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教育的社会认同感亟待提高(图)

2013-12-02 08:24:55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次数:

  第二,社会认识有限。由于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丽江市民对世界遗产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强,在188份家长问卷调查中,98.4%的家长认为应该对孩子进行丽江世界文化遗产的教育,但是大家对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母语教育的态度不容乐观。一份对丽江古城一所学校某个班级47名学生家长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74.4%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业余时间应该学习英语,仅12.5%的家长认为应该学习纳西语母语或其他少数民族母语;10.6%的家长对学校开设少数民族母语或东巴文化方面的课程表示不赞同,25.5%的家长既不赞同也不反对;17%的家长对孩子参加各种民族民间体育艺术活动表示无所谓。有些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宁愿高价让孩子参加各种英语培训班,也不愿意让孩子在家里受到本民族语言的熏陶,甚至担心孩子因讲本民族语而影响普通话及英语水平,而大部分孩子自身更感兴趣的是现代文明。

  第三,缺乏长效机制。丽江古城世界遗产教育尚处于探索研究时期,还没有建立健全世界遗产教育的长效机制,致使有些学校的世界遗产文化教育时冷时热。冷热程度常常伴随相关人员的兴趣及人事变化而变化,有时候随着一位领导或者一位教学骨干的调离退休,一所学校的地方文化课程便处于瘫痪或停滞状态,反过来由于一位领导或一位教学骨干的兴趣,一所学校的地方文化课程便会开展得轰轰烈烈。有些政策法规制定了、实施了,但是没有相应的教学评估监督机制。

  第四,师资力量欠缺。教师是进行遗产文化教育的主导,尽管丽江古城教育部门多次组织地方文化教育的师资培训,但许多学校仍缺乏遗产文化教学的师资力量,像黄山小学东巴文化传习班的专业教师都是外聘的,贵峰小学随着会唱纳西民歌、会编纳西快板的一位老教师的退休,“纳西民歌”课程便无法开展。大多数年轻教师自身的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就非常欠缺,更谈不上教育学生,就算临时抽调参加学习班,学到的也许只是一些皮毛。

  第五,规范参差不齐。在调查中发现,丽江古城区各个学校在探索世界遗产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做法,但就课程设置、课程建设的规范程度来看,各个校点的情况参差不齐,教材的质量高低差别很大。教学时数也不一样,有些学校每周1学时,有些学校每周2学时,有些穿插在其他课程教学中,随意性大。

  制定法律法规系统推进世界遗产教育

  一是政府应制定世界遗产教育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世界遗产教育的长效机制。要把遗产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以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使遗产教育有法可依。

  二是建立世界遗产教育基金,以保障世界遗产教育活动开展的经费来源。在目前形势下,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利用社会各种渠道的经济来源建立世界遗产教育基金,整合社会力量,致力于世界遗产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

  三是探求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衔接、古老的遗产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结合、既继承又与时俱进的世界遗产教育路径,是丽江世界遗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全社会对世界遗产教育认同感的关键所在。

  四是师资匮乏是世界遗产教育的瓶颈,靠个别人的自发行为是无力的,政府应当整体协调规划,具备普适性遗产知识的师资可以通过专业培训进修达到目标,专业知识性强的师资力量可以由各种类型研究机构(院、校)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兼任教学人员,既保证水平,又能持之以恒。

  五是进一步完善规范世界遗产文化的教育目标及教材指标体系。面对卷帙浩繁的记忆遗产、丰富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我们要怎样开发这些宝贵遗产的教育价值并付诸学校基础教育,是丽江教育主管部门需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认真研究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科学研究制定丽江世界遗产的教育目标,并根据教育目标组织相关专家和教学骨干编写丽江世界遗产教育的统一教材。

  总之,世界遗产教育是一个系统配套工程,只有从上到下相互配合,方能行之有效。

  (作者木春燕,单位系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该调查得到丽江市古城区教育局杨一红、赵文秀、李索泉,古城区福慧学校李建伟,刘琼,古城区金山乡中心校宁建军以及漾西完小、黄山完小、现文小学部分教师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2日第3版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