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清华大学教授张杰谈织补城市

2012-07-18 08:35:29    作者:程思远     来源:中华建筑报     浏览次数:

城市天际线 城镇化 织补城市 张杰

北京中轴线申遗已启动

  城市的历史正是人的历史,新城区不断改变着城市的天际轮廓和物理轨迹,我们是否应该回顾那些业已建成的旧城区,审视它们是否真的适合于人的居住?张杰先生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他在2000年后多次着文,探讨城市片断化、肌理与文脉破坏的问题,并在论文和具体操作中引入“织补城市”(weaving the city)的概念和方法。织补城市的理论来自文脉主义,旨在解决“拼贴”城市的空间问题。最初,织补理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常规的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大尺度规划粗放模式,强调对历史、生活方式、居住区域和文化形态进行具微观意义的机理联系和整合,但在学术与实践的两重动态中逐渐发展为对城市的“织补”,在不同阶段使城市生态更具自生性和自我完善能力。

  织补“上”与“下”

  记者:“一哄而上”的全国城镇化发展方式被认为缺少策略,您曾经在文章中提出动态化小规模改造的主张,并引用2001年巴黎申请奥运会时提出的“织补城市”理论观点,这一理念是在哪些历史观的引导下提出的?

  张杰:长远城市规划对人本主义的个体和家庭生活都影响很大。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以每3年为一个周期计算,3岁之前是一个周期,从上幼儿园到念小学又是一个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每个阶段都非常短,如果某一阶段被打乱节奏就有可能影响下一个阶段,环环相扣就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具体到一天之内,人之24小时的生活周期是不能被应付的,生活是不能被应付的。人的时间尺度、体能和精力有限,如果生命从24小时的日复一日疲于应付到生命周期层层转变,就会积累而生发社会问题。生活本来是延续的,在大规模改造中,从生活环境到社会环境,对城市重新建立体系而言,各方面的代价都非常大。时代的更新要尊重人的主体节奏,规划设计可以渐变但不能突破大规模跨度的范畴——在大拆大建中对人居造成不可逆性的复杂影响。

  以人为本的意义实在,其意涵很丰富。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置于城市中读解,可以引入“织补城市”的概念。织补城市谈的是现代城市与传统城市之间、现代城市内部动态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交通、经济和环保等方面都是现代城市兴起后被关注的问题,传统城区面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织补来进行应对与完善,但规模化改造带来的是多年积累的、适合于居住生活的节奏和网络的被打破。现代城市有很多缺陷,我们是关注于开发新区?还是关注如何完善织补漏缺?织补概念在目前的规划决策中的地位很低,因为其带来的GDP影响是非常微弱的。织补的对象无论新旧还是优劣,其都依托相对延续和稳定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新城带来效益,就将财政和精力过度地投注于新城建设。而北京建成的成千上万平方米的新建筑,也是未来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织补是未来城市综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织补城市的哲学逻辑在于对日常生活的强调,生活不是每天面临革命,而是使生存过程更顺利地运转。例如,中国城市在规划里没有菜市场的概念,但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中,菜市场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解决菜市场问题,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是绿色环境、农民就业等课题都会被间接影响。从生活视角看,织补城市实际上是对日常生活的织补。政府不需要直接介入对菜市场的规划,但可以细化到地块控层,在空间层面上供给。从根本上讲,这关涉到政府官员的政绩观和整体考评标准体系。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张杰:雨水循环与黑臭水体

  2017年9月2日上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杰发表题为《雨水循环与黑臭水体》的主题演讲。他提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与发达国家相【详细】

“造城运动”也是一种城镇化欠账

面对因过分追求城镇化而带来的繁华与破烂齐飞后遗症,一些地方的对策明显有些迟钝,甚至到了相当被动的局面。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问题,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决策偏离了正确轨道。【详细】

河南省以载体建设拓展城镇化发展新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镇化牌”,不断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