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探讨再生水回用于水体的富营养化及其景观修复措施

2013-01-29 08:15:00         来源: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浏览次数:

  将再生水用于景观水体的补充水源时,通常从两方面着手保持水质不恶化。一方面,严格限制排入景观水体的氮磷指标,从源头上减少营养盐和污染物进入景观水体;另一方面,对已进入景观河流、湖泊中的水体采取进一步的水质净化措施,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对此通常采用的措施有:曝气充氧法、增加景观水体流动的水力循环系统、循环过滤净化系统、化学药剂除藻、生物调控法和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等以控制水体中COD、BOD5、TN、TP等污染物的含量及藻类的生长(使其不过度繁殖)。

  与其他技术相比,景观修复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①着眼于水体自净能力的强化,能持续发挥作用;②遵循水体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副作用小,对环境友好;③所需投入能源、物质少,人为管理控制少,更为经济;④易融入水景观整体设计和建设,外在表现形式自然亲切,更富人性化。

  4、景观修复在水体富营养化防治中的应用

  景观修复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常用的景观修复技术包括:人工湿地技术、稳定塘技术、生态护岸技术、水生生物调控技术、生物浮岛技术以及多自然型河流构建技术等。此类技术不仅能够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清洁水体,通过与景观学的结合可以在城市中营造出赏心悦目的生态景观[7]。

  4.1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在利用自然湿地特点的基础上,对湿地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人为的改造和强化,如通过植物、基质、流态等的选择、配置和设计加强了其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河流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将人工湿地作为污水处理设施,或应用于污染河水的原位及异位净化及修复等在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范例,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生态及经济效益[8]。与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相比,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低成本、少能耗、运行维护简单的特点,同时湿地的设计可以同城市景观相结合,代替传统水处理设施的钢筋混凝土外观,充分发挥湿地美学、景观、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环境价值。

  人工湿地一般由人工基质(多为碎石)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如芦苇等)组成,是一种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其主要设计参数包括:污水类型、水流负荷、渗滤介质、滞水深度和时间、流路的可控性、植物类型及管理模式等。人工湿地处理废水的净化机理十分复杂,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人工湿地成熟以后,填料表面吸附许多微生物,形成大量生物膜,它们协同分布于池中的植物根系,通过物理、化学及生化反应三重作用净化污水。

  根据水流是否位于介质表面及水流方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可分为表面流湿地(Surfaceflowwetland,SFW),水平潜流湿地(Subsurfaceflowwetland,SSFW),垂直潜流湿地(Verticalflowwetland,VFW)以及复合垂直流湿地(IntegratedVerticalFlowWetland,IVFW)等类型。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