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先生谈洛阳山水城市建设

2012-02-01 09:02:25    作者:张广英     来源:洛阳晚报     浏览次数:

  洛阳自古就是园林城市,其山水园林魅力曾为帝都文化增辉。如今,洛阳正在打造宜居山水城市,古建园林学家王铎先生认为:这是造福每个洛阳人的事情,人人都应关心,共同参与。

  1山水城市是21世纪的城市

  记者:王老师,您作为著名古建园林学家,对洛阳山水城市建设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王铎:打造山水城市,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90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山水城市是21世纪的城市,强调山水城市的内涵是要让大家安居、快乐。

  我对钱老的观点进行了解读,提出山水城市建设应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建设园林城市,二是建设文化城市,三是建设艺术城市,四是建设高科技城市,五是建设全方位的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城市。其中,建设园林城市是最重要的,是建设山水城市的前提。建设山水城市的目标,是实现人民大众的幸福。

  记者:在什么情况下,钱老提出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

  王铎:19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城市人居环境恶化,人们提出了理想城市的发展模式,分为六个时期:

  19世纪90年代,英国的霍华德率先提出“园林城市”理论,也叫“花园城市”,即人要住在园林空间里。随后,英国政府要求当地民居都建后花园,每家后花园的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后来甚至发展到不少于300平方米,并且要经常打理。我在英国住过两年,感觉那里的环境确实很美。至今,英、美等国仍以“园林城市”为发展方向。

  到20世纪初,西班牙的马塔提出了“带形城市”理论,就是将城市的平面布局规划成狭长的带状,以避免产生“热岛效应”等。20世纪50年代,洛阳的城市规划就是采用了这一理论。

  20世纪20年代,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提出了“阳光城市”理论,主张城市向高空发展,在城市中建高层建筑。他规划了一个可居住30万人的城市,共60幢楼,建筑占地面积只有5%,其余95%都是道路、广场、园林和绿化。

  随后,美国建筑师莱特又提出了“广亩城市”理论,即参照中国的园林模式,挖湖堆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按这种理念建设的城市大多都成了旅游区。

  20世纪40年代,芬兰的沙里宁提出了“卫星城市”理论,要把城市中的污染源迁出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很多国家都是按这个理论规划城市的。

  可是,到20世纪末,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时代文化道德危机”,生态环境恶化,人伦道德失常,钱学森先生审时度势,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诗词、山水画及山水园林等出发,提出了“山水城市”理念,即要“把一个现代化城市建成一座大园林”。城市园林化,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

  2人离开自然,终究还要返回自然

  记者:洛阳自古就是一个园林城市,这对我们如今的山水城市建设,是不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王铎:洛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园林城市,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山水城市。

  早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殷后,周公营建洛邑,通过察山看水,在邙山脚下、洛水之滨,建了中国第一个依山面水的山水都城——周王城。北魏时期,洛阳仅佛寺园林就有1367所,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园林城市。隋唐和北宋时期,洛阳为东都、神都、西京,公卿贵戚云集,伊河、洛河之水被引入里坊,家家园林,有名园百余所,可谓“洛阳园林甲天下”。不过,明清以后,洛阳民居成了小庭院,渐渐没有园林了。

  洛阳古代园林的辉煌,对今天山水城市的建设有借鉴意义,因为园林城市是山水城市的前提,人离开自然,终究还要返回自然。

  我们都能看到,城市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城市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到处交通拥堵,河流、空气污染,噪声无处不在……在一些大都市,举步维艰的人们甚至想要逃离。

编辑:fengxiaol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城市公共交通概述

  一、 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义、方针和性质【详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城市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将上海等37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通知》,我省厦门市名列其中。【详细】

郑晓笛: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别研究员郑晓笛发表题为《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棕地再生的五个层级》的主题演讲,从全球、区域、【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