚集的一种形式,城市文化特色在形成伊始就带有强烈的群体性质,是市民共同的心理需求,也是市民共同拥有的宝贵资源。城市文化特色与城市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人们在城市里成长,在城市里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建立共同的情感模式和行为规范,拥有共同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形成共同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久而久之,人们对城市产生出难以割舍的感情,表现出强烈的城市意识。这种感情和意识在一代又一代的市民之间传承,根植于人们心脑,并在传承中逐渐积淀,缓慢演变发展形成城市的文脉。因此,城市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是产生市民认同感、归宿感的基础,也是城市文化特色形成的根本原因。

  城市文化特色来源于城市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来源于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来源于市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无论是城市物质层面的社区环境、公共设施、各类建筑等,还是城市文化层面的价值标准、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无不对市民起着熏陶、教育和影响的作用。人们自幼便在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之下,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之中,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城市传统的情感模式、行为规范、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其中,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之外,浓郁的文化氛围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对市民的影响至为深刻,对健全市民的文化心理、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具有极大作用。反之,市民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素质也成为城市文化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城市的形成,从选址、设计、早期发展到历代建设,城市文化特色与之共生,并逐渐变得鲜明而丰满,这些成长信息被大量地保留和记录在了文化遗产之中。城市文化遗产既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起点,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载体。城市正是依赖于不同的文化传承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是无法再生的资源。任何城市的繁荣与发展都是以先人创造的城市文化作为依据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城市文化特色是今天城市建设与发展可资借鉴的科学依据和重要财富,对它们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不仅关系到城市文化脉络的完整性,也关系到城市文化传统和独特魅力的延续和传承。任何割断历史、轻视自己城市文化特色的行为和态度,都是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任何城市无论当前多么繁荣兴旺,如果丢失了文化特色,就是丢失了最为巨大的财富和最为珍贵的资源。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特征的城市景观建设计划已经列入各个城市政府的政绩目标,不断有城市决策者喊出要在任期内“打造”出理想的城市景观特色。事实上,城市景观特色是长期保护、精心培育的结果,绝不可能一时“打造”出来。城市景观直接呈现城市的文化特色,一个城市所希望拥有的高雅的文化品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绝不可能短期速成,更非一朝一夕之功,必然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必须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积累世代之功逐渐培育,这样才能成为一代又一代共同享有的文化硕果。城市的景观建设也是如此,它如同一件庞大的艺术作品,任何盲目的效仿拼凑、任何大拆大建的短期冲动都难以塑造出文化特色鲜明和文化气质独具的景观形象,都将缺乏生命力。因此,既不能从某一时段的城市形象变化来衡量城市文化特色的水平,以几栋“标志性建筑”、“名片建筑”或“形象工程”的完成来代替城市文化特色的育成,也不能从某一地段的城市形象变化来衡量城市文化特色的水平。新时期的城市文化特色应是整合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化要素,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城市形象方面更需要保护不同风格的代表性建筑,尽可能保持不同时期文化要素的长久共存和合理叠加,而不应为某一时期的建筑潮流和风格所左右。

  城市文化特色包含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两个层面。城市的外在形象由建筑、道路、广场、山水、绿地等形体语言所构成;内在素质则包括精神风貌、经济活力、文明程度、治安状况等因素,而其中文化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往对城市文化特色的研究多从城市地理环境、功能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探讨,这些虽然都能构成一定的特色,但是只能表达外在的形式。过于依赖外在形式的研究,就容易流于表面文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雷同,只有文化特色才能凸现城市特色的本质。因此,城市文化特色既指城市的景观外貌,更指城市的精神风貌。城市文化特色不但具有艺术审美功能,还具备文化认知功能。“周干峙先生说:‘城市美的问题说到底是城市文化的问题’即指出了文化特性对于城市核心特色塑造方面的重要性。‘设计遵从文化’,是美学原则的重要内容”①。

  城市文化特色是一个城市文化积淀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城市内在本质的外部表象,由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地理特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长期演化而来。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越鲜明,就越能赢得世人的赞誉。事实上与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相比,文化特色更能决定一座城市的吸引力,这也正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塑造个性化形象的原因。只有具有独特的城市个性,才会拥有独特的城市魅力。举世闻名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影视之都”洛杉矶、“时尚之都”巴黎以及“水上之都”威尼斯等城市,都是以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取胜。因此,文化特色是一个城市让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原因,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有灵魂的生命力才具有活力,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城市才具有灵魂。

  城市文化特色与地域文化的弘扬

  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演绎着自身独有的文化情境。城市文化特色是地域文化的积淀和凝结,是一个城市在特定的区域里经过漫长的过程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的,是当地所特有的,是模仿不到抄袭不来的,更不是矫揉造作数年之内即可以造就出来的。如果把地域文化忠实反映到城市建设和发展之中,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城市,例如北京作为有着八百多年建都历史的文化古都类型,处处体现出庄严雄伟、主次分明的城市文化特质以及雍容大度、热情豪放的城市文化个性,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京味文化”;上海作为现代化的商业城市类型,处处体现出兼收并蓄、多元共存的城市文化特质以及讲究实际、善于创新的城市文化个性,从而形成由中外文化融汇而成的“海派文化”。今天人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北京和上海进行比较,结论虽然难以一致,但是进行比较的本身就表明两座城市在文化类型、文化特质和文化个性等方面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城市文化特色。再例如河南安阳,正以殷商文化为城市文化特色的主题,在建筑创作、雕塑、壁画和环境艺术等各个方面寻找殷商文化研究与城市建设实践的结合点,城市的综合素质、环境质量、文化内涵都将得到提高和丰富;而苏州作为江南古城文化类型的代表,处处体现出山水形胜、精致入微的城市文化特质,体现出纯朴素雅、秀丽柔和的城市文化个性。在我国的城市文化类型中,上述城市各具风采的文化特色,无不浸润着浓郁的地域人文精神。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它是由特定区域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物质生活、民俗风情、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后所逐渐形成,并可以在城市的规划布局、街道景观、建筑形象等方面得到展示,形成诸如西北城市的依山布局、江南城市的临水设街、平原城市的平缓开阔以及沿海城市的随海就势等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我国传统城市设计理念融入对于自然要素的审美,将山水、园林等融入城市景观营造之中,产生诗情画意的效果,使生态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入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深刻地影响了我国传统美学观念。一些文化城市之所以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关键在于它们在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建设,认真把握山川地貌、历史遗迹、房屋建筑、交通设施等地域资源特点和城市功能要求,使城市中既有大自然的艺术创造,又有人工的艺术创造,草坪、树木、巨石、山丘、河流、湖沼、海洋等,不但未因城市建设使其受到伤害和破坏,反而在城市载体中和谐并存、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发挥出了其他城市难以取代的地域文化特色。

  1981年的国际建协《华沙宣言》指出:“人们的生活水准和生活状况各不相同,它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中,气候、社会经济体制、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都不一致。因此,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方式也理应不同。人居环境规划必须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和社会需要,寻求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是地域生活方式的体现。“地方和文化的联系显然是重要的,人们往往乐于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的各城市中心之间迁移,却不愿迁到国内其他的地方去。这些人对熟悉的文化环境、对故乡的社会准则和特点给予高度积极的评价”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每一部分、每个角落都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当地居民的特点和品格。城市的各个部分都不可避免地浸染上了当地居民的情感。其效果便是,原来只不过是几何图形式的平面划分形式,现在转化成了邻里,即是说,转化成了有自身情感、传统,有自身历史的小地区”③。

  任何城市都处于特定的地理位置,拥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学会适应特定的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环境也对人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地域文化上的差异④。对于热带城市、温带城市及寒带城市,规划设计时均应充分尊重其固有差异。例如平原城市结构除强调平缓开阔、街巷通直外,还应注意将河湖水面引入城市,并在城市内外布置绿化以调节温度、风向和环境气候,利用人工环境使自然风带走城市中的污染物;南方城镇在密集的建筑布局中,往往南北向设置“火巷”空间,在解决交通、防火问题的同时,提供避雨、遮阳便利;西北干热地区则通过设置地下室、院落绿化和增建通风塔等来调节室温和湿度,利用植物使城市降低热岛效应和使居住环境更凉爽。这些传统简单而高效的技术方式在传统建筑设计中普遍运用,既满足了生活的需要又避免破坏自然环境,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但各地的传统建筑往往又保持“自适应”发展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基于实际的生活需要,根据自身可以承担的经济条件、可以获得的建筑材料和可以达到的技术水平,参照周围人们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已经盖好的房屋,再结合自身生活特点加以模仿建造。由于他们本身并非从事建筑职业,因此大量出现的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这些“地域建筑”、“民间建筑”、“乡土建筑”源于生活,建造中由于受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具体条件的限制,反而更能切合实际,既千姿百态,又和谐统一,因此魅力无穷。在城市文化特色的保护和传承中,也要继承和发扬由市民创造、在市民中传衍的优秀地域文化。

  建设文化城市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而城市文化特色的维护和发展则是文化城市建设的先期条件。正是由于地域文化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根基,因此不仅要精心保护,而且要认真研究、推陈出新,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挥引领、定位和规范的作用,并持久地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和大拆大建的无序发展。城市决策者对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和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建设方向。事实证明,越是文化品位高雅、积淀深厚、特色鲜明的城市,就越被视为理想的人居环境,无论国外的巴黎、巴塞罗那、日内瓦、新加坡,还是国内的苏州、杭州、大连、厦门,都因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和良好的人居环境而获得城市的快速发展。因此,城市文化特色不但是城市形象的标志,而且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聚集人才的宝贵资源。当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由温饱走向富裕时,必然对城市环境和文化品位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发掘、弘扬,必然进一步增加市民对自己城市的亲近感、自豪感,增强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凝聚力,激发市民对城市更大发展目标的追求。

  城市文化特色与文化多样性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气候变化丰富,人文资源、生活习俗各有不同,城市文化特色的确立更应因时因地制宜。城市文化特色在更本质的层面上是一种与人们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文化追求。我们向往和憧憬一个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所吸引。在北京,千顷灰色居民屋顶衬托着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群,使人为其载满历史沧桑而感动。在上海,沿黄浦江外滩的建筑轮廓线和近代文物建筑所构成的城市形象,深深地留存于市民及来访者的记忆中;在拉萨,“自然融入建筑,建筑归于自然”的建筑理念,使人、建筑与自然有机融合,形成和谐共生的整体。人们很难想象,如果失去了北京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布局,破坏了上海外滩优美的城市轮廓线,或失去了拉萨传统建筑的民族风格特色,这些城市还会有激动人心的文化气质和文化魅力吗?

  2006年4月25日,J.雅各布斯(J.Jacobs)在多伦多去世,这天距离她90岁的生日仅仅相差9天。在其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她所提出的城市规划理论对许多城市的现代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她指出,现有的为人们所坚信不移的城市规划理论根本就是伪科学,“经年之学和数不胜数的微妙复杂的教条原来建于一派胡言之上”,“我们用金钱扼杀了千姿百态的城市多样性,这有点像温柔的谋杀”。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城市规划呢?J.雅各布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城市里的多样性,不管是什么样的,都与一个事实有关,即,城市拥有众多人口,人们的兴趣、品位、需求、感觉和偏好五花八门、千姿百态”⑤。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多样性的功能,以此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需求。

  一座城市不能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的城市是没有生命的。人们路过或暂居一座城市时必然会探究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如果仅仅留下“道路很宽”、“楼房很高”的印象,必然会因为这座城市缺少文化个性而感到乏味。这样的城市更无法满足市民不同品位的文化需求,也就谈不上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叶落归根的故人,令他们魂牵梦绕的正是对城市文化特色的记忆。吴良镛教授就曾在《城市特色美的认知》一文中回忆了五十余年前火车沿着严整的城墙徐徐停下后走出北京站时的激动心情、初临重庆临江门码头的经历和去昆明过金马碧鸡牌楼及雄伟的近日楼的感受。他认为“一般人往往会有类似经历:某些具有特色的城市,曾经在某方面给自己留下难忘的印象”。具有特殊城市文化特色,并在民众心目中产生好感的城市,往往才能成为人们怀念和向往的地方⑥。

  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水准,来自人们不断进步的文化意识。城市不仅有体有形,还有神有韵,具有无形的一面,文化特色拥有超越具象之外的意境之美。我们以往对城市形象和建筑艺术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欣赏”的阶段,常常以是否“美”作为评价标准。“这样的思维逻辑,已经导致了我们对艺术文化的极大误读。在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中,艺术总是作为最后一道工序,成为建筑和环境的‘点缀’,如同厨师做完菜需加的‘调料’,实在把艺术文化的功能与价值弱化到了极致”⑦。实际上,无论是城市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应把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文化等融为一体,注重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形成综合的概念,这不仅仅是人们平常理解的城市形象本身,而是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也就是说,城市文化特色以更加开放和融合的姿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与空间、与环境、与市民形成更强的互动体验,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城市文化的建设。

  深厚的文化遗产积淀是塑造城市文化特色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而历史文化景观是城市个性构成的要素。欧洲众多历史性城市无一不是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保存了城市个性,并以此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我们穿越欧洲可以感到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魅力,都有丰富的内涵,都有清晰的文化脉络,人们能够很容易地找到这些城市的历史中心。城市中的建筑都尊重周边的环境,新老建筑之间绝不存在谁要超过谁的竞争,而是和谐有机地对话。尽管城市中不少建筑本身并不出类拔萃,但是其设计的功能、空间、尺度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都堪称典范。虽然这些建筑并非出自同一个建筑师之手,甚至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是它们源自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有着同样的文化特征。虽然这些建筑采用的是当地非常普通的材料,但是同样满足着人们使用所需功能,上百年的建筑并没有影响人们过现代化的生活。城市与建筑就是这样沿着城市文脉前行,一路上谨慎而小心。

  《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个性概括为:“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征是其形态结构和社会发展特点的结果。”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性质。文化的个性就是文化的差异性,就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不同、具有本地民众基础的、自身发展模式的特色。吴良镛教授指出:“环境艺术有多种多样的追求,要讲求整体之美、特色之美、充实之美,以城市设计为基点,发挥建筑艺术创造:‘乱中求序’从‘混乱危机’中探索各个发展阶段中的整体之美;在‘特色危机’中保护原有特色,并在原有和新的基础上发展新的特色。”⑧经济和科技可以全球一体化,但是文化不能全球一体化,文化应保持自己的个性,要有自己的特色。在高科技时代,多么壮观、豪华和精美的高楼大厦都可能被克隆,但是鲜活的城市特色和个性永远无法被模仿。一个城市的规模、布局可能会趋同,但是正如每个生命体都拥有不同的遗传基因一样,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历史不可能被随意复制、改造或加工。城市如人,“外在的美”是它的面貌、形象,“内在的美”则是它的文化气质、品格,失去了城市这些“内在的美”,城市的文化特色就会大打折扣。正像齐白石先生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城市文化特色的重塑。弘扬城市文化特色就必须把它们“内在的美”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在全球化背景下,无论是城市公共政策的确立还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编制,都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但是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才具有争夺全球资源的能力,也才能捕捉到发展机遇。例如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以“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带动城市发展的一个主题文化,激发了海外侨胞关注家乡发展的热情,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凝聚力,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综合效益。城市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沉淀密不可分,就如同人的气质来自于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和自我的修养一样,城市的气质来自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积累,体现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

  (作者为国家文物局局长,摘自天津大学出版社《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一书)

  注释:

  ①卢涛,李先逵:《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多学科调适理念》,载《城市发展研究》,2002(1),30。

  ②[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28页,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研究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③[美]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5页,宋俊岭 吴建华王登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④徐康宁等著:《文明与繁荣――中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研究》,11页,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⑤[加]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161页,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⑥吴良镛:《吴良镛学术文化随笔》,205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⑦杨乐渝:《艺术在城市中的魅力》,载《中国建设报》,2006-02-15(6)。

  ⑧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128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编辑:joe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三个时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城市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时代,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时代中看到城市的规划和发展的变迁:【详细】

在我国开展绿色城市工作的构想

  为应对气候变化,长期以来我国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为全球节能减排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仍然有许多工作可以继续深入。在诸多措施中,开展绿色城市工作,进行【详细】

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发展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在国家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之下实施的,在2014年时国家出台了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规划纲要,也首次把推进智慧城市写到国家的重大方针里。所以在2014年的时候,我们的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