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迪卡拉生物群综合研究新进展(图)

2013-12-17 10:29:54         来源:化石网     浏览次数:

  

图1:其中图1A来自庙河生物群,图1B、G-H来自埃迪卡拉生物群,图1C-F来自蓝田生物群

  

图2:其中图2A、D、G、I来自庙河生物群,图2B-C、E-F、H、J-K来自埃迪卡拉生物群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新元古代末期的埃迪卡拉生物群是一个分布广泛、形态各异的宏体多细胞生物组合,虽然它们确切的生物属性还存在争议,但研究者通过保存环境和功能形态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认为其中大部分为海生的动物化石。该生物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夕海洋生态系统中宏体多细胞复杂生命的代表,对于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来的个别研究者对于这一传统认识提出了截然相反的假说——陆相埃迪卡拉假说。这一假说认为一些埃迪卡拉化石类似于生长在陆地上古土壤中的地衣或者微生物群落,从而将会改变人们对于早期动物的演化,以及埃迪卡拉时期的陆相生物、化学风化和元素循环等方面的认识。

  为了证伪这一假说,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千人计划”学者、美国佛吉尼亚理工大学肖书海教授联合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万斌等研究者,对澳大利亚南部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和我国华南的蓝田生物群以及庙河生物群中产出的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进行了细致研究,通过比较古生物学和功能形态学的证据,证实了传统的水生埃迪卡拉理论。

  研究报道了新近发现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与蓝田生物群的共同分子Flabelophyton,以及与庙河生物群的共同分子Gesinella、Liulingjitaenia、Longifuniculum和先前报道过的Eoandrome daocto brachiata、Beltanelliformis。通过比较古生物学认为:这些埃迪卡拉化石可以保存在典型的海相黑色页岩中(蓝田组和陡山沱组),而这些黑色页岩缺少古土壤发育的证据,同时化石的保存方式也否定了陆相搬运而来的可能性,结合化石的功能形态学等分析,结果不支持陆地生活的方式,证明了埃迪卡拉生物群是海相起源的。

  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地质学》上。研究得到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美国NSF、NASA和澳大利亚ARC项目的经费资助。

  图1和图2说明:虽然保存环境不同,但澳大利亚埃迪卡拉生物群和中国的蓝田生物群、庙河生物群具有相同类型的化石。

编辑:zhaoju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武汉植物园暗藏全球顶尖荷花育种基地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又到荷花盛开的季节,千湖之省湖北是赏荷胜地。昨日,记者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看见,该园不仅可欣赏千种荷花,其荷花遗传育种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历史上曾经培育出过“中日友谊莲”,“友谊牡丹莲”等著名品种,近些年又培育出了一系列秋荷品种。【详细】

国际林联亚洲和大洋洲区域大会开幕

10月24日,国际林联亚洲和大洋洲区域大会在北京开幕,主题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研究的作用。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国际林联主席迈克尔·温菲尔德出席开幕式并讲话【详细】

中国式PPP的五大关键数字

  2016年7月12日,国内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完整、最实用的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平台公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季报,让我们对PPP项目的进展情况有了较为清晰直观的认知,通读之后发现,第二季度季报中存在不少亮点,下面将一一道来。 【详细】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将向公众开放

5月14日第十二届公众科学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将向公众开放昆明植物园(含植物园科普馆)、种子博物馆、植物标本馆、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市民将可以走进植物“诺亚方舟”,一睹珍稀植物种子资源的真容。【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