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文明城市与城市文明

2013-05-06 08:32:00    作者:徐广国     来源:银川日报     浏览次数:

  城市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是人类在其文明史上书写的华彩一章。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座城市综合性的最高荣誉。相较于文明城市,城市文明的历史更为源远流长,内涵更为丰富,是人类在其发展之路上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接力赛。

  一、关于文明、城市、文明城市与城市文明的解读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东西方关于文明的定义大同小异。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汉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英语的文明(civilization)语源出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用以表示国家和社会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况。

  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一般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具有医疗、教育、交通、商业、广场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是人类经济生产和群体生活高度集中的区域。城市是人的聚居空间,并正在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主要空间。城市包含“城”和“市”两个方面,城是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学者普遍认为,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现代城市主要是同步与工业革命产生的,主要是作为经济中心而存在的,也表明城市不仅仅是人的集中居住空间,更是人的交往空间。

  文明城市是城市文明的一种存在形式,更是城市文明的较高层次发展目标。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国城市综合评价中含金量最高的荣誉。根据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规定,全国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及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按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文明城市主要由“基本指标”和“特色指标”两部分构成,基本指标反映文明城市创建的基本情况,共设置了9个方面的测评项目、36项测评指标、126项具体内容、360条测评标准,基本标准是: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即八大环境一大创建。特色指标反映城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特色、城市整体形象,共3项测评指标。

  城市文明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文明成果的积淀,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城市文明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缩影,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集中表现。时至今日,经济生产高度集中、生活方式高度现代、商业关系高度密切的现代城市,已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城市文明也正日益成为各种文明中的核心和关键,高度聚集着科技、工业、信息、建筑、精神各种文明形态于一体,将人类文明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现代城市文明时代。现代城市文明,集中地反映了该时代社会文明的特征和状态,突出了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作为和谐社会核心理念、核心价值的城市文明,应成为承载社会和谐、展示社会和谐、提升社会和谐的理想样式、理想追求。

  文明城市是城市文明的一个量化体现,是城市文明的一个缩影。银川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形象,推进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和抓手。1996年银川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2005年正式申报参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着力营造经济繁荣、环境宜人、生活舒适、创业活跃、就业充分、教育发达、法制健全、文化先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环境。2011年银川市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创城成功,标志着银川在城市文明建设中迈出了一大步,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近两年,我们继续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实施“六大工程”,启动“美丽银川”行动,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二、在巩固文明城市、提升城市文明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令人堪忧

  一座富有吸引力、竞争力的城市,既要有发达的经济、优美的环境,又要有繁荣的文化、文明的秩序。文明城市是城市发展文明、城市功能文明和市民素质文明的统一体,是物与人的有机结合。但在发展中,文明城市还尚未实现真正的城市文明。

  1.工业化物质生产给城市带来的“文明病”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自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与工业化相伴的“文明病”,也给城市文明带来诸多挑战。

  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文明若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在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这是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对人类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发出的忠告。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是工业化集中地,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滋生地”。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城市大量的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出现,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空前破坏和污染,出现“温室效应”、酸雨污染、森林锐减、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工业革命期间,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滥排滥放,被英国人视为生命之河的泰晤士河成了人所共知的“臭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获得了“世界工厂”称号,但由于粗放型的工业生产方式、人口的高度聚集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激增,使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围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城市文明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中国环境分析》报告指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在中国。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

  城市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当前面临的诸多工业化、城市化问题,主要都是基于工业化以来西方文明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不同文明间的冲突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在社会层面,对物质享受的崇拜;在思想领域,“浮躁、浮夸、浮浅”现象弥漫,工具理性、机械论消减人的价值,信仰、诚信和公信力的缺失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等等。在城市经济生活中,社会分工使得专业角色凸现,个人属性和情感因素隐去,大众的交往是基于利益关系而展开,而不再只是情感关系的交往。以“利益”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市场机制,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大众的思维,大众之间在交往时所关心的是彼此的“角色”,而不是“个人”,实质是利益交往的社会化角色交往,而非“情感”交往。

  人类机械化特征日趋明显。工业化意味着机器化,在机器时代的人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机械化的烙印。人的被动性成了21世纪工业社会中人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人类开始剥离、摈弃传统中的诸多感官经验、价值尺度、生活方式。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在强大的机器面前身不由己而顿生恐惧与迷惑。时至今日,人类对机器的依赖,已早不是卓别林那个年代所能想象的。但是,人类对机器扭曲、异化人性的恐惧,却一脉相承。工业化迅猛发展,人变成了机器,竞争的机器,疯狂地工作,玩命地挖掘潜力,于是,“富士康们”跳楼了。小孩也几乎成了读书竞争的机器,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是要生产一批批机器人似的竞争者。正如法国学者拉·梅特里所说:“这些自大的、虚荣的、与其说以人的称号毋宁说以他们的傲慢著称的生物,任凭他们怎样一心抬高自己,归根结底却只是一些动物和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2.城市化的隐忧和管理的滞后

  李克强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当前,有些地方往往只注重城市化量的增加,而忽视了城市化质的提高。

  城市规划不到位。从世界范围看,失败的城市化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盲目规划、短视规划,致使经济发展失衡,社会生活失序,城市面貌失色。重“现代”不重“传统”,在城市规划中,一些城市不注意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即使保留下来的一些历史街区、古建筑,在周围现代建筑的包围下,显得异常的突兀和孤单,城市文明被所谓的“现代性”任意割裂,城市失去了“历史记忆”和“思想符号”;重眼前不重长远,相关研究显示,我国房屋建筑使用寿命仅为设计寿命的一半。为什么在建筑技术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一些城市建筑却变得如此“短命”?这暴露出了城市规划的“短视病”。一些地方在制订规划时,只重眼前,不顾长远,缺乏科学设计,而且朝令夕改。至于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科学性,统统可以抛在一边;重“上”不重“下”,城市文明不仅体现在城市地面上的高楼大厦,也隐含在城市的地下,重地面建筑设施布局,轻地下基础设施规划,以至于一场大暴雨,许多城市就会上演“到城市里看海”的“奇观”。

  城市建设存在误区。城市化不仅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还表现在城市的更新、城市空间组织的优化、城市功能的完善等方面。当前,人们往往只注重城市化量的增加,而忽略了城市化质的提高。由于城市建设缺少特色,一味求新、求大、求洋,城市布局雷同,风格相仿的街区、建筑物比比皆是,导致“千城一面”。一些城市在建设中缺少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多了一些盲目决策和浮躁心态。往往采取单一依赖土地经营和房地产开发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幅度扩充城市用地,大面积增加建设量,导致出现“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城市表面更繁荣,百姓却感到生活不便、生存空间狭小。路修得越来越宽,但行人走路却没有以前方便了;城市五彩缤纷的霓虹灯越来越多,让人静静阅读、思考的空间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了。

  城市管理缺位错位。一个能让人乐享美好生活的城市,是建设出来的,更是管理出来的。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千家万户,包含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小到一个下水道井盖,大到关乎城市的未来。一些城市在管理内容上重表象轻内涵,在管理途径上重人治轻法治,在管理手段上重经验轻科学,在管理效应上重近期轻长远。由于管理理念的滞后,无休止地建路、无休止地搞高架桥,但城市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却更为严重。大广场、大公园随处可见,但草坪、水系只能看,缺少人与自然交流的互动气息,人被排除在大自然之外。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大量农村流动人口聚集到城市,由于工资收入低,他们很难在城市获得住房,只能安身在“城中村”。而“城中村”里环境脏乱、治安混乱,成为犯罪与丑恶现象的滋生地。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城市公共交通概述

  一、 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义、方针和性质【详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城市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将上海等37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通知》,我省厦门市名列其中。【详细】

郑晓笛: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别研究员郑晓笛发表题为《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棕地再生的五个层级》的主题演讲,从全球、区域、【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