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东:让城市回归自然

2014-03-10 09:18:11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小燕子,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曾几何时,工厂、烟囱是工业文明的象征,也是城市的骄傲。然而,现在几乎没有人会对这些设施产生好感,因为他们装扮的春天并不美丽。

  “习主席所说的为群众多留几块‘没用的地’,实际上是表达了对绿地和公共空间的重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院副院长李存东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认为过去只注重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的城市发展观导致了今天久治不愈的“城市病”。他表示,城市从增量管理向存量管理转变,把失去的自然通过景观“请回”城市,才能遏制城市病的进一步蔓延。

  从城市增量管理到存量管理

  在一幅航拍图上俯瞰北京,城市的外围还有不少绿色,城区则是一片灰暗,甚至核心区域几乎呈现出黑褐色。李存东认为,以往城市发展更在乎的是增量,即城市四周无序的蔓延、建筑的不断增高、人口的剧增,但是,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退出以及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城市不可能依赖增量长期发展。如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的“要盘活存量”,未来城市发展必须考虑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和条件。

  对于大城市而言,要将一部分城市功能和产业从城区中剥离出来,即“大城市碎片化剥离”,同时以绿地、公共空间等城市景观逐渐填补进去,使城市回归自然。从事多年建筑和景观规划设计的李存东对“以人为本”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以人为本就是凡事都以人的喜恶为衡量标准,现在景观规划设计在一定条件下也应遵循以自然为本的理念。从根本上讲,尊重自然、师法自然、顺其自然就是以人为本。”

  事实上,人本身就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城市也如此,“人是万物主宰”的前置概念已经让人类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许多人为的破坏和损失是无法逆转的 好的城市是把自然而然的状态呈现出来,并跟自然更好地融合。特别是,环境倒逼机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如不尽快调整,生态危机将更加凸显。

  小城市应有发展自信

  大城市在饱受城市病之扰,但是,许多小城市并没有引以为戒,反而依旧重复着追求大而全的老路。

  “我去河北某个小城市考察,发现他们那里有非常好的天然湖泊,如果能把水系引入城市,与城市相融合,就会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当地城市主管部门的认同,然而,主管领导也坦承小城市做景观投入太大,不如进行生产性投资,而开发商也更希望在湖边建造住宅。”李存东谈到了城镇化中的现实问题。

  事实上,中小城市应该具备信心,发挥独有的自然地理和传统风貌,延续城市文化和风格。李存东向记者介绍了河南永城日月湖景观工程的成功经验,认为可为一些小城市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日月湖既是城市景观工程,同时也是煤矿沉陷区的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原先的煤矿区由于多年开采,已经造成地表的坑洼不平,甚至出现大面积塌陷。当地政府提出了一个具有战略生态意义的城市规划,即将这片位于新城和老城之间、面积18平方公里的区域规划为城市绿肺、水景公园。现在,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成,今年春节来这里游玩休憩的市民络绎不绝。在二期工程中,这里还将规划艺术公园和运功慢跑跑道,供市民休闲健身。此外,塌陷区被改造成了芦苇湿地。最难得的是,原先村子的房基也保留了下来,成为“记得住乡愁,保留一份城市记忆”的建筑符号。这一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神来之笔,成就了一个极具学习和推广价值的小城市规划案例。

  在李存东看来,城市发展应具有弹性,这种弹性正是基于绿地和公共空间而产生,也就是说现在看似“没用的垃圾”,在未来也许会成为珍贵的宝地。因此,中小城市需要认识到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挖掘自身所具有的环境后发优势,在新型城镇化中坚持走出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城市公共交通概述

  一、 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义、方针和性质【详细】

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三个时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城市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时代,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时代中看到城市的规划和发展的变迁:【详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Baidu
map