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中国最美大学校园欣赏(三)

2012-02-09 12:00:39    作者:anna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本期介绍中国最美大学系列第九名---苏州大学,苏州以园林著称于世,而苏州大学就坐落于这样优美的城市。

 

     苏州大学(SoochowUniversity)坐落于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苏大利用地处苏州以及苏南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努力抓住发展机遇,成为目前中国发展势头最好的重点高校之一,多项指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苏州大学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苏州大学校徽

  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UNTOAFULLGROWNMAN)该校训为东吴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杨永清在原英文校训的意译“法古今之完人”上增添而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原东吴大学校训,苏州大学未明确校训,默认沿用原东吴大学校训)

原来东吴大学校门

  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本部)、蚕桑地校区(东校区)、相门外校区(北校区)、怡园校区(南校区)、独墅湖校区(新校区)5个校区,占地面积3132.19亩,建筑面积160余万平方米(161.0516万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300余万册,中外期刊2600余种;分析测试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等设备先进;拥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苏州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学校还编辑出版人文、理科、工科、医学4种版本学报及《国外丝绸》等学术刊物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交流。目前,拥有各类在校生约5万余人,其中在校各类研究生13302人,本科生24185人,成人学历教育10065人。

  苏州大学现有20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设专业)、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244个硕士点(含自设专业)以及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11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含6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2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3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院系介绍

  文学院

  是苏州大学的龙头系科之一,学院拥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在原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2008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3个系科:中文系、对外汉语系、文秘系,1个海外教育中心,设有中国昆曲研究中心、比较文学研究中心、生态批评研究中心等10多个校级、院级研究所(室)。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博士点(含方向);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11个硕士点(含方向),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基地)、对外汉语、戏剧影视文学等5个本科专业与方向。

数学楼

  数学科学学院

  创建于1952年。现设有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及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统计、运筹与控制论等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应用数学为省级重点学科。整个数学学科被列为“211”重点建设和立项的学科。

  社会学院

  是苏州大学最早建立的院系之一。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东吴大学历史学系、社会学系。下设信息资源管理、历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档案学、旅游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图书馆学8个专业和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所2个校级科研机构以及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国学研究所、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研究室、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地方志研究所、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档案数字化研究所7个院级科研机构。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是苏州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有良好的声誉。学院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一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学科硕士点;光学工程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现代光学技术江苏省(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薄膜材料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技术实验室同时也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点。学院有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

苏州大学钟楼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由原化学化工学院、原材料工程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组建而成。原化学化工学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前身是东吴大学化学系,创建于1914年。学部目前涵盖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拥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应用化学、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一级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有机化学为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无机化学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有机合成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化学专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江苏省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为苏州市和苏州大学重点实验室,分子设计与器件实验室、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实验室为苏州大学重点实验室。学部设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材料化学8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总人数已超过两千余人。学部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校特聘教授2人,在职教职员工180名,其中教授57名(博士生导师39名)、副教授69名、高级工程师(实验师)15名,师资队伍基本完成了硕、博士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院

  创建于1984年,是江苏省较早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一。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学院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硕士点;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两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同时学院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江苏省重点学科、“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计算机信息处理新技术”为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院目前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人才培养方向)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为江苏省品牌建设专业。学院还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及高中起点本科、软件工程本科特色自考等继续教育专业。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290人,工程硕士研究生270人,全日制本科生923人。

  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

  成立于1985年6月,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江苏省财政厅参与直接投资建设的经济管理类学院,也是苏州大学建立最早的二级学院。学院下设经济系、财政系、金融系、经贸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电子商务系7个系科;乡镇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财务与会计研究所3个研究所和MBA中心。拥有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CGA等10个本科专业,经济学、世界经济、区域经济、金融学、财政学、企业管理、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产业经济、国际贸易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商管理(MBA)、金融、会计、税务、国际商务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拥有金融学、财政学、企业管理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金融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和省品牌专业,会计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王健法学院

  隶属于苏州大学,为江苏省最早成立的法律人才培养的基地。苏州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1915年,以东吴大学为本,于上海创设“东吴大学法学院”。学院教学突出“英美法”内容,专以讲授“比较法”为主,其科学的培养目标和鲜明的教学特色,使东吴大学的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时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称。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著名的法学专家,如王宠惠、吴经熊、倪征(日奥)、李浩培、潘汉典、杨铁(木梁)等,被人们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原名电子工程系,始建于1987年。随着学科发展和规模扩大,2002年7月更名为电子信息学院,名誉院长为潘君骅院士。目前,学院所在地位于绿树环抱的苏州大学北校区,12层的工科新大楼为学院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实验场所。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电子信息学院在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学生规模、科学研究、实验基地等方面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

苏州大学校园

  教育学院

  前身为江苏师范学院(前身为东吴大学、苏南文教学院等)教育学系,1982年改称苏州大学教育科学教研部,1999年改现名。顾树森、张焕庭、刘百川、辛润棠、吴曾芥等知名教授曾长期在此任教。学院现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教育技术学系、课程与教学系。苏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苏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苏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均附设于本学院。学院现有一个博士点、七个硕士点、一个专业硕士点、三个本科专业。学院还承担全校师范生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师口语书法课程及其他校级公共课程的教学。

  机电工程学院

  是苏州大学建院较早、实力较强的学院之一,是培养高层次工科人才的摇篮。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设施先进,科研成果丰硕。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专任教师53人,在岗教授18人、副高职23人,教授和副教授占教师总人数的60%以上,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数达75%,享受国家政府津贴1人,苏州市新世纪高级青年专业人才1人,校青年骨干及优秀教师7人,学院还聘请中科院闻邦椿院士等4位知名学者和10名跨国公司的总经理及企业家为兼职教授。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是由原苏州丝绸工学院的主要特色学科与专业组建而成的,是苏州大学成立较早的学院之一。学院担负着为全国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纺织及相关工程技术和管理的高级人才的重要任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所培养的大量各级各类人才,很多已经成为生产、科研、管理、贸易、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和骨干力量。根据国家纺织服装业发展的需要及学院学科的特色,现设有纺织工程系、轻化工程系、服装设计与工程系,并设有丝绸科学研究院、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丝绸工程江苏省重点实验室、院中心实验室。纺织科学与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纺织工程学科为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学院现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纺织科学与工程),二级博士点4个(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工程与设计),硕士点4个(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工程与设计),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1个,纺织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现设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等4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本科学生600余名,博士、硕士等各类研究生400余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在现有80余名教职工中,有教授20余名、副教授30余名。教育部在我院设置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

  凤凰传媒学院

  是苏州大学与香港凤凰卫视集团合作,在整合苏州大学与凤凰卫视集团相关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共同组建的直属公办学院。1995年苏州大学设立的新闻传播系,2005年发展调整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09年组建凤凰传媒学院,现位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学院现有“媒介文化”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的自设二级点)招收博士研究生,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本科专业与方向有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含主持人艺术)。学院除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多门实践课程外,还与凤凰卫视集团、各类新闻媒体和广告公司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实践实习基地,创办了凤凰论坛,定期聘请学界知名学者和业界资深人士来校举办专场讲座,开阔学生眼界。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是1995年由苏州大学政治系与苏州大学马列部合并组建而成的一个综合性二级学院。苏州蚕桑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相关系科专业先后并入我院。学院目前有8个本科教学专业,是一个跨学科专业门类较多的学院。全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7人,其中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122人(特聘教授1人,教授26人,副教授44人,讲师43人,助教8人)。学院分社会科学系、政治(哲学)系、公共管理系、管理科学系4个系科,设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8个本科专业,哲学、政治学、公共事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硕士学位点和16个二级硕士点和公共管理(MPA)等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学科支撑,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等5个博士学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政治学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哲学博士后流动站、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和12个研究所、研究中心的学科支持。同时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雄厚学术力量的支撑(基地主任为本院教师兼任),全院在读全日制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与博士研究生规模1200多人,已形成了研究型学院的发展态势。

  外国语学院

  现有在职教职工230名,其中教授23名,副教授68名,已获博士学位的教师近40名;学院现设英、俄、日、法、朝、德、西等7个语种专业,学院现设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英语语言文学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翻译专业硕士学位以及课程与教学论等6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被连续评为“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大学外语部所属的“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课程为江苏省精品课程。目前,在读的全日制专业本科生1,000多名,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300多名。

  艺术学院

  的前身是创建于1960年的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5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目前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方向比较齐全的综合性艺术学院。学院设有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设计艺术学博士、设计艺术学硕士、美术学硕士、艺术硕士(MFA)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艺术设计专业现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全国艺术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区、江苏省特色专业;纺织与服装设计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现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118人,专任教师94人,教授22人,副教授34人,讲师3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7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目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成人教育学生约1800人。

苏州大学红楼

  医学部

  是苏州大学于2008年初由医学院各系与生命科学学院、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和药学院组建而成。医学部为学校医学和生命科学教育管理的实体单位,统一负责并管理医学和生命科学类的学生培养、就业指导、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社会服务以及日常工作。医学部内设:党务行政管理工作办公室(简称:医学部办公室)、教学办公室(含本科生、留学生、成教生)、学生工作办公室(含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成教生)、科研办公室、研究生办公室和发展办公室。医学部下设: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儿科临床医学院,学部内设教学实验中心和动物实验中心,拥有附属医院14所,教学医学院61所。预防医学和法医学和药学实习基地各10个,生物与农学实习基地22个。

  医学部拥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3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7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5个。医学部设有医学、药学和生命科学类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20多个,其中临床医学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放射医学和生物技术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为本硕连读,放射医学为国家管理的专业点,也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重点共建的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4760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200多人,外国留学生700多人。在校成教生2688人,在职成教生4028人。

  医学部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内科学(血液病)、放射医学、外科学(骨外科);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个: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省135重点医学学科6个。学部设有江苏省血液研究所、苏港合作苏州中药研究所、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蚕桑研究所、水产研究所、新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17个。近三年来,医学部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承担省部级以上各类项目10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9项,发表SCI论文241篇,专利授权17项,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苏州市重点实验室10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4个。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成立于2008年,是伴着苏州城市轨道的建设而成立的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是学校为适应长三角地区,尤其是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与苏州市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联合筹建的一个应用性工科学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逐步兴起。在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中,除上海、南京已有建成地铁外,苏州、杭州已进入建设阶段,宁波、无锡、常州等城市也正在筹划建设。学院将充分利用苏州大学强大的教学资源和苏州市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重点建设和发展轨道交通相关专业。

  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至今已有80余年的办学历史。1924年东吴大学始办体育专修科,1926年招收本科生,1952年院系调整时创办体育系,1997年改建为体育学院。学院现有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和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等四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体育教育专业是江苏省普通高校品牌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

  学院目前下设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系、运动训练系、民族传统体育系、社会体育部和公共体育部。形成了从中学体育教育、高校体育教育到体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人文社会等专业(方向)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系列,已为国家培养5000多名体育专门人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许多人被推上了省、市、县政府和体育部门的领导岗位,不少人被评为国家和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或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及先进教育工作者。2008年,我院共有10名运动员参加了北京奥运会5个项目的比赛,其中跆拳道选手吴静钰获得了奥运会金牌,女子马拉松选手周春秀获得了奥运会铜牌。

  学院具有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机能评定与体能训练”实验室被批准为国家体育总局首批重点实验室。并与有关单位合作,先后成立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科研基地、奥林匹克研究合作伙伴、中国篮球协会篮球文化研究中心、国家皮划艇队科研基地、奥星田径俱乐部等研究训练机构。并有体育器材、设备研发中心和体质研究与健康指导中心等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

苏州大学可园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独立学院)

  文正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变革、大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她是苏州大学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大胆探索和实践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新路径的产物。自1998年12月创办以来,学院就以良好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学院位于苏州古城西南的吴中区,东临吴中大道,西傍吴山,北靠石湖和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占地600多亩,在校生9300余人。学院依山傍水,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莘莘学子学习深造的理想场所学院始终坚持以“科学定位、创建品牌”为前提,以“规范管理、稳健发展”为保障,以“吸纳资源、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养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以“通才、实用,强调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办学特色,以“自强、博学、弘毅、拓新”为院训,充分依托苏州大学的优质资源以及苏南地区的区位优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实行人才的多样化培养。学院现设有36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涵盖法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多个学科;各类教学设施完备,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学生公寓等功能齐全。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仅2010年度,学院共获得包括中国机器人大赛冠军在内的国家级、省级奖项21项119人次。学院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注重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着力拓宽学生的国际化意识,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先后与德国、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10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均有为数众多的学生前往交流和学习。

  办学理念

  苏州大学坚持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在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的思想指导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面向地方经济主战场,加强了应用性、开发性研究,科研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奖400多项。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苏州大学SCI索引名列全国高校第27位。

  苏州大学注重依托本省,特别是苏南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积极探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同时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坚持走后勤社会化道路,并以此作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动力。

  杰出校友

  截止2008年,苏州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25万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孙起孟、雷洁琼,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董寅初,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著名的法学专家倪征燠、著名蚕桑教育家郑辟疆、著名脑外科专家和医学教育家杜子威、香港首位华人大法官杨铁梁、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查良镛(金庸)、现任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省政协副主席陆军;江苏省委原副书记顾浩、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傅、周桑漪,以及谈家桢、刘建康、宋鸿钊等三十多位两院院士都是该校校友。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日语系的刘谦,作为苏州大学的校友,被苏州大学受聘为荣誉校董。

  独墅湖校区

  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内,距校本部12公里,总建设用地约为1800亩。建设独墅湖校区是学校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后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我校今后百年的发展,对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综合性大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独墅湖校区一期一批占地890亩,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自2004年3月正式开工以来,在新校区建设指挥部的艰辛建设和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历经两年有余,始成今貌。期中,学校党政领导为新校区的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新校区一期二批占地640亩,已经建成的工程近15万平方米,其他工程项目正在建设之中。2005年7月1日,有关学院正式开始入驻独墅湖校区。

  目前,入驻独墅湖校区的院系有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金螳螂城市建设学院、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社会学院、艺术学院、教育学院、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医学部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部药学院等10个学院。2008年8月,材料工程学院也将搬入该校区。独墅湖校区现有全日制学生135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84人,硕士研究生2727人、本科生9689人,留学生620人。拥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60个博士点(约占全校的3/4)、130个硕士点(约占全校的3/5)、63个本科专业(约占全校的3/5),3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约占全校的3/5)、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目前,苏州大学独墅湖三期也正在建设中,三期主要为苏州大学医学部下属的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儿科临床医学院,以及教学实验中心和动物实验中心。预计2012年可正式入驻。

 

编辑:ann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