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食肉植物会为其基因组主动“减肥”

2013-05-13 10:10:00    作者:何屹     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次数:

 据趣味科学网报道,美国布法罗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对一种食肉植物研究后发现,其基因组中不必要的成分被剥离了,这表明,对于正常健康的机体而言,垃圾DNA似乎真的不需要。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科学家早就发现,组成基因组的绝大多数DNA并不编码蛋白质,也不发挥开关基因的功能。这些巨大的灰色地带大多是寄生虫DNA遗传片段反复复制并粘贴到基因组中的;此外就是一些古老的基因,但现已关闭。研究人员将这些区域称为垃圾DNA,至今尚无人知晓这些区域会不会发挥作用。在人类基因组中,功能基因只占2%的比例。

  近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质疑“垃圾DNA”这一用语,认为这有可能是一种误称,但他们也表示这些神秘的DNA有可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发挥着一定的功能。目前正在开展的一个名为ENCODE的大型科研项目,就是希望揭示人类基因组中不编码蛋白质的33亿个碱基对的功能。研究表明,大约80%的DNA似乎有一些生物活性,如影响基因的开与关等。不过,这些DNA能否翻译成对人类有用或必要的功能,还存在很大的疑问。

  研究人员对狸藻类的一种食肉植物进行了基因组测序。这种食肉植物生活在潮湿的土壤或淡水中,靠吸食微生物为生。狸藻类植物约有28500个基因,这与其他植物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其基因组相对较小,仅含8000万个碱基对。与其他植物不同的地方是在垃圾DNA上,狸藻类植物拥有两个完整基因组,但却似乎已经剥离了大量的非编码蛋白质的DNA。

  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健康的植物确实不需要垃圾DNA。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有些植物可以对其基因组进行“精兵简政”,但一些植物依然保持其臃肿的基因组?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是进化压力导致狸藻类植物剥离了不必要的基因组成分。

编辑:zhufe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华南植物园喀斯特植物基因组研究获进展

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康明等在广泛野外调查和取样的基础上,重建了报春苣苔属的系统发育关系,采用流式细胞仪报道了该属植物100多个物种234个居群的基因组大小和比叶面积,首次报道了56个物种的染色体数目。【详细】

云南完成全球首个兰科植物基因组测序

9月4日上午,云南完成全球首个兰科植物基因组测序科技成果新闻通气会在云南普洱市举行。该项目组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铁皮石斛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绘制了国际上首个兰科植物的全基因精细图谱。【详细】

我国科学家修饰植物基因组“金剪刀”

通过基因组修饰技术提高优良性状,是培育优质高产农作物的理想途径。日前我国科学家找到了一把“金剪刀”,可对植物基因组进行精确定点“修剪”,从而直接转化现有的研究成果,迅速提高作物的各种优良性状【详细】

武汉植物园发现蕨类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进化的过渡形态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王艇研究员指导下,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高磊博士等人分别选取核心薄囊蕨的基部类群异型孢子蕨目和其姊妹群海金沙目的代表植物南国田字草和海金沙,测定了它们叶绿体基因组的全序列。【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