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网

科学治理地球的硬伤——荒漠化

2013-08-27 10:46:17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

  荒漠化是地球的硬伤,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之一。最近,由联合国组织在我国召开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使得全球荒漠化的严峻形势再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会上,我国治理库布其沙漠的成功经验,以及引入企业参与荒漠化治理的“公益性可持续商业治沙模式”,使人们看到,有效治理后的沙漠也可成为人类的美好生存空间。

  专家们认为,库布其沙漠治理对全球防沙治沙有借鉴和学习价值。

  遏制荒漠化,让沙漠变得更好,能够减少贫困,使人们可持续地使用土地。现代节水、土壤保持、防沙固沙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发展,为治理荒漠、发展分享沙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王涛教授:治理荒漠化的“中国经验”

  荒漠化旱灾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退化,主要是气候原因,包括风势、水势、生物多样性的退化。主要影响北方地区,受影响人口大约3亿人,年损失约540亿元。中国几千年前的古老长城,已被沙漠淹没,植被破坏非常严重,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常年受沙尘暴的影响。大概到2000年,荒漠化在中国北部地区实际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中国从60年前开始,就开展了防治荒漠化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受到了国际组织的认可和赞誉,包括联合国发展署。中国加入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国际公约后,出台了防沙治沙法,从200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另外还有一些国家级的大型防沙治沙的项目,比如说“陕北防护林”体系,这个项目实施了30多年,取得的成就比较显著。另外还有国家的退耕还林项目,中国政府大概投资750亿元实施。

  另外,中国有一些比较成功的防沙治沙的方法,尤其在保护铁路、公路方面。中国成功地保护了长达40多公里的铁路干线。通过40年的保护工作,中国建立起了沿铁路线的一道防护林。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是全世界最长穿越沙漠的高速公路,中国制定出公路沿线防沙的地带,很多的工程师、很多技术专家都参与进来。

  从2000年开始,中国北方的沙漠化土地面积有所下降,现在每年应该下降1000多平方公里,总体来看一共有10%的沙漠化的土地得到了控制,另外还有其他12%的土地得到了改善。

  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敏俊教授:让企业参与荒漠化治理

  荒漠化过程中,人的因素很大。比如说科尔沁的沙地,由于过度地开垦和放牧,原来是草地后来变成了沙地。在甘肃有一些干枯和沙化了,现在这种不合理土地利用的活动仍在持续。如甘肃中游的章岩绿洲,耕地面积在扩展,过去10年扩大了3万多公顷,新增的耕地主要是绿洲荒漠的过度带。现在整个耕地面积增加的地方,像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对沙漠化过程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要治理沙漠化,首先需要调控这些土地利用的行为,转变土地利用的方式。如对半干旱地区放牧的限制。还有一些退耕的要求,在干旱地区水的管理,包括节约下来的水的管理,地下水开采的管理等,都需要引入公益性的概念对它加以限制,去规范这种分散个体农户的行为。

  在加以限制的同时,对这些损失进行弥补时,要引入利益补偿机制,这是配套的。比如说通过一些新的技术的推广普及,通过改善农村信用的服务,通过城镇化措施,是可以影响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比如说技术进步了可以扩大农户的生产领域,增加他的选择,使得他在经济和环境的冲突中间能够跳出来。通过改善信用服务,可以缓解农户资金的压力。技术进步也好,改善农村服务业也好,都需要与环境的管制结合起来,如果没有有效的环境管制的话,这些技术进步带来的可能是正效果,也可能是负效果。

  企业可以参与荒漠化治理。荒漠化治理过程中,一方面是广大农户的增加,另外一方面企业也非常重视,最重要的一点是把知识和资本密集地注入到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农户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可能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地方,没有那么大的知识和资本密集投入的过程,这种密集投入的作用有利于农户走向产业化经营,资金和要素的投入可以缓解在荒漠化治理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约束和技术约束。另外由于企业的参与,可以拓宽土地经营的门路,可以增加土地经营的收益,减轻土地的压力。

  政府应该有一些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制度层面去鼓励和引导资本流向这种“绿色经济”,流向荒漠化治理。将来可能需要更多的方面包括财政、税收经营领域建立相应的机制。

  当然,企业参与荒漠化治理过程中也需要环境管制,这是不可缺少的。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环境管制措施,如:对生态系统的负荷加以一定的规制以及规范土地利用行为,确保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以色列内盖夫大学布劳斯坦沙漠研究所前所长Safriel教授:用政策和科技让沙漠繁荣

  以色列有很多沙漠地区,我们有一个口号:“让我们的沙漠繁荣起来”。

  在夏天,以色列一共有长达七个月的干旱期,很多的雨水在被流到地下之前就蒸发了。以色列建了一个管道,长度300千米,从北到南运输水,通过这样的方法减少雨水的流失,为农业生产提供了30%的清洁用水,还可以提供20%的循环再利用水资源。我们是怎么完成这个项目的呢?主要是政府的参与,政府是水资源的所有者,另外还有一些监管部门及研究机构参与。

  我们对于过度放牧的地区,农业活动有所减少,开始发展一些畜牧产业,还有一些生产奶制品的工厂。在一些三角形地区,开展对亚洲的商贸,同时连接往西的贸易。

  政府也给出了一系列的刺激或者奖励机制,让大家尽量能够在原本居住的地方防沙治沙,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具体的做法,如在整个沙漠地区修建一些管道,在沙漠造林种草。在沙漠里边建造一些高科技的温室,开展太阳能矿物的开发。另外,开展生态旅游、沙漠旅游、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现有的一些植被来平衡生态,把这些沙漠转换成非沙漠化的干旱地区,而且尽量在这个过程中减少对气候的影响。

  在防沙治沙方面,以色列有这样两个经验跟大家分享。一是调动起居民的积极性,给他们提供奖励、保险,包括基础设施以及提供教育。生活在沙漠地区的大都是农民、牧民,他们的知识水平非常低,需要培训和教育。二是,政府提供资金,鼓励一些研究机构提供一些尖端的技术和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教授:大面积搞生态,小面积搞生产

  风沙问题是全球问题。防沙治沙应该遵循以下四大原则:生态建设的原则,水分平衡原则,景观的保护原则,防沙治沙先保后治的原则。

  防沙治沙,能够总结的就是机械固沙、化学固沙。一方面控制沙子,主要是控制沙区的可持续性。第一,产业的发展要生态化,生态建设要产业化。另外,要把发展生产和生态建设统筹起来,重要的是防止沙漠化区域的扩大。要尊重自然的规律,要看产业发展的内容。

  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在这个过程中,要增加人民收入。要把治沙和发展统一起来,具体来说把生态建设作为产业化发展,这样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也能增加人民的收入。当地人民的目的是发家致富,可以在他们发家致富的过程中,把生态责任融入其中。现在的问题就是生态建设和产业化发展必须进行产业替代和调整。

  在这些地区,水资源能否达到高效的利用是关键。在有些地方,水比油还要贵。通过产业替代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进行努力,新的产业带在西部是大有希望的。西部的沙区是最有希望发展的地区。在为东部地区提供生态安全的同时,可以实现经营效益的统一。但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布局,一定要服从生态保护的原则。这些地方要由“小面积搞生态,大面积搞生产”,调整为“大面积搞生态,小面积搞生产”,这是生产方式的大转换,是战略性的问题。

编辑:xiaoru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德地理学家:中国治理沙漠应种原生植物

来自65个国家、20位副部级以上官员,以及学者、专家共244位嘉宾出席了9月10日由亿利集团组织的库布其沙漠生态之旅。来自德国的地理学家延斯?文德利希(JensWunderlich)在参观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详细】

国家林业局:我国已实现荒漠化土地零增长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11日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多年来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已实现荒漠化土地零增长。【详细】

中国五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一千多万公顷

  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村),梭梭挺立沙丘绵延遍野,顽强地阻挡着沙漠前侵。这里的牧民们纷纷放下牧羊鞭,转变成了植树者和护林人。55岁的牧民吴维忠,以前家里养了400多只羊,【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