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景观设计,让城市更“人文”
2014-02-19 09:31:52 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次数:
办公校园环境也应有景观设计。在中国的校园中,我们更多地关注课堂,我们会忽略环境塑造人这样的理念。美国以及欧洲的学校很注重校园设计。比如提供小的水池、水生植物,可以看到里面的小鱼小虾,很多的动植物都在生长。比如建立户外课堂,上课的时候不是坐在教室里,而是到大自然中间,给孩子幼小心灵以启蒙。我们可以看在西方国家一些校园里,常常会设立一些用原木做成的座椅,做成一种非正式的课堂。因为西方学校每个班人数也就一二十个人,户外课堂就很容易在某一个小树林里,用一些原木椅子来生成。用环境来塑造人,这个理念一直在西方中小学教育中推行。
我们也按照这个理念为南京一所小学做了一些设计,如一进门的宣传栏,主题就改为“我和学校”、“我和老师”、“我和同学”、“爸爸和妈妈”。校园里有一个别致的“鱼”造型,有一两米宽,风吹后,它就会转动,当它比较稳定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今天的风向,这留给学生们去观察。在校园的地面上,我们还做了一些交通标志,让学生来了解交通规则,这可能更符合儿童认知。
办公区域也需要重视环境设计。如壳牌公司总部外环境的设计,中间设计了一个内庭院,设计成DNA双螺旋曲线,借此来隐喻其发展道路。中间还设计了小石板、花卉、灌木等等,都与其办公环境的主题相关联。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些办公环境,很多办公的高楼大厦,其屋顶则很容易被我们忽视。如果你现在站在南京城最高的地方往下看,屋顶会很丑陋,因为你看到的都是些空调系统、杂物堆积等等。但是在美国芝加哥,政府有一个计划,就是把屋顶、停车场、还有一些墙面,全部都做成花园的样子。这样一来,相当于城市中间绿化率就提高了,生态效益会变得更好。他们做了一个测算,如果把这些地方都利用起来,可以增加很多面积的绿化量。
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和每个人关系都比较紧密。中国现在对这块建造的热情很高,因为如果不把居住区造得非常漂亮,房地产就卖不出去。开发商一般都会把最好看的环境表达在他们的图纸上,表达在他们的宣传册上,即使是效果图。如中心花园、绿树成荫、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等,这是我们中国人在选择家园时候的总体意向。
美国则与我们不同。如给穷人住的公寓,类似我们的经济适用房,他们在设计环境时通常会把公寓底层的通道和房顶都利用起来,在通道两边会种一些树木,设置座椅、桌子,给居民提供他们在外聚餐、交友、读书的地方。而在屋顶,则设计了供居民植栽的地方,用巨大的金属盆把它装起来,不乱也不脏,边上还会有桌椅,供人们闲聊。
国外的社区复兴计划,也可视作一种环境设计,它可能会给我们更多启示。如美国纽约皇后区(不是非常有钱的一个区),这地方社区的人们住的都是集合公寓,而他们周边的环境也没有人来帮他们设计。因为这里的居民通常都是黑人、外来移民。社区自己制定一个社区复兴计划,因为他们希望他们的孩子在这能够有比较好的居住环境,所以他们就请来景观设计师来给他们出谋划策。于是,社区里所有的成年男人都要来帮忙,在设计师的指导下,平整土地、购买植物种植。孩子们也可以来帮忙。在其后的养护工作中,每家都要执行任务,如这周该你们家来进行养护、施肥,按计划表来进行。在他们复兴计划之下,这里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场所,孩子们可以在平整好的地方去游戏,居民可以在大树下乘凉,在有植物的空间里读书,所以他们用双手来帮助了自己,来实现环境的复兴和再造。
用设计“镌刻”记忆
还有一类环境是比较特殊的—在城市中间有很多这种纪念性的环境,是需要我们去建造的。如南京新街口,就设计了孙中山先生雕像,这种纪念性的环境,是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再譬如美国的9.11纪念园。它是非常纯粹的一种设计,就是在两个楼原来基址环境中,在基址环境上继续往下挖,下陷,他们想表达的精神意境应该是将沉痛、悲痛埋入地下,一直往下去,沉痛倾泻而下。所以这两栋完全就是它的基址环境,然后再种上树木。它的周边,每一个在事件中遇难的人,名字都被刻在钢板上,镂空刻的,没有丢掉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周围环境用的颜色也很干净,营造出浓浓的肃穆感。
在德国柏林的市中心,则建造了一个大屠杀纪念广场,整个广场全部用巨大的石碑给罩满,人们可以在中间穿行,中间的道路只有一米宽。石碑在远处、在边界的时候是比较矮的,甚至你可以坐上去的,但越到中间越高,到中间最高的地方有三米。所以这样的设计,就用了非常沉痛的碑体这样一种状态,整个在蔓延。人们穿行在其中,走到中间的时候,就会看不到自己,看不到外面,这种沉痛的情绪就渲染就充分表达出来了。
英国的海德公园,也是一个纪念性的环境。其中一处草坪上面,是戴安娜王妃纪念园。设计师设计的时候,希望它像一个非常美丽的项链一样。其中能有水,水象征着戴安娜王妃的一生。设计师通过很多细部设计,把水变得有千变万化,并且在非常优美的项链状的形态中间穿行。我们中国可能在做纪念类的环境特别容易走成定式,要么就树一个高起的碑状物,要不就树一个墙。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