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园林网
中国的传统民居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和展示民间艺术宝藏的智库,这是由于民居建筑虽经千百年的传承演替,但历史的文化脉落从未间断;民居文化记录着社会变迁、家族兴衰、风土习俗,包裹着富有特色的建筑、雕刻、装饰艺术,演绎着活态的市井生活或乡村故事,生动鲜活,扑朔迷离,引世人竞相探寻。
公元4世纪初晋未、9世纪唐末、12世纪初宋末的三次朝代更迭中,古徽州成为中原土族逃避战乱的首选之地。累至唐宋,皖南已是人文兴盛,名人辈出的旺地,孕育出独树一帜的徽州地域文化。至明清发展到顶峰,以程朱理学、江戴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篆刻、徽州刻书、徽派版画、徽派建筑以及众多的地方民俗风情为代表的徽文化,已成为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相对优越而封闭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皖南不是图画胜似图画的聚落美景。黄山山脉构筑了徽州北部的地形骨架,徽州境内亦有众多河流,如率水、练江、横江、丰乐水、布射水等,这为宗族聚居以及村落布划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同时,这里暖季长且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3℃,气候湿润,这种自然气候条件造就了徽州村落依山傍水、外闭内敞的格局。因为要适应夏季温湿,所以堂屋为敞厅,向天井开放,厨房等附属建筑也多为敞棚。由于雨量充沛,空气湿度较大,坡屋顶出檐较深,屏风墙头也做瓦顶高企,以保护墙面不受雨淋。为了克服闷热,房屋进深大,外墙高,太阳不能直射到室内,以取得阴凉效果。特别是在厅堂前后设置天井,使室内外空间紧密相接,建筑物的大部分又经常处在阴影之中,从而加大了空气温差,加速了空气对流。
“山峻而水清,以故贤才间出,士大夫多尚高行奇节”,自然环境不光影响村落选址和建筑布局,也潜移默化地铸就了徽州人节俭、好义的性格与雅淡、率真的艺术旨趣,而这些反过来又影响着徽州建筑的风貌,及至间架装修等等细微之处。今存的徽州建筑中,常见自然与雕琢、质朴与工巧、飘逸与规矩等对立因素并存,不难想见,在商业文化奢靡之风浸染之下,深厚的儒家伦理教化和清新雅逸的乡土志趣,仍然存在于这方寸之地,吸引我们用心去品味。
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民居,不但浓缩了中国传统的聚落文明和合院文化,更以其建筑匠意与装饰心巧诠释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瑰丽与奇绝。而这两个早在1999年12月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村落,是徽州社会的缩影,是徽州人魂魄所系,也是解读是徽州文化的窥镜。
船形西递
中国的传统民居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和展示民间艺术宝藏的智库,这是由于民居建筑虽经千百年的传承演替,但历史的文化脉落从未间断;民居文化记录着社会变迁、家族兴衰、风土习俗,包裹着富有特色的建筑、雕刻、装饰艺术,演绎着活态的市井生活或乡村故事,生动鲜活,扑朔迷离,引世人竞相探寻。
明清民居博物馆
公元1077年初春,江西婺源的明经胡氏五世祖胡士良,因公务前往金陵投宿于此。他发现这里的山形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村中两溪“东水西流”,认定其为“其地主富”的风水宝地,毅然举家迁居西递,从而开始了明经胡氏这一支脉在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
这个总平面呈“船形”的村落,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多米,被正街、横路街、后边溪三条街道和40多条小巷及两条溪流分隔为秩序井然的组团。
入村先至水口,水口是徽州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的重要因素。所谓水口即古村落的门户和标志,也是走官道进村的必经之地,除有防卫、界定、导向等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风水象征意义。按照风水理论,水口乃地之门户,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 水又是财富的象征,引入水源即留住了财气,由是宗族人丁兴旺、财源茂盛。
村中的街巷散发着徽州古村落独特的魅力。街巷多不平直,宽窄变化不一,不同走向、疏密有致的街巷交织成网状的交通,呈现出一种舒缓的神态。街巷的起点和交汇处形成节点,小的节点是巷道的转折和连接点,而大的节点则发展成中心、小广场,形成生活中心、祭祀中心、交往中心等文化空间,这些空间很好地调节了巷道整体的封闭与幽深感,使街巷既统一连续又变化丰富。
至今西递村内保存完好的明清时代建筑约有200栋,包括祠堂、书院、民居、园林、牌坊、驿站、桥梁等,因此这里素有“明清民居博物馆”、“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世界上保护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等美誉。这些建筑穿插点缀在曲折婉转的街巷中,如颗颗串珠构成街巷的景观。
外高内敞的住宅格局
西递的住宅普遍以高大外墙封闭,采用硬山做法,山墙高出屋面,循屋顶坡度迭落呈水平阶梯形,称为封火墙或马头墙。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徽州的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排布于街巷两侧的住宅,平面规整紧凑,基本形式多作内向矩形,堂、厢房、门屋、廊等基本单元围绕长方形天井,形成封闭式内院。一般正屋面阔三间,中间堂屋为敞厅。堂屋前两侧的廊屋亦向天井开敞,明末以后或装置木??门。大门置于中轴线上,也有经山墙一侧门道进入住宅的。
天井是一个进深较浅的窄条形空间,由二、三层房屋围合而成,具有通风、采光、排水、遮阳、交通等功能。也可以天井作为一个居住单位,沿纵、横方向延展,常以纵向为进,在“凹”形(俗称“一明两暗”或“明三间”)、回字形(俗称“上下对堂”)平面基础上组合成“H”形、“日”字形等平面。横向为列,以狭弄(亦称火巷)连接,狭弄则联系街道。
大门位于第一进照墙的正中。第一进正屋的明间称前厅,第二进正屋的明间为后厅。以前厅为尊,祭祀、议事等活动均在前厅。经前厅太师壁后,有门通后进。后进地坪高于前进,取前低后高的地势,称“步步高”,以求吉祥。厅的左右为卧室。前后两厅太师壁后均为楼梯。前廊右侧有门通别厅、厨房和杂房。住宅正立面强调左右对称,正面墙呈水平直线,或者两侧高墙向内中心递降形成井口,这样不仅有利于住宅内部采光通风,而且很自然地将人的视线集中到入口。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