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多元文化集结地
北纬45°,东经126°,坐落在东北亚中心区域的哈尔滨市,可谓是中国最早具有开放意识并充满外域色彩的国际城市,这里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源地,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更是中国东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由于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这里不但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还融合了中西经典文化,造就了独具风情的异国建筑文化艺术,常被人们冠以“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美称。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清王权统治摇摇欲坠,一条沙皇俄国对中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大动脉—中东铁路正式动工修建,以沙皇俄国为首,日、法、意、美、英等30多个国家近20万侨民聚居在这里,种族形形色色,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源源不断流入,与本埠佛教、道教等融会贯通,哈尔滨成了当时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中心。
圣·尼古拉大教堂旧照
1899年,哈尔滨出现了第一座教堂。沙皇俄国建筑师仿照古都莫斯科面貌,用法国最新流行的艺术形式设计建筑,建造了驰名中外古典哥特式的圣·尼古拉东正大教堂。随后,一场与法国同步的新艺术运动风潮席卷哈尔滨,沙俄殖民主义者对哈尔滨采用了和巴黎、莫斯科一样的城市规划思路,街道以圣·尼古拉大教堂为中心,蜘蛛网般向四面八方辐射。东正教堂每年以1或2座的建筑速度崛起,到1931年已达60余座,都分布在城市传统空间的主轴线上,至今仍是哈尔滨的重要标志建筑与景观节点。由于数量和风格的优势,哈尔滨被称为“教堂之城”,圣·尼古拉大教堂则是那个时期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
东正教堂平面多呈希腊十字形对称布局,清一色“圆葱头”穹顶或似帐篷穹顶,砖木、砖石结构,方形、圆形、八面体、十二面体的建筑主体,红白、红绿、绿白、黄红白色彩相间,建筑风格主要为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及古罗马式。
近半个世纪前,圣·尼古拉大教堂,连同圣母领抱教堂、圣先知约翰教堂、哈利路亚教堂等数座教堂毁于大火、拆砸,曾经的金碧辉煌,曾经的精美脱俗,一点一滴都留在了岁月的长河里。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菲律宾最多的就是教堂
菲律宾无论海边小镇还是首都马尼拉,最多的就是教堂【详细】
哈尔滨冰块与城市建筑相映成趣
1月2日,松花江哈尔滨段岸边的冰块与城市建筑相映成趣。时下,冰城哈尔滨市正值严冬时节。在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江畔,采冰人从江中采出冰块放置在岸边,废弃的冰块也堆积在一旁,这些冰与远处的城市建筑相映成趣,仿佛诠释着【详细】
哈尔滨:群力外滩生态湿地“十一”部分开放
清波流碧、香樟临风,绿坡柳岸、霞飞鹭栖。7月的哈尔滨群力外滩波光粼粼的水面清爽怡人,蜿蜒曲折的栈道伸向绿丛深处,一簇簇野草闲花随风摇曳,4平方公里的大美湿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慢慢展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