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探讨(图)

2013-07-17 09:13:00         来源:云南日报     浏览次数:

  从这些科学发现中得出的结论,在普通人看来有有趣的所在也有沉重的现象。有趣的是:在研究了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包括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生长的影响方式后,团队首先发现了冬季的升温可能会使冬季休眠植物所需的低温满足时间推迟,从而导致草原返青期推后等生态现象。植物,尤其是高原植物对气候响应方式很复杂。在未来的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现有植被可能不再是该气候下的顶级植被,或许有更适合该环境的植被代替现有植被。

  沉重的是:亚洲印度河、长江、塔里木河、雅鲁藏布江、以及阿姆河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将有可能大幅度减少。作为亚洲的水塔,青藏高原使地球上大约22%的人口的生命得以延续。气候变暖后的冰川融化使下游短期水量增加,但是长期缺水特别是枯水期水资源利用矛盾更加突出。同时,项目组还利用生态系统框架和遥感手段全面分析了湄公河地区橡胶种植等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和当地生计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森林的消长都有其自身的轨迹。在分析了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威胁因素后,项目组提出,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主要是指由自然环境变化过程和人类生产活动引起而对生物多样性的生存和自然保护产生影响的各种物理和人为因素。滇西北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也具有各种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东南亚山区发生的橡胶种植无序扩张正在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多手段探讨山地生态多样性保护途径

  多种研究手段、多项目研究结果,为我国西南山区生物多样提出了一条颇有特色的保护之路。

  专家提出,西南山区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应只是单一地只关注自然保护区,还应同样关注保护区外多样和多功能生态景观的保护。许建初研究员说:我国西南的森林生态系统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下已经遭到砍伐、演替更新、利用、再经营和再利用的交替过程。从自然更新到人类辅助更新的民族传统实践,悠久的民族文化、长期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早已把自然生态系统烙上人类的足迹和文化的属性。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应以生态功能区和民族社区共为主体。研究在比较了西南民族地区,包括藏族、彝族、哈尼族和纳西族等民族世界观和宗教文化中保护生物多样性朴素的生态学观念后,指出民族宗教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管理决策、科学发展和科学研究必须更多地因地制宜,考虑当地民族文化信仰,运用传统组织制度,资源权属保障,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协助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因此,项目组提出了为地方提供生态服务功能保障,土地和林地的权属保障,乡规民约和地方性法规,社区教育和宣传,生态补偿和保护成果利益的分享是实现有效保护的有效措施。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