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造园故事》 唯美的造园

2013-10-16 09:27:00         来源:投资者报     浏览次数:
    弗朗西斯-培根曾言:“文明人类,先建美宕,稍迟营园,园艺较建筑更胜一筹。”

  自古以来,园林在人类的营造史中始终处于某种特殊位置,它并非日常世界里的生活必需,但是每个时代、每个地域都离不开园林。可以说,园林是人类与自然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深层对话,也是地域文明的一种最高体现。

  在中国,我们已经比较熟悉那些帝王将相的离宫御苑和文人士夫的园池别墅,它们不仅可以作为避暑、接待、悠游的地方,为日常生活提供闲暇调剂,更重要的是,园林的营造意向也在于通过亭阁丘壑,模拟自然而几临幻境,以寄林泉之思。

  我们所不够熟悉的是,相似的情节内容和历史状况在世界范围同样也存在着。我们有可能知道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之间的亲缘关系,却不太知道中国文人所美誉的“城市山林”,与意大利古典文学所称“Rus in Urbe”几乎不谋而合。另一方面,西方的造园方式毕竟又与东方的自然思想截然有别,它们所追求的是整理自然、井井有条。因此,精神上的某种需求是可以通过不同的具体手段来实现满足的。

  然而复杂的是,这种差异性在历史中又不是绝对的。希腊、罗马时期的规则化、对称式的造园法则由拉丁民族继承下来,导致英国的造园艺术最初由西班牙传入,接着又追随法国的构图风格。到18世纪时,英国的造园艺术开始抛弃传统,与东方格调产生共鸣,形成英国园林特有的自然风格,接着又把这种影响扩散到欧洲大陆,蔚为造园史中的一段奇观。

  由此看来,东西方虽然在哲学观点、风俗习惯、工艺手法等方面彼此径庭,但在造园理论上有时也会彼此吻合,即非犹如中日之间的薪火相传,也很难说是纯出偶然。由英国开端的风景园,其中既有和中国园林巧合的成分,也有被启发的成分,更有受直接影响的惟妙惟肖的成分。

  全球范围内有关造园的故事集

  有无可能将全球范围内的造园事迹串联起来?英国园艺学者佩内洛普-霍布豪斯对此做出了具体的尝试。她是英国园艺界最受人尊敬的成员之一,写下了诸如《佩内洛普-霍布豪斯论造园》、《花园中的色彩》、《花卉园林》、《园林风格》等众多著述,为世界的造园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霍布豪斯最为重要的著作还是《造园的故事》。在这本宏篇巨构中,她追踪叙述着全球三千多年的造园历史,但是并没有将这称作一本全面涵盖的造园历史,而是一本有关造园的故事集。因为她相信,无论怎样都不可能全面覆盖,造园的思想及其实践本身就是一个无限的数字——有多少位造园家,这个数字就有多少。因此造园的故事可以采用无数方式来进行讲述。

  从新月沃地到尼罗河畔,从古典希腊到帝国罗马,从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到波斯的狩猎公园,从理想中的伊甸园到中世纪的修道院,从阿尔罕布拉的冷泉到中国皇家的各式园囿,从法国的规则花坛到英国的风景如画……

  《造园的故事》阐释了大多数重要造园风格的发端起源,并以前所未有的精美照片和系统图表展示了世界上最为杰出的那些园林。不仅如此,这本著作还引导着读者们去认识那些人们还不太熟悉的世界上重要的造园师、园艺师和设计师,去了解什么在当时是被认为最珍贵、最流行的植物,什么是在娱乐园林、市民公园和岩穴园林中的奇观。

  有意思的是,透过霍布豪斯女士的著作,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全球的造园事迹竟然存在着一些令人惊叹的共同性。

  譬如有关园林的定义,我们耳熟能详的英文单词“Garden”来源于法语中的“jardin”和条顿语的词根“yard”,这一概念可以回溯到犹太基督教的伊甸园,甚至之前。其意一般是指一块采用围墙或栅栏的围合场地,在其中,可以种植各种各样的植物。这一含义在穆斯林那里被转化成一种人间天堂,也就是一个即将降临的天国(heaven),这与波斯的paradeisos(被围栏围合起来的狩猎公园)又极其近似。

  这令我们不禁想起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的观点,中国的园林无论怎样复杂,其一庭一院,各为一“園”字。而所谓的园,“‘囗’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衣’在前似石似树”。

  再如园林的构成,水在东方的园林中一直具有象征仙境的意涵,而在其他地域中,特别是在沙漠地区,水对生命、人类和植物更加至关重要。造园师长期琢磨如何通过采用水池、喷泉、溪流和湖面等方式来为园林增添美丽和乐趣:穆斯林的园林经常采用四条水渠来表征《古兰经》中所揭示的生命的四条河流,16世纪的法国庄园都有大面积的湖面以举办水上宴会,模拟水战;文艺复兴时期的水利工程师发明了各式各样的水法装置以提供娱乐,打动人心;然而在18世纪,平静倒影的湖面在英国景观园林中又成为了一种基本要素。

  同样,过度沉迷于造园也会带来一定的历史灾难,例如中国的隋炀帝、宋徽宗,由于追求宏伟的造园项目而导致国破家亡;在法国,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也留下了奢淫无度的造园计划,他的后代却不得不用生命来为此进行偿还。即便在普通层面上,例如18世纪在英国潘希尔的查尔斯?汉米尔顿,或者19世纪在德国的普克勒?穆斯考王子,他们由于热衷造园而葬送了他们的家产。

  在世界各地的历史与文化中,造园的缘由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印度,造园的意图就是提供一个可供娱乐的场所;在日本的禅宗园林中,园林就是一种精神性的表达;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一些植物爱好者的花园就等同于一座包罗万象的植物博物馆……

  于是这也导致人们对于园林的理解存在着天壤之别。17世纪时,约翰?夏尔丹爵士在游历波斯时,惊讶地发现波斯人只是简单地坐在他们的园林中,而不是像欧洲人那样四处游动。很显然,穆斯林的园林是一个在遮荫柱廊或者宽阔悬铃木下进行冥想的场所,它并不适宜用来在烈日之下从事散步。

  从一些最早的旱漠园林中,人们形成了作为一种庇护所的园林思想。对于游牧者而言,一片绿洲就是一个与飞砂、大风和烈日完全不同的郁郁葱葱的地方,是一个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的场所。今天对于很多人而言,园林依旧是一片绿洲,是一个独立的空间。不同地域的人们希望从造园中获得相似的东西,而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又使人们在看待园林的方式上产生了分异。

  因此,在《造园的故事》这样一部插图精美、生动有趣的历史记述中,霍布豪斯女士不仅呈现了数千年来引人入胜的造园演变过程,描述了世界上各种园林的演绎脉络,将世界上最美丽、最壮观的园林展现在世人面前,而且她还以造园师的身份去探讨那些激发人们进行设计并形成自己造园方法的各种影响。

  用于愉悦的造园

  然而,作为一部全球造园史的总汇,在有限的篇幅之中,如何为众多既类似又差异的园林表象寻求某种共同的交汇点?在此书中,霍布豪斯为她的话题设置了一个边界,也就是 “用于愉悦的造园”。

  在这个语境中,一座园林本质上就不仅仅是一个提供生长植物的场所。除了共同的水体、土壤、阳光和各式各样的植物以外,园林还有源自审美意识的、针对空间格局采取的某种选择和控制。对于全世界的园林而言,只有当引入某种特别要素时,这一切才能构成一座“园林”。

  于是,《造园的故事》所采取的角度是美学的,作者的主要兴趣在于园林的布局和园林的风格,以及它们是如何并缘何产生的。作为一名执业的造园师,霍布豪斯女士对于植物具有一种天然的专业视角,然而在“为了愉悦而造园”的语境中,她努力平衡着不同领域之间的分歧。在这里,植物不再单纯只是植物学中的植物,造园语境中的植物就是使人在果园、菜园和菜圃的种植中获得某种美学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感并不是植物学家在讨论金奖大丽菊、阿尔卑斯槽或者盆景时的那种满足感,而是中国皇帝、亚述国王或中世纪诗人在沉浸于园林之景时的那种满足。12世纪时,波斯的诗人将玫瑰和夜莺作为一座园林愉悦程度的标准。

  人与自然的深层对话

  由此,霍布豪斯女士就将《造园的故事》导入到蕴含于园林之中的那种更加深刻的、有关人工与自然之间的探讨之中。彼特拉克于14世纪曾经表达过人工与自然之间的一种新关系,并由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进行了拓展,从而导致了一场关于在园林中的“艺术”与“自然”相对价值之间的争论,这场争论至今在对园林历史深感兴趣的造园师和自然主义者之间仍然持续着。

  在16世纪和17世纪的意大利,造园师们试图通过第三种途径来理解这个难题。简言之,园林就是因为人类的管理而得以“改进”和“拓展”了的自然,因而造园艺术远远超出将植物和一些设计要素简单组合在一起的做法。当植物由一名园艺师看护时就会繁茂生长,而当园林格局被自然植物所妆扮时,它也会繁荣发展。

  受此启发,霍布豪斯女士在此书中实质上也暗含了针对当前一些造园观念的批判,那就是对于生态环境和自然主义的现代意识,它们有时是以牺牲园林美学为代价的。这种重视生态的造园方式有很多正当理由——拯救遭受威胁的动植物、保护水源、避免除草剂和杀虫剂的污染,因此在某些案例中,维护自然变得比艺术更为重要。它们所要极力避免的,就是任何控制性要素,从而使忠实地复制自然本体要高于仅仅为了视觉愉悦。但是霍布豪斯女士认为,它们已经渐渐地与作为一门艺术的造园事迹缺少了关联。

  霍布豪斯的观点在于,如果造园不是人工,那么它会是什么?在一个由人工围合的区域,针对自然的操作必定是不可避免的:修剪整理过的树篱和装饰过的花圃都是驯服自然的手段,尽管这与当前的一些原生态的园艺理念背道而驰。于是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分寸的问题:造园艺术需要依赖于对自然的控制,但是这是一种合作而不是一场分离,也不是一场斗争。

  她相信,如果可以让历史自行进行讲述,并且为了明天而去重新诠释它的信息,那么就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并从事造园。同时她也相信,探寻园林发展的历程将会丰富每一位造园师的思想,并且学会观察不同交替时期的园林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从而避免简单化的思考。

  这将帮助当今的造园师们确定自己的目标,并去展望未来。人们很容易认为在造园中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因素了,今天的造园似乎全然依赖并受启于既往的风格,但是在当前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这种观点也许有些宽泛。

  霍布豪斯女士写作这本书与造园师们进行分享,其目的不只是为了那些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们,尽管研究历史似乎别具价值,使之适用于我们自己的个人需求和期望。实际上她通过自己的著作试图表明,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学习如何为了未来去尊重并保护自然,同时也在学习如何去智慧营园而不去牺牲作为一种艺术的造园思想。因此,造园的故事是绵延不断的,正如一座园林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物。■

  (作者系《造园的故事》译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著名的园林专家、建筑大师童寯先生之孙,曾随著名园林学者陈从周先生学习)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放慢脚步细品苏州园林意境

早知苏州园林闻名遐迩,一直未亲身体验其中的乐趣。时值2018年岁末冬至,京城一片萧瑟,我来到江南,走进一处神往已久的别样世界。【详细】

建筑师童明:江南园林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东南园墅》是我国第一代建筑学家童寯横跨50年时间完成的一部英文著作。1983年,他在临终之际,在病榻上亲手校订完稿。【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