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信息革命与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文化现象和文化产业

2013-07-02 09:18:11         来源:国家林业局网站     浏览次数:


  十、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概述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3个要素。物质文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及其影响下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其范围较为广泛;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方式等。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显示出网络文化的特殊规律。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网络文化的特点:第一,网络文化是集大成的文化。第二,网络文化的参与性和包容性。第三,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第四,网络文化的草根性。

  (二)网络文化的大众化

  无论是从网民数量上看,还是从网络文化内容本身的功能来看,网络文化走向大众化势不可挡。网络文化大众化是相对于精英化而言的,表现为网络文化由最初的少数精英人物所享有转变为多数普通民众所享有。众所周知,网络刚开始产生时是用来进行军事研究的,其使用权只是属于少数科研人员,所以其文化无法在普通民众内得到广泛传播。商业机构介入网络后,迅速地发挥出了其在实时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其文化也随之在普通民众内广泛地传播开来。与传统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比较,网络平台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首先是自由的交互性,网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关注的信息,并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意见,信息发布方也可以及时的反馈,这种方式更加人性化。其次,平台的开放性,互联网只需网络终端和入网许可,再加一根网线就可以连接互联网,无论你身份的高低贵贱,学历和学识怎么样,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一点是促进网络文化大众化不可忽视的要素。第三,超时空限制性,它使得网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的选择浏览任何的网站。网络平台的这些优势,使得网络大众化成为必然,网络言论不再是精英文化一枝独秀了,人们可以质疑,可以批评,可以支持自己所支持的言论。

  (三)微博时代的到来

  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大部分娱乐类应用使用率有所下滑,商务类应用呈平缓上升的同时,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中国网民给它起了个昵称“围脖”。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推特,截至2012年7月份,全球推特用户已经超过5亿人。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中国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据互联网监测研究平台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近日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我国微博用户总量已经超过3亿人。

  微博的到来,满足了人们把自己的所见所想,用不超过140个字的几句话或一张照片,通过手机、IM软件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微型博客发布消息与人分享的需求。此外,你还可以任意将自己感兴趣的人添加为“关注”,只要发布了新的博文,彼此就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这逐渐形成网民网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这样的行为习惯逐步上升为一种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微博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使用,与其本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第一,微博门槛低,第二,信息即时性,第三,双向互动性,第四,明显效应。

  在微博时代,每个人既是粉丝又是主角,每个人都在传递着信息,关注和关注之间就构筑了一个巨大的新型互联网方式,这里有言论自由,有自由的生活方式,每个个体都成为其中的主角,这对人的行为思维方式,还是在个人交友、品牌营销及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编辑:山水百合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