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池州市市长赵馨群:立足生态山水 打造江南绿城

2013-06-21 14:43:18         来源:《中国市长》     浏览次数:

  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池州市坚持大规划、大建设、大创建,立足生态山水,抢抓“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拉框架、提功能、塑特色、优环境,实现了“沿江时代”向“滨江环湖时代”的跨越,一座名山秀水、名城宜居、民富市强、民和政通的江南绿城、魅力新城展现在世人面前、屹立在皖江之滨。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处泛长三角、泛珠三角、成渝、中原、海峡西岸等五大经济圈的交汇处,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轴城市、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核心城市,2000年6月撤地设市,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和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60万,森林覆盖率高达60%,森林景区的负氧离子浓度是国家标准的35倍,其独特的生态资源、突出的区位优势,在全省屈指可数。“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3%,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高于全省4.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2%,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4月10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池州时指出:池州非常美,有河有湖,有山有水,生态环境很好,干部群众精神面貌也很好,人很热情。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提升城市定位。

  针对池州城区优良的生态环境、优越的交通区位和快速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山、江、河、湖融为一体,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这一独具特色的个性风貌, 2008年,对池州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确定了“一主(池州市区)一副(青阳县)一区(九华山风景区)”的组团式发展城市结构形态和“滨江环湖、一城五区”(滨江环湖:北临长江、环平天湖发展;一城五区:池州城,老城区、东部经济园区、站前区、教育园区、齐山—平天湖风景区)的主城区空间发展布局,提出了打造一个组团式的山水园林旅游生态城市,突破了原来在小市基础上扩大一下、填充一下的定位,而是跳出原来的池州城区,从更高的视野、更大的范围来整合我市的空间资源,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富有时代性的、独具特色性的一个全局意义上的城市总体规划概念。在近期建设规划中,突出框架的拉开和个性的塑造主题,编制实施了齐山—平天湖风景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风貌特色保护、长江岸线利用、主城区绿地系统和燃气、供水、排水、公交、环卫、城区灯饰工程等专项规划,东部经济园区、站前区等控制性详规,做到了总体规划“谋全局、定方向、管长远”,控制性详规“全覆盖、法定化、把关口”;专项规划“重实际、成系统、有衔接”,重要建筑单体规划“有特色、重效果、上品位”。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推动扩容提质。

  按照“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特色发展”的城建思路,以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城市组团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位,主城区的承载力、辐射力、竞争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两连冠、 “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等称号。

  (一)拓展空间布局。一是拉开城市框架。加快主城区主干路网建设,形成了“三环、四横、五纵的城市交通干线网络;加快打通快速出城连接线建设,建成沪渝高速连接线、九华山机场连接线、铜九铁路和宁宜城际铁路连接线、池州新港区连接线、池青九快速通道,形成了“内部成网、外围成环、四面放射、通畅便捷”的路网骨架。目前主城区框架面积由26平方公里扩展到12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中等城市规模。二是实施产业兴城。遵循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思路,推动城区、园区互动发展,产业、城市高质融合,东部经济园区的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省级池州高新区和南部的火车站站前区将其产业定位及其布局同主城区功能定位紧密结合起来,并以“中华芯都”产业园项目为依托,将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池州市首位产业,实现产城一体、产城共兴。三是实行组团式开发。按照“适宜开发、集约开发、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组团式、多点式”的发展模式,杜绝“摊大饼”式的发展,在组团之间保留绿色生态开敞空间,构筑开放式空间结构,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环境优美的城市组团,引导房地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开发一片、繁荣一片。

  (二)彰显城市个性。一座城市,“无山则不秀、无水则不灵,无绿化就没有生机、无文化就没有底蕴”。池州滨江环湖、依山傍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具有全国为数不多的“一江三河绕城过、青山绿水满城郭”的城市风貌。对此,我市紧扣山水做文章,坚持以山为骨、水为肤、绿为体、文为魂的理念,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营造出亲山、近水、秀绿、厚文的江南绿城意象。一是做好“水”文章。围绕打造中国水生态水环境最美城市的目标,实施了清溪河综合治理和白洋河城区段、秋浦河故道环境整治工程,建成8.2公里清溪河生态景观走廊,与齐山、百荷公园、杏花村景区、平天湖连为一体、交相辉映,充分体现出“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城市特色;加快平天湖环湖开发,将水域面积12平方公里的平天湖建成为池州的市中心;实施了三大水系贯通工程,将平天湖-南湖-清溪河优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珠串”起来,建成15公里的水上观光游线,凸显“一池活水抱城流”,“一城山水满城诗”的城市意境。二是做好“绿”文章。把绿色作为池州城市文明的底色,坚持“抢”地建绿、用“水”引绿、以“路”带绿、拆房增绿、见缝插绿,突出抓好沿河、沿湖、沿路、城区四面入口绿化和公园、广场、小区、单位绿化,建成齐山公园、平天湖湿地公园、百荷公园、三台山森林公园、包家山森林公园、街头公园等一大批绿地公园广场。目前主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57%,人均公园绿地达15.95平方米,全年大气质量优良率100%,负氧离子浓度达1143个/立方米,主要河流水质均在二级以上,呈现出城在林中、路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景象,实现了从“城市园林”到“园林城市”的跨越。今年我市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和品位提升,跳出“土地财政”的围城,放弃即期250多亿元的土地出让收益,将市中心的平天湖西侧连片的7000亩土地,分5年建成城市森林公园,此举在国内其他城市都极为罕见,届时池州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绿城。三是做好“古”文章。充分挖掘历史,彰显文化内涵,以九华文化为灵魂,融合杏花村诗文化、傩文化、茶文化,把池州建成融名山秀水、古城风韵、生态特色和现代气息为一体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为此,大力推进九华山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着力提升城市旅游形象,九华山首批列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被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第二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成功入选国家地质公园名录。大力实施主城区历史文化古迹复建工程,建成杏花村文化园、池州府儒学、孝肃街历史文化街区、古城墙遗址公园、秀山门博物馆等一批历史文化工程,将九华山“山岳景观,佛文化”与主城区“水景观,诗文化”互补交融,呈现出池州所特有的文化特质和蕴涵,构成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气概与风度。

  (三)提升城市功能。着眼提高城市向心力,围绕“污水收起来、清水流起来、小区洁起来、城市闹起来”的要求,大力提升公共产品供应和公共服务能力。“十一五”期间,建成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和汽车站、火车站、公交站始末站四站合一工程、市体育馆等工程。完成池州教育园区一期工程建设,实现池州学院、省计划生育学校、市职教中心整体搬迁。实行划行规市,打造了文化古玩、花鸟虫鱼、旅游商品购物、餐饮服务、夜市排档等十大特色街区,建成营业面积8万平方米皖南最大、档次最高、配套齐全的池州杏花村农产品批发大市场,站前区建成营业面积30万平方米的“无赋费”商业区。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年”活动,实现供水、燃气、供电、弱电等管网地下管线连网成片、全覆盖,新增雨污管道260公里,城市用水普及率达96.6%,燃气普及率达94.18%。启动了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四)突破发展瓶颈。资金、土地、拆迁是城市建设中的三大瓶颈。对此,我市坚持解放思想,创新突破。一是在破解资金瓶颈上,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加强监管的政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运作,组建了城市投资、机场投资、教育投资、交通投资、港口投资、土地储备六大投融资平台,突破城市建设投融资瓶颈。“十一五”期间共筹措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资金100多亿元。二是在破解用地瓶颈上,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严把建设项目用地关,采取收购储备、规划储备、预约储备、置换储备等办法,将城市规划区内闲置未用、低效使用、拟进行旧城改造或“城中村”改造的土地和改制企业的土地,全部纳入收储范围,并积极做好土地增减挂钩文章。三是在征地拆迁问题上,坚持完善征地拆迁政策,严格执行政策标准,既确保推进项目建设,又切实保护被拆迁对象的合法利益,充分保障拆迁户的表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以“大拆违”为突破口,推动“城中村”治“危”改造,实施安居保障工程。“十一五”期间,拆迁改造城中村30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280万平方米。

  三、坚持高效能管理,优化城市形象。

  按照“人性化、精细化、文明化”的要求,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一是抓规划管理。坚持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不可侵犯性,在主城区各村(居)聘用城乡规划信息员,对范围内违法建设行为进行巡查、劝止并报告。成立了市、区、街三级依法查处违法建设组织机构,定期督查、调度、通报,依法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自2006年以来,共拆除违法建设32万平方米,为城市发展敞开了空间,优化了布局。同时加强规划批后监管、城市风貌管理,做到临时建筑从严审批、街景立面从严控制。二是抓规则管理。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上下配套联动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科学划分市区事权职权,推进城市管理重心向街道、向社区、向居民区下移,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楼长制”,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格局。组建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落实了城市管理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完善了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加快公共服务部门改革,实现了水务、绿化、环卫等管养分开、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三是抓规范管理。把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作为我市城市管理的蓝本来设计和执行,按严管区域、控制区域和一般区域分级管理,把握堵与疏、治与理的最佳结合点,对便民摊点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的要求,实行定时、定点、定项管理。强化“数字城管”运行机制,建立市政道路、市容环境、园林绿化等网格化管理系统,做到有效管理、快速定位,及时修复,确保了池州市“洁、畅、亮、美”的形象。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黄金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我市将进一步树立和增强世界眼光及战略思维,以更开阔的视野重新审视和提升目标定位。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为核心,以创建创优活动为抓手,从全市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对人口、产业、资源等进行科学统筹,进一步壮大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不断凸显池州独具特色的城市灵性和气质,使池州真正成为一个天、地、人,山、水、城融合得最紧密、最自然,生活质量最优、可持续发展条件最好的江南绿城。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城市公共交通概述

  一、 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义、方针和性质【详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城市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将上海等37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通知》,我省厦门市名列其中。【详细】

郑晓笛: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别研究员郑晓笛发表题为《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棕地再生的五个层级》的主题演讲,从全球、区域、【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